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办的不是案件,是他人的人生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8-10-13

▐ 撰文/阿朵


长官,过了睡觉时间灯还会亮着吗?我有点怕黑。”



新进的死刑犯忽然对最后离开的狱警说出这样一句话,这与他巨人般的大块头太不相称,远处已有人在笑了。


“这周围会挺亮的,我们会一直给走廊上留几盏灯。”狱警没有笑,他平静的眼神和语调抚平了死刑犯脸上的担忧。


这是美国电影《绿里奇迹》的一幕。



隔着铁栅栏死囚约翰伸出了黑黑的大手,狱警保罗接过了。


这是死囚同将要执行他死刑的狱警的握手。一个含着感激,一个带着关怀。


想起这个电影,是因为一本书。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其实文字更是,文字世界里人是最做不得假的,用电影《绿里奇迹》里约翰的话说就是:

你无法隐藏自己的心。                            


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读刘哲的新书《检察再出发》,不时想起的竟是《绿里奇迹》。


想起的其实是《绿里奇迹》里的狱警保罗,在刘哲的文字里常常看到他的影子,或者不妨说,在《绿里奇迹》里狱警保罗的身上,总能感受到检察官刘哲文字里的情怀。




影片中狱警保罗以一个法律人的良知和人性关怀,暖哭了不知多少观众。


而翻开刘哲的《检察再出发》,“公诉人首先是人,是人就要有人情味,所谓不忘初心,公诉人的初心就是人性”,随处可见的人性字眼,对冤假错案表现出的无尽沉痛,字里行间折射出司法理性和检察情怀,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更巧合的是,书中刘哲发出了与电影里保罗同样的追问:我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我为什么要做这些?




保罗发出这一追问,是在明知约翰无罪却无力帮他脱罪,还要亲自执行他死刑的时候,带着痛苦和惶惑。


刘哲发出这一追问,是在司法改革中,探寻检察再出发的出路和未来时,带着“作为检察官,总感觉像是法治国的异乡人,找不到回家的路”的迷茫。


在那篇文章的最后,他写下了这样两句:


我为什写下这些?

因为爱得深沉。



保罗为什么要做那些?

也是因为爱得深沉。


我们希望那些追人刑责、断人清白的人能有自己的判断和良知。

我们办的不是案件,是别人的人生。


印在刘哲《检察再出发》封面和封底的这两句话,如同一个人的两只眼睛,透过他的心灵,窥得见《绿里奇迹》狱警保罗的人生。




影片中约翰是以奸杀两个小女孩的罪被判死刑的。然而那是一个冤案。


第一次见到约翰,凭着优秀法律人的直觉,保罗就意识到约翰不象是凶手,他在他身上没有发现过任何暴力倾向。他马上着手查阅卷宗,到处找人了解案情,希望能避免错杀。


但是所有人,包括约翰的辩护律师都说,那个案件证据确凿,约翰罪有应得。


因为,人们看到他时,他正满身是血,一手揽着一个小女孩的尸体。他其时是在放声痛哭:“我想救她们,可我无能为力……”可没有人听他说什么。




约翰是个黑人,看起来有些蠢笨,但他是个“奇迹”,他身上具有一种超能力,能看透人的心,能治病救人,甚至到了能起死回生的地步。他受到感应去救小女孩,没能救活,却被当成凶手。


保罗知道真相,是在约翰紧握他的手让他看清自己的内心之后。真正的凶手那时已被杀,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的清白。


执行死刑日近,保罗非常痛苦,他忍不住问约翰:你想让我放你走吗?如果约翰想,他愿意为此承担一切,他是宁可承担罪责,也不想让一个无辜者丧命的。


约翰拒绝了,因为能洞悉人世的一切罪恶,活着令他痛苦。




保罗满足了约翰临死前所有的愿望,包括看一场电影,包括吃保罗妻子亲手做的玉米蛋糕。


那一刻来临,他,久久下不了,执行死刑的命令。含着泪,看他坐上电椅,插上电极,死去。



那之后,保罗就请求调离了死囚区。若干年后,他已是一个很老的老人,再看到约翰临死前看过的那个电影,依然会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电影后的评论里,若干人留下了感动,也有人说:绿里(绿里指死刑监区,因地板是绿色被称为绿里)奇迹不是约翰,是保罗;奇迹也不是奇迹,是遗迹。


法律人的良知,在很多人眼里是如此奢侈,人们向往,又不抱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