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歌表达技巧ppt(1)
2018-10-13 | 阅:  转:  |  分享 
  
二、修辞手法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
帘闲挂小银钩。2、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形象生动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通过想象,用巧妙的拟人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
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3、夸张
浪漫、突出醒目、烘托气氛、
引发想象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用典型的夸张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4、对偶整齐含蓄、表意凝练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
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
痛。(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
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
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
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5、借代简练含蓄如
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指叶和
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从而寄托韶光易逝的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权贵豪门之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
数百年。风骚代指文学潮流6、衬托①以声衬静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
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客船。②以双衬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归。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衔
斗泥。③哀乐相衬子规啼,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7、对比鲜明突出
悯农(其一)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
“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
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让人深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
2)题。小重山·端午[元]
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
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
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
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
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答手法:对比。简析:上
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
可)8、反问承启深化、强调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西施罗
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
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9、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10、互
文言简意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
饮无管弦。11、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①语意双关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
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西园公子”指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
等,至于“无忌”,却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
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下联“莫愁”同此手法。②谐音双关竹枝
词二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12、反语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3、顶真阅
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此诗无“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2分)(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
要分析诗人在三、四句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答:由床上之月写到天
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真题体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
答问题。小重山·端午
(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
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解析本
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应该可以。答案手法:对比。简
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
析合理也可)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
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
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解析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意是“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解读考点“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
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2、修辞手法,如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反问、设问、衬托、用典等;3、构思技巧,如照应、过渡、悬念、伏笔、铺垫、抑扬、跌宕、总领(统
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收束全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等;命题规律(1)提问角度直接提问该
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间接提问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
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2)区分题干中的“一”“些”“主要”等关键词问:运用了哪一种表
达技巧?只写一种即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写两种以上。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必须写出主要
的,可写一到两个。(3)问题指向“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
具体的概念。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一、表达
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记叙的角度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别,按顺序有顺叙、倒叙
、插叙等。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赏析:这首诗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
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
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2、描写(1)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
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景物描写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写景的顺序:远近、上下等。写景的技巧:虚
实相济、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白描、工笔细描、渲染等。1.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2.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3.动静结
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4.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
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
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答题模式:(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
描写的。(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撚(niǎn):持取,捻
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
奈之情。 答: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
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
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
者表达的情感。 答: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
儿及燕子相衬答:
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3、抒情
(1)直接抒情,有叫做直抒胸臆,即不借助外物而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下阙抒情。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
故,直接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
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寓
情于景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
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
“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写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
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情景相衬①正衬,情与景感情、色调一致,如以乐景衬乐情,
一哀景写悲情②反衬,即景与情感情、色调不一致,如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
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2)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
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阅读
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
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
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②借物咏怀古诗中
有些景物既是环境刻画,又是用来隐晦地表达某种感情的象征。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③托物言志借物来抒写自己的志向和自身情操,或以物喻人。④怀古用典(用典抒情)
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用事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里用李广的典故,表达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愿望,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用句化用前人诗句。人月圆(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6.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答题模式:(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2)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4、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在诗中经常借助具体的事物来阐发,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菊花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