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女人的自传》杨步伟

 月亮与六新币 2018-10-12

说起这本书,不得不先介绍下作者的生平,如何特别能担得起自传。


杨步伟(1889—1981)出生于南京望族。1912年(22岁),她担任中国第一所“崇实女子中学”的校长。后到日本学医,1919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博士毕业。回国后,在北京绒线胡同和同学李贯中合办一所私立医院“森仁医院”。32岁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结为伉俪。1981年3月去世。著有《一个女人的自传》、《杂记赵家》、《中华食谱》、《中国妇女历代变化史》等书。


四女皆成才

大女儿-赵如兰(Iris)1922年4月19日生,Radcliffe中国音乐博士,哈佛大学教授,与夫婿卞学鐄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女儿-赵新那(Nova) 1923年5月14日生,哈佛大学化学系,长沙中南矿冶学院教授,其夫婿黄培云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女儿-赵来思(Lensey)1929年6月14日生,柏克莱加州大学数学研究所毕业,出版过23本书包括一些儿童读物,其夫婿波冈维作(Isaac Namioka)为华盛顿州立大学数学教授。

四女儿-赵小中(Bella) 1931年5月24日生,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硕士。


以上生平,透露点作者是个有故事的人。


她是个这样的女性。


我也是个地道的女性。多数女人在乎自己的什么样子,我也在乎。我喜欢有点首饰,我喜欢有一大些好衣服。我拿我那些好看的女儿跟我当年的相貌比起来,我自己还是很得意。我请起客来总要跟张家这上头不同,跟李家那上头不同。”


(作者年轻时旧照)


“我喜欢诗。我现在还能从头到尾地背长恨歌》《琵琶行》那些诗。我拿起小说来一目十行地看,越看越好,所以我喜欢旧小说胜过新小说。我喜欢看戏听音乐,可是我不唱。我不注重纯粹科学,我相信科学是为人类用的,并且我还用了好些年。”


喜欢诗,背得诗,也是件美好的事。不管是稚童,还是年长,老去,能从头到尾背得几首长诗多好。若《长恨歌》《琵琶行》太长,《木兰辞》也行呀。


“我脾气很躁。我跟人反就反,跟人硬就硬。你要是跟我横来,我比你更横;你讲理我就比你更讲理。我最爱替受欺:负的人打抱不平。我看见别人有不平的事情,我总爱去多管闲事。”


她是个旧式社会的新女性,从小就被定了和表弟的娃娃亲,但是,一为了反对父母包办的旧式婚姻制度,二是与未来婆婆不对付,看她怎么写的退婚信。


“但是里头还有四句我还记得‘日后难得翁姑之意,反贻父母之羞。既有懊悔于将来,不如挽回于现在。


说话妥帖得当,道理自然。而那时候的退婚,女方要付出的代价是,被默认或责令以后终身不嫁。父亲脱口而出让她以后不嫁了,真性情的她的反驳“为什么要我答应不嫁,表弟还不一定不娶。如果我遇见好的理想的就嫁,不合适的不嫁不行么。”


而她那将来时的婆婆,即姑母是这样的,所幸的是她有着开明,关爱的家人。


“她总一心地惯养我弟弟。但是我父亲总不灰心地注意我,总说这是“我的大儿子”,所以直到十—岁还没有教娥做过针线。姑母常骂他给我惯得不成样子,将来如何到他家做媳妇,但是我父亲总不灰心地笑笑对她说,不要怕,将来总会成人。”


他们笑我大脚片,因为从前旧式家庭女孩三四岁就起头缠足。我因为祖父提倡废除缠足,我父亲过继了我又是以儿子看待,又是男装,所以没有缠足。大姑母就常常提说,不裹脚将来穿红裙子一双扁鱼前挑后踢的,才难看呢。将来嫁到我们家,人家不知道你是个丫头还是一个少奶奶这么—说,我又加上个大脚片的混名,我因此非常恨她,这也是以后退婚的理由之一。”



也许可见,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从来没有真正一家人的说法,每个人关心的不一样。也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真挚不会变。


身为中国第一个医学女博士,看看她对事业,平等的见解。


对一般的青年女人我总这么样的主张:起初能有多少机会得教育就得多少教育,并且在结婚以前最好先去做点事情。婚姻对于事业固然免不了分去很多时间和精神,结果很可能把女人达到本行中最高地位的机会失掉,但是这话并不是说女人没有本事又结婚又能达到最高的造就(例如居里夫人),更不是女人一结了婚就得放弃一切事业。

一个女人对于做家有兴趣并非可鄙的事,但是如果她在成年的时节学的和阅历的愈多,她就愈能拿家庭的发展当她自己学识长进的机会,就不会拿做家当自己退步的推托了。”


“我们要平等,要真正平等,我们女人第一要先受同等教育,有同等知识,能同样吃苦,同样做事,才能得到同等待遇,才是真正平等。若只要求特殊权利,不能同等行动,不会真正给我们平等的。”


还有对医生职业的态度,学医不易。芸芸大众,其实应该且行且珍惜了。


女孩子长得好看就不要学医。学医很辛苦也很忙,女生学医最好不要结婚。三女儿想学医,她劝说,你长得这麽美,和我年轻的时候差不多,根本就不可能不结婚,还是别学医吧!


她三十岁之后遇见将来的丈夫,半生爱情和家庭圆满’。不管什么时候自然是不能放弃希望。同时的,也不能放弃自我成长和发展。如杨女士所言,进入某一道门槛之前,还是要尽可能的发展自己。


《一个女人的自传》是本可以一气呵成,畅快阅读的书,至于作者为什么一出生就有四个父母至亲,如何定亲悔婚,二十岁就成为女校校长,如何留学成为第一个医学女博士,开办医院,又是怎么遇见后被称作”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先生,一一待自翻阅,在此不剧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