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 — 华商名人堂 — 华商名人堂专稿

 春天春天夏天 2018-10-13

2013年年中,深圳市长许勤在一个会议上突然问到,听说深圳又出现了一个世界500强叫正威,谁知道这公司是怎么回事?会场一阵沉静。

那一年,正威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是深圳第4家进入该榜单的企业。它好像突然从土里冒出来,即令深圳市长也是一头雾水。但事实上它已经存在了近20年,而且已经在铜业低调称王多年。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把“只做不说”当做企业生存至宝之一,“人低为王,地低为海”。也因此,财富榜一出,这家上榜新贵和它的创始人王文银才揭开神秘面纱。

不同寻常的打工仔

王文银,出生在安徽省潜山县一个贫穷农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他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有影响力的大人物,还曾特意嘱咐母亲,不要把他的课本卖掉,“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大人物”。

1993年,25岁的王文银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如果想要安稳生活,这个工作极好。可他满脑子想的是尽快出人头地,没熬几个月就辞职去了深圳。

彼时,深圳是创业的热土,成功者的天堂。王文银带了400块钱去深圳,等到了那儿身上只剩下10块钱。天堂变地狱,不得已,他找了个水泥管子安家,与“盲流”为邻,靠稀饭度日。所以,他最紧迫的事就是找到一份工作。

从找工作开始,王文银就显得与众不同。放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不用,他拿着高中毕业证四处找F苦力活。他的理由是,什么都是从基础工作开始的,不然将来怎么做事业,怎么管理工厂?

一个星期后,他进了一家港资企业成了一名仓库管理员。

在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他干得非同寻常。干了一个多星期,他就能随口背出缆线、插头等数千件物料的编码。他的主管说“他根本不是来打工的!”这还让他赢得了“史上最牛仓管员”的外号。他也因此得到重用,一年内连升七级,直至成为总经理助理,一年拿的奖金和提成有百万之多。

王文银常和下属们说,他想要办公司、开工厂。但那时没人相信他这个20多岁“志得意满”的年轻人。

王文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得意的,还差得远。1995年,他把开公司的“大话”变为现实:创立携威实业有限公司,专做电源线的买卖。因为公司小,他在供应商那里是先付款后收货,在客户那里是先发货后收款,这导致他的资金非常紧张。只要一个单子出现闪失,公司就可能万劫不复。那是王文银最辛苦的时期之一,他不得不每天开着货车游走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几乎所有睁着眼的时间都是赶在路上,以确保每一次进出货安全无虞。

王文银、夫人刘结红与中国首富王健林合影

王文银认为,人脉就是生意。自己的生意慢慢上路,人脉怎样呢?他心里没底。恰逢他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他决定请所有供应商和客户来喝满月酒,借机检验一下自己和大家的关系。结果令他喜出望外,当天来了近200位客人,原来准备的10桌席面不得不临时加座。

他当即决定扩大生意,之后创办了深圳携威电线制品厂,把生意做到制造领域。当时正好赶上东南亚金融风暴,他看准生产设备滞销的机会,找到设备制造商用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了100台设备,工厂还没建,就把规划的产能翻了几番。

吃住都在工地数月后,他的工厂建成,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第三个月的月销售额更从头一个月的200万元猛增到1000万元。

市场火旺,王文银幸福无比。但紧接着,一个大打击就来了。

一个潮汕客户下了一个很大的订单,但当货发过去,对方却连人带货消失不见,这让王文银损失数百万元,直接被逼到了破产的悬崖上。他不得不开着卡车挨个找供应商,讲公司遇到困难需要分期还上货款。人脉关系再一次发挥作用,合作伙伴们相信了他,他也很小心地每次都提前几天还款,才慢慢渡过难关。

之后,他顺风顺水,公司以每年新增一个工厂的速度迅猛发展。迅猛扩张中,他怕重蹈覆辙,还进行了一个压力测试。他总结自己,以及其他企业家的失败,发现很多企业的倒闭是因为合作伙伴。这对每年新增一批供应商的他来说,是必须小心的问题。随后,他酝酿出了一个“模拟失败试验”的主意。

他放出消息说,下属的一个工厂拖欠了供应商5000万元货款,马上要破产清算。很快,有供应商上门逼债,也有的表示可以等,反应不一。王文银根据不同反应,筛选出了值得信赖的盟友,然后与之结成更紧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还总结了一套选择客户和供应商的标准,有百项至多。

