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杨父——论孩子应该圈养还是散养

 博星教育 2018-10-12
4岁卖报纸,5岁卖气球,6岁去走秀,7岁卖发夹……

9岁的杨祝捷已经做了五年“生意”。

2018年的暑假,他决定卖冰棍给自己买个电话手表。

每天下午他都会背着准备好的50支冰棍在街边售卖,而他的父母则在20米开外轮流陪伴。杨祝捷父亲说,“我不想‘圈养’孩子,所以支持他从小外出实践。

那孩子应该圈养还是散养?

问题的有趣之处不是问题本身,

而在于“圈养”与“散养”这两个比较俏皮的概念。

于是我也很不负责的说了几句废话。

该散的时候散,该圈的时候圈,寓圈于散,寓散于圈。

即使是“散养”也得做到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孩子该圈养还是散养,该穷养还是富养,

很多父母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经验和看法,

无关对错,或许也没有对错。

发展心理学把人从出生到死亡分为了不同的阶段:

即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通常都要在父母的教导、养育和监护下,才能健康的成长。

教育方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的成长,

教养方式应该是一个逐渐由紧到松的不断变化过程。

就是从“圈养”逐渐向“散养”过渡。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

不管是身体、心理还是各方面的能力,都在迅速的发展与完善中。

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与父母有频繁的交流互动,

父母是孩子的最早的启蒙老师,

应该有更多的参与,帮其完善各方面的能力。

这个时期孩子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不能“散养”的。

儿童期的孩子,

介于“圈养”与“散养”之间。

儿童参与社会活动要比婴幼儿更加频繁。

既要给他正确的教导,告诉他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培养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及心理品质;

又要给他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学会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

培养其独立的能力。

这个时期父母扮演的应该是引路人的角色,

我们可以称之为“放养”,就像放牛一样,

只要在你的视线范围内,就让他尽情的驰骋,

一旦发现任何越界的行为及征兆,你得及时把他拉回正轨上。

青少年期的孩子,

生理与心理都开始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主张,

不希望父母再过多的干涉自己,甚至对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产生厌烦心理。

是的,他们翅膀硬了,开始进入了叛逆期。

这个时期父母尽职尽责引路人的身份应该得到一定的弱化,

教导方式、沟通方式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可以适当的去尊重与肯定他们的一些行为及想法,

这样当孩子某一行为及想法做得不当,他也能听取你的意见。

沟通的时候尽量让孩子知道他的意见也很重要,

切勿简单粗暴的去教育与否定他们,这会让他们更加逆反。

相比婴幼儿以及儿童期,青少年期的孩子管教方式应该宽松很多,让他们更加独立一些。

其实不管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生活,

“圈养”和“散养”其实涉及的是教育方式的一个程度的问题。

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及很多消极品质;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是培养“熊孩子”的温床,也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

得靠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交往中不断总结。

“圈养”和“散养”这种二元论肯定是不科学的,

教育方式也应该张弛有度,

一张一弛之间去寻觅适合孩子的最佳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