分享

中医寿命学对防治癌症功不可没

 循天园 2018-10-12

    国医大师周岱翰,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于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七十年代至今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八十年代出版了《常用抗肿瘤中草药》《肿瘤治验集要》《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学》等8部学术专著,为中医抗肿瘤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中医寿命学对治疗肿瘤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寿命学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

    《尚书》中讲到五福。五福突出了“寿、康、命”。人类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度过一生叫颐养天年,就是活到自然寿命。古代养生家致力于探索生命现象,创立养生保健理论和养生术,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不可没。《内经》提出: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人生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以物质、能量代谢为特征的脏腑功能活动,和以脏腑的生理活动相应的高级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感等)的协调统一,是在“心神”主导作用下完成的。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人类情绪变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现象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颜色、声音、气味、食物等,都可作用于人体,使之发生情绪改变,进而影响人体生理活动。这说明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是随时随地互相转化,相互影响,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长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且为现代科学进一步弄清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左传》说:“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人的天年应该是2个六十年运气周期,应该是120岁。中医寿命学对生命的规律、本质的认识,不离中华文化的核心理论,包括形成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时空概念的儒、释、道,它们强调自然与生命过程的合一。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认为神在人身居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神存则生,神去则死,神充则身健,神衰则身弱。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是重视时间本位的先进的医学,长寿即健康的身体和长的生命时间。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

    2.中医寿命学认为癌症治疗的最高境界是调神

    宋代《养老奉亲书》专讲调神、养性形、治未病、中和。调神养生指在安静环境中,静心养神,调适情志。古人认为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中医理论认为调神是长寿之本。调神养生主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心养神:《内经·素问》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段话原意是说善于养生者心情应清静安闲,排除各种杂念,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无从生,外表虽形体劳作但不使疲倦,能随其所欲满足愿望,使体健无病。这就要求人们应以宽广胸怀对待生活。

    四时调神:人的神志随四季节气而变。古人据此提出四时调神健身之法。即按照季节物点使精神情志做到:春季活泼,夏令畅达,秋天恬静,入冬则藏而不泄。以此方式调养精神,必能适应外界变化,保持精神情志稳定。

    以心治神: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指的是一种现代心理疗法。心病起于自己,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用药物是治不了心病的。所以“以心治神”是提醒人们随时调节情绪,切勿独思苦想或愤怒不平。否则一旦致病,则会影响健康。

    节制情感:生活中适时节制感情是修养高雅的表现。古语闻过则喜,是说别人批评了自己,不仅不生气反而高兴,即所谓“克己可治怒”。《贤文》讲:“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这都是忍怒宽容和节制感情的方法,显而易见,若能控制情绪,也是保健之道。

    精神寄托:人到暮年时,会有失落感。离退休后,无事可做,精神没有寄托,难免产生失落感。建议老年朋友们,离开岗位后,仍宜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条件的可以“补差”,发挥余热;或在家中读书学画、下棋听曲、养植花木、料理家务、教育儿孙。老年人只要有了精神寄托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就不会感到老之已至。

    3.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的医疗模式

    治未病具有以人为本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与美国提出并在当前热潮高涨的精准医学在医疗目的上相通相融。

    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过度,体现为例如吃饭,以前要煮饭,现在不必买了,叫外卖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动。现代人体力劳动少了,一大堆脑功能退化疾病,例如脑萎缩,脑的动脉破裂增加了。疾病谱从原来急性传染病,病源明确,病因简单,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部位多。一系列疾病牵涉到生物心理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治疗目的就出现了转变。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难治好的,所以就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改变为让疾病得到控制。而中医药对于这些模式的改变,很早就有了科学的预见性,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论,以人为本,从全身心考虑生命整体。

    现在肿瘤治疗的疗效标准不仅包括近期肿瘤消退指标,更重视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中医药在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已经被众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

    他认为:中医肿瘤学的学术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体质以及不同症状体征,制定相应治则。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与辨证的论治。诊断以辨病为先,以病为纲,面对复杂的病状,通过辨病,将辨证局限于某一疾病之中,减少了辨证的盲目性;证候是由疾病派生,从病辨证,可使辨证更加深入和具体。同一癌症不同患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迥异,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得到相应的理法方药的治疗。

    4.中医药治癌要祛邪消瘤、扶正补虚

    在发现肿瘤的早期、中期,中医的祛邪消瘤和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目标是杀灭癌瘤。在肿瘤的中晚期,中医通过扶正补虚稳定瘤体、缓解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以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带瘤生存跟一切手术放化疗等技术是不矛盾的。早期的肿瘤可以借助手术、放化疗,但是早期癌症只占了全国癌症的20%~30%。目前人们的预防意识和医疗手段,没有办法让全部肿瘤在早期就能被发现,很大一部分恶性癌症,一发现已经是晚期了。很多人以为中医治疗癌症,只是西医治疗之后的辅助手段、调理手段,但周岱翰特别强调,中医治疗应贯穿癌症诊治全程,而不是在某时段危重时才临时上阵:在癌症的全过程要重视用温脾肾药的应用,以达到扶正补虚的目的;以健脾生血法配合西医手术后;以健脾醒胃,或补气生血来配合化疗后;以养阴生津,或滋阴补肾配合放疗后;康复治疗中可适时选用膏方,起缓慢、持续补益的功效。 

    他认为: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在没有发病的时候,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预测未来健康的发展,医学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病人,而是全民、全体人。这种根本性的变化,要充分释放中医药产业潜力和活力,包括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物、中药研发等。他指出拉动中医药产业链,可以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有利于改变当前肿瘤防治中的被动局面。 樊岚岚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