正威国际集团

“最好”的逻辑

1999年,王文银整合旗下几家工厂组建了正威国际集团,总资产约10亿元。接着,他从电线厂开始向产业上游拓展,开办了自己的电缆厂、塑胶厂、铜材加工厂,并把产品卖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

到2003年,正威已颇具规模,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

同年,非典爆发,各类资源价格大跌,王文银认为这是一个巨大机会,决定买下几座比较大的铜钨矿山。他的决定遭到合伙人和家人的激烈反对,因为电源线企业一般不会买矿山,这是一次赌博!但没人能阻止他。等非典过去,铜钨矿价值翻番,正威获利丰厚。股东们越发相信,王文银确有眼光。

2005年初,王文银得知安徽铜陵有一个30万吨光亮铜线杆项目正在招商。这个项目是安徽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原本交给当地一家国有矿业公司建设运营,由于这家公司无力实施不得不寻找新的接盘人。以铜闻名的铜陵,拥有较强的开采、选矿、冶炼和铜板生产能力,但铜线、铜杆生产能力薄弱。王文银接触这个项目时,首先想到借此项目把公司在当地的铜矿开采、电线加工打通,形成产业链,并得出结论:这是个“金矿”。但他的9个高管有8个表态反对,因为这个项目投资达28亿元,仅一期预算就要10亿元现金,正威当年总销售额才50多亿元。另外,正威铜杆需求量每年不过3万吨,没有必要上一个30万吨的项目。王文银的回答很不客气:全国铜杆年需求量300万吨,产量却只有100多万吨,仅做进口替代就有很好的前景。

在王文银力主下,这个项目上马了。2005年,项目签约;2006年,项目获批;2007年,正威子公司全威(铜陵)铜业科技公司一期项目开工。

正威旗下的全威铜陵铜业科技有限公司

王文银发誓要在两年内建成投产——公司的资金流最多可以承受这么长时间。但他却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铜陵政府内部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致使协议履行极为缓慢。为化解危机,他想出一个办法:邀请安徽省甚至中央部委的领导来做调研,迂回推动项目落实。最后,铜陵主要领导出马,这个项目才算坎坷成行。

解决巨额建设资金一样不易。其间,他卖了两家工厂,最后还不得不向银行举债。为了赢得银行主管的“欢心”,他每次请客都要喝倒在酒桌上以示“诚意”,如此换来了13.5亿元的贷款。

在解决了主要困难、工厂终于开建后,王文银喊出了要建“全世界最好的铜杆生产企业”的声音。这吓倒了很多人,他公司的几个股东就将股份全部转给了他,叹息而去。他做财务的妻子刘结红拒绝给他转账,恨得他把手里的苹果重重摔在墙上。

王文银的压力无比巨大,他原来的满头黑发,没到两年就变得稀稀疏疏,后来再也没有长出来。

在他的坚持下,一切还是按“最好”的标准进行。他要求最高标准建厂房,要求绝不买同行们常用的比较便宜的美国南线公司设备,一定要买从未在华销售过的比前者贵一倍的德国西马克的设备,他说“这就是别克与奔驰的差距。”西马克的设备要全款结算,他就飞到西马克总部,给古板的德国人讲道理,告诉他们全威可以帮他们打开整个中国的市场,然后换回24个月分期付款的优惠。他得意地说:“德国人很难被打开心扉,但却被我打开了,我还装了一把火在里面。”

他还选用最好的原料——全球最高等级的A级铜板;最好的人——行业奇才文德忠。他不惜提供行业最高的薪水在全球挖人,“甚至有年薪1000万美元的人”。他的逻辑是,最好的设备配合最好的人、最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最顶级的产品。只有最顶级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安徽铜陵铜制造产业园

就这样,全威铜业一期项目在2009年建成投产。全威铜业的产品品质业界一流,价格也是一流,每吨比行业平均高出几百元,即便如此,工厂大门口每天都排满等候拉货的卡车。那一年,正威国际集团全年营收比前一年的116亿元翻了近3番,至319亿元,而全威铜业就贡献了106亿元营收。而且,全威铜业是安徽省第一家年营收超百亿的民营企业。今天,在铜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全威铜业年营收近300亿元,在国内外位居一流。

