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和大鹅可否兼得?他做养殖业把经济与生态效益创双高

 宋朝遗恨 2018-10-13

来到位于大庆市大同区的北方种鹅场,我们眼前却是一片玉米地,但与旁边地块有很大差异。玉米秆下半部分全部呈光秃秃,没有一片叶子,整体高度要比其它地块高,垄沟和垄台寸草不生,地的四周被半米高的铁丝网围住,最扎眼的是一大片白鹅,随众人的到来飞快地钻进了玉米丛,像一把白色的梳子在垄间穿行,任人追赶也不离去,一边跑一边随意叨食玉米叶,仿佛它们才是这个领地的主人。

“这就是我们的新型养殖模式,特点就是绿色、生态、环保。”面对我们的惊讶,周瑞进解释说,这片地有1000多只鹅,采用的就是这种玉米地自然放养的方法。

据周瑞进介绍,2010年国家出台了禁牧政策,当年,他与课题组同事在排除了圈养和林地养殖方式后,开始尝试在青贮地放养大鹅,结果当年就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试验及推广,课题组总结出了养殖模式相关的饲养密度、放养日龄、生长季节、放养时间、回舍时间、补饲精料、补饲粗料等方面的饲养管理规范,免疫程序、疾病预防、常见鹅病诊疗等方面的疾病防治技术规范,以及使用青贮玉米秸秆的低成本饲养技术。

2013年,八一农大从起开始实施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北方寒区低成本生态鹅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主推“玉米地养鹅”、“家庭牧场草地轮牧养鹅”和“青贮玉米秸秆圈舍养鹅”三种商品鹅的低成本生态养殖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这种“玉米+大鹅”的种养搭配模式优势在于,鹅在田间行走施粪肥,增加土地肥力,3-5年改良土壤为有机地;鹅食用玉米老叶和杂草,增加玉米地通风,基本消灭了玉米生长后期杂草和虫害;鹅吃玉米须根,让玉米深入土壤更深,吸收更多营养,促进植株长的更高,籽实更加饱满;玉米和大鹅均成为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秸秆在收货后通过青贮发酵方式饲喂鹅,减少秸秆收割后堆积,减少秸秆燃烧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据课题组连续三年的统计和测定,每年,鹅养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每亩450-700元;玉米增产5-10%,每亩可增加收入100元左右;在化肥、农药和人工方面,每亩可节约开支20元;每亩提供鹅粪有机肥料600kg。

自2013年,这项养殖模式通过技术培训的形式在黑龙江垦区红光农场等地进行了推广,获得了农民的普遍赞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