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山好汉吃“禁肉”其实是施耐庵不为人知的隐喻,意义深刻!

 历史解密坊 2018-10-13

看过《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梁山英雄好汉们都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更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这些英雄们最喜欢吃得是牛肉,虽然我们现在吃牛肉很普遍,但当时可是“禁肉”!《水浒传》是元末小说家施耐庵,以北宋末年为时代背景,写成的一部伟大小说,根据北宋《宋刑统》规定,民间严禁杀牛为食!因为牛作为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被严格保护的。既然如此,作者又为何写英雄们大啖“牛肉”呢?难道作者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水浒传》中关于牛肉的记载和描述很多。比如在第十五回,阮小二说:“有甚下口?”店小二回:“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大喜:“大块切十斤来。”

这些关于吃牛肉的记载在书中出现多达四十余次。要说三五次也就罢了,但是出现这么多次就肯定就是有事儿,否则这部书怎能被誉为“四大名著”呢,所以,作者这样写,是用牛肉设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隐喻”,“隐喻”中藏有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他为官三年,后因不满官场黑暗,愤然辞官回乡,并写下了这部小说《水浒传》。而小说故事背景正是北宋末年,当时的官、场黑恶势力互相勾结,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水浒英雄大多是被黑暗的朝、廷逼上梁山,这和施耐庵的境况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既然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反抗朝、廷,那么他就借助了笔杆子,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这肉虽然实为牛肉,但是在作者笔下其实是指贪、官污、吏,社会的黑、恶势、力。《宋刑统》表面上是立法保护耕牛,其实是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作者就是要借助梁山好汉的拳头,打破这种官场的霸权主义。

其实,在宋朝的时候,虽然牛肉是“禁肉”但是也是可以吃得到的,因为商贩们在利益的驱使下总会做出一些违反法律之事。比如孙二娘开黑店卖牛肉,便是有利可图的例证。

除此之外,这牛也有生老病死,既然活牛不得宰杀,那么病牛或者老牛该如何处理呢?所以当时宋朝还规定,这样的牛只有在当地官府登记,便可以解牛而食,或者拿去市场上交易。所以说吃牛肉也是正常的,但毕竟物以稀为贵,所有这些牛肉价格很高,不是普通百姓之家可以消费的,而梁山好汉们行走江湖,劫富济贫,腰里不缺的就是银两。

施耐庵出生在1269年,他写成《水浒传》时,已经古稀之年了。他正处在黑暗的元末时期,他环顾四周,制度黑暗,压迫如山,他作为一个文人,几乎没有一舒胸臆的空间,他只能用牛肉说事,并将其隐喻为腐朽的朝、廷,让天下的英雄共食之——来表达对元末政、府的不满。他亦渴望有一群人可以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让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忧国忧民之心不可谓不深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