全威铜业打响了正威的名声,之后正威在国内外大举投资,年营收成倍增长,2011年营收破千亿,2013年营收破2000亿,2014年营收达到3400多亿元。当初转股给王文银的股东们后悔不已,他们当中最小的股东在全威错失了相当于十几亿的股票价值,在正威国际集团错失的是百亿以上的股票价值。但这一切,也只能叹息一声。

王文银说,企业一定要做行业领袖,“哪怕企业再小,也要做成这个行业、哪怕是最细分领域的领袖。”还一定要做最顶尖的产品,他告诫员工们:“细节决定成败。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骑士;损失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他提醒,如果有产品出现不排队的情况,就不做了。

为了保证产品品质,正威甚至可以牺牲利润。有一次,一台轧机运行参数出现常规来看不需要做出反应的波动,但他们研究后还是决定提前维护,一次性投入近4万元。王文银说,要把产品做得像“毒品”一样,“让别人抗拒不了。”

危机抄底 弯道超车

王文银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做一个工厂是这样,在危机中抄底他也是这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他屡次抄底,鲜少失手。

王文银研究全球经济危机的规律已有十多年时间,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到来前他就有预感,并为此做足准备。那时正值铜陵工厂建设之时,他还是顶着压力把贬值的欧美矿山、铜加工企业以及人才当做了狩猎目标,还顺势建立了日内瓦、美国、新加坡三个区域总部。在新加坡总部,正威吸纳了曾为路易达孚效力17年的林茵茵,前渣打银行钢铁联合业务的负责人凯耐·迪欧、前嘉吉金属衍生品交易员潘可维等行业顶尖人物。王文银很自豪:“铜产业链上,全球的顶级人才现在都在我这里。”

2013年1月30日上午,聚酰亚胺新材料项目投资协议在蓉签订

很少有企业家像王文银那样热衷拥抱危机,他说,能够把握危机的人有70%,能够把握危机变化的人有10%,能够把握危机变化拐点的人只有万分之一。“我只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只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只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他甚至总结出了“五差赚钱法”,即时间差、利率差、汇率差、积差和价差。“比如说今天伦敦的铜大跌,明天上海一定大跌。但是这个时间差很少有人能够把握,我们把握。”

2009年,全球铜价格跌至几乎与开采成本持平的历史低点,王文银立即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买入几十万吨铜材。随后,铜价即告反弹,他陆续出货,获得了1倍甚至4倍的超高利润。这种手法在2013年、2014年甚至今天,他还在如法炮制。

王文银说:“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他接着说:“做铜产业,最主要的是应该掌握产业的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不是靠技术、市场,而是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矿山)。”他曾参加2011年伦敦金属交易所年会,会上最受关注的嘉宾不是代表全球最大铜消费国中国的他,而是资源类巨头嘉能可、三井、住友、必和必拓等。这对他触动很大。现在,世界前100家铜加工企业、世界探明储量50万吨以上的铜矿名单,他倒背如流,因为这些公司都是他或学习或并购的对象。

最近几年,他在全球投资了十几个矿山,“相当于拿到了上千亿的资产。这些资产是什么,就是银子。”

并购之道

王文银对并购近乎痴迷,这既源自他之前的成功,也与他倍加推崇的嘉能可公司有关。嘉能可从20年前资产6亿美元、濒临破产的极端困境中,发展到现如今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全球第四大矿业生产集团,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第10名。

嘉能可的神奇成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并购,在非洲战乱地区,南美洲资源丰富的秘鲁,美国不喜欢的前苏联国家,只要有矿出售,嘉能可从来不会缺席。嘉能可首席执行官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被称为低调得可怕的人,也有评论称他有“狮子的凶心,狐狸的狡猾”。或许的确如此,在2012年嘉能可合并全球最大动力煤出口商斯特拉塔公司(Xstrata Plc)时,面对斯特拉塔第二大股东的激烈阻挠,他一面展现强硬,声言“大不了就不做了”;一面和斯特拉塔管理层及关键股东协调利益分配。为迷惑住第二大股东,他还派出强大游说团队虚以委蛇。最后,甩下第二大股东成功完成并购案。他向来以达成目标为最高原则,除此,一切都可以颠覆。

王文银对嘉能可的打法看到了“头发丝”里,他渴望嘉能可那样的地位,但对一些具体做法却不以为然。他曾和嘉能可打过交道。2013年8月,嘉能可为规避因并购斯特拉塔带来的反垄断调查风险,不得不满足中国商务的要求,向中国企业出售其旗下优质资产——位于秘鲁的拉斯邦巴斯(Las Bambas)铜矿,这座铜矿储量超过1000万吨。媒体报道的竞购者是中国五矿集团、中国铝业、江西铜业等企业财团,其实还有王文银。

王文银曾为并购赴嘉能可瑞士总部

为了这次并购,王文银专门组建了并购团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到商务部和发改委的批准。之后,他第一时间乘坐自己的庞巴迪私人飞机飞赴嘉能可瑞士总部,和格拉森伯格会面。

这是一次有趣的会面。格拉森伯格在由古老德式建筑包围的湖边牛排餐厅招待了匆匆而来的王文银。格拉森伯格谈优雅生活,谈合作者必须要有的条件等等,吊足王文银的胃口。王文银虽然匆匆而来,虽然无比渴望拿到拉斯邦巴斯铜矿,可他知道这个铜矿项目的前因后果,更知道它值多少钱!当拿出底牌,格拉森伯格要价60亿美元,王文银出价50亿美元,没有谈出结果,然后相约下次再谈。

接着,嘉能可打破并购惯例,放风说拉斯邦巴斯铜矿最终会以60亿美元成交,以及拉斯邦巴斯铜矿的具体储量等,企图施压现有买家,同时钓出潜在买家,然后抬高交易价。王文银看得清楚,只当作没看见。

最终,拉斯邦巴斯铜矿由中国五矿集团拿下,成交价58.2亿美元。王文银始终认为,拉斯邦巴斯铜矿最多值50亿美元。因为没过多久,他就在南美洲用20亿美元斩获了一个铜矿,“这个铜矿储量可能是拉斯邦巴斯铜矿的两倍,但我们只用了不到一半的价钱。”

王文银说:“我是抱着练兵的想法去的。如果无心插柳把它买回来了,何乐而不为呢。”

和全球最顶尖的企业过招,这本身就已经足够。虽然没能收获拉斯邦巴斯铜矿,但王文银已经得到了更多的矿山,他掌握的铜矿总储量在2400万吨-3000万吨之间,成为世界铜王之一。

而且,王文银自信自己买的矿要比嘉能可的矿经营风险低得多。他从来不在动乱地区下注。他在世界地图上用红色把有动乱和高风险的国家标注,把他们剔除可投资范围。

不只是矿山,他还投资文化创意、高科技业务,他说:“做企业的人,企业小的时候‘多种地瓜,少种人参’,或者说你只能种地瓜。企业做了十年,做得不错,要‘一边种地瓜,一边种人参’。我们正威吃着碗里(铜业)的3000亿,煮着锅里(高科技)的300亿,种着田里(文化创意)的130个亿,一定要把这个顺序搞清楚。这是人生的智慧的成长。”

王的国度

王文银靠铜业起家,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家大多粗犷、雷厉风行且难于亲近。王文银并不例外,但也有例外之处。他喜欢摆弄盆栽,也喜欢把工厂当做一件工艺品来打理。

在占地千亩的铜陵工厂,他在门口栽了两棵花几百万买来的日本罗汉松,在道路两边摆满珍贵的盆栽,在厂区闲置地种了500多棵名贵树木,他的治企理念被刻在巨大的汉白玉上。他喜欢盆栽、名贵树木和玉石,他也让这些元素必须出现在他的视力所及之处,而且所有人都必须爱护并保护好这些树木和盆栽等。他有一次偶然看到工厂里的一棵罗汉松枯了一半,当场开了一个“罚单”——扣工厂管理层一个月薪水。

王文银衷爱紫檀、黄花梨的家具

正威集团所有的办公室——包括海外办公室,甚至王文银的住宅,无处不显示他的个人喜好。汉白玉堆砌而成的前台,一水的紫檀、黄花梨家具,随便一把椅子价值百万,一层办公区的家具价值数亿元。他说,做生意就该这样,如此“生意伙伴往这里一坐就会神清气爽”。

他对自己的喜好近乎痴迷,但他也精打细算。为了节约成本,保证品质,他专门建了几个林木基地和加工厂,甚至还买了玉石矿山。如此的“不务正业”,引得他身边的一个老伙计极为不满。他解释说,先等等看吗。几年时间,他当初花数亿元买回的红木原料就算放着不动,价格也翻了四五倍。更加奇妙的是,他把玉石、红木和盆景等业务整合成文化创意新业务板块,而且创造的净利润直追铜产业板块。

王文银说:“天才,就是对准别人看不见的目标去射击并且命中了。”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更是商业的乐趣所在。

创业时,他忙碌无比。现在管理着数千亿的商业帝国,他反而轻松了下来。他说自己悟到了。他只管集团10个副主席,副主席们直管几十个总裁,总裁们直管几百个经理,然后经理负责各自的工厂和部门。一个完整的正金字塔结构。

在正威,管理主要靠制度。王文银有一些至亲在公司工作,但王文银要求他们的工资必须比同级职工低三分之一,不得拥有公司股份。他宁愿用自己的钱给亲人买房买车,也要一个公私分明。他的一个亲戚曾和行政部冲突,最后查明错在亲戚身上,他按照制度将其开除出厂。

自己立一个标杆在那里,制度的权威就变得无人敢碰。比如,一个项目,一个工厂出现纰漏,集团的财务、法务、审计部门会马上跟进,找出责任人,依规处理。而上一级管理者也要做出检讨,优化改进。王文银偶尔也会坐着他的庞巴迪私人飞机,飞到散布全球各地的工厂巡视。他只要看一下工人的表情,就知道这儿是不是有问题。

王文银说:“一家优秀的公司,一定是风平浪静、春风化雨。就像一张庞大的、智慧的网,任何外来的东西经过这张网的过滤,不好的东西烟消云散,好的东西自然会留下来。”

他充分相信公司的管理者们,“企业一定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我们公司里所有的专业人才都比我强。我就是一个魔术师,一个导演,一个教练。”他认为,企业家一定要有要有战略和战术,有理论和实践,有眼光和能力,有王道霸术,有宏观和微观的把握。“企业家最终要达到一种参禅悟道的阶段,创造一种和美、创意恒久的境界,让公司像教会一样具有持久力,像军队一样具有战斗力,像家庭一样具有稳定力,像学校一样具有学习力。”

理论和实践之间其实隔着一个太平洋的距离,王文银填平它的方式是,先谋求做到极致,然后敢于向自己动刀,“每一种成功都是没有惯性的,成功必须从清零开始,自己革了自己的命才有新的成功。正威经历了五次链条的变化,我们最初重视供应链,之后陆续重视客户链、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每一次链条变化,都是自己革自己的命。从打工的基因到贸易的基因到制造的基因,到科技的基因到互联网基因,每一次涅槃是何等地艰难。”

王文银与胡润合影

颠覆、革命也不是说来就能来的,而是从历史、社会、同行身上学来的。王文银喜欢读书,他一年要读上百本书,他要求高管一年至少要读24本书,公司全体员工也会定期收到他推荐的新书。王文银读过的书,从头到尾会有圈画,或者文字批注,他20多年来写的读书笔记和工作笔记就有200多本。只要看书,他手里一定握着一支笔。

在王文银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上千本书,从历史、哲学到财经、社会、文学应有尽有。他最喜欢的书是《道德经》,常读常新。他说:“当没有财富的时候,把勤奋布施出去,于是财富来了,这叫天道酬勤;当有了财富以后把财富布施出去,于是人才来了,这叫财散人聚;当有了人才以后,把爱心布施出去,于是事业来了,这叫博爱领众;当有了事业以后,把智慧布施出去,于是成就来了,这叫德行天下;当有了成就以后,把禅道布施出去,于是天下来了,这叫大道通天。最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他要求看书就要看出智慧,“一日不读书没人看得出,一个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他也要求正威的员工要写读书体会以及结合工作组织读书讨论会。这在王文银看来都是增加正威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关系着正威的未来。

47岁的王文银,还在学习,在准备,准备冲得更高一些。他给正威起的英文名是“AMER”,这和他的另一家公司“ICAN”连起来是“AMERICAN”(美国),寓意扬威世界。虽然正威国际集团已连续三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且站到了全球第247位上,虽然他在富豪榜上把饮料大王宗庆后挤在了身后,但他寄望更高。他希望5-10年后能进入世界百强。若考虑在最近几年经济低迷、铜业萧条的情况下,正威仍能实现每年千亿规模的资产增值,也许要不了五年王文银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所谓“世界百强”。

责任编辑:张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