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静何曾静,要休何时休,简单生活,静看风景

 憨痴呆 2018-10-13
 

清风吹来,一阵凉意,已经有了入秋的感觉,看见了那片叶了吗?从吐绿,到茂盛,再到泛黄卷曲,直到调零。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稚嫩,是孩提的童年;茂盛,是青春时段的轻狂与倔强;当泛黄的脚步叩响凋零的柴门时,遍布的沧桑终于坦然,归于平静。



风息、雨宁、是静谧。
小池、青荷、是静美。
观云、赏月、是静雅。
气定、神闲、是静心。


物之本根、起于静。物之终宿、止于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静极如是空、空极如是静。静是天边浮沉的闲云、静是尘封已久古老的城门、静是一卷泛着沉香的经文......



追求宁静的心境,清醒自己的人生,曾经是多少古人、现代人于世俗中,于滚滚红尘中,于芸芸众生中梦之以求的。


芸芸众生,都有色身与法身。色身生而不灭,变幻不息。法身永恒,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红尘里修行,总有无数痴念。我也会有不耐烦的时候,心净就是一朵莲。静是觉悟的忏悔、排泄心灵的累赘、独善其身、静心如兰、清闲自在。



“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情感纠葛、竞争激烈,杂务缠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如果不懂得忙里偷闲,不适当调节心情、舒缓放松一下自己,就会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动。倘若把握不了自己,由着性子,小事生烟,大事冒火,骄横轻狂,喧嚣鼓噪,弄得自己坐卧不宁,别人见之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只能是累了别人害了自己。所以,与其紧张去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先凝神静下心来。


庄子说,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于挠其心志,以能静。静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以不变应万变。


佛家说:“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心净则国土净。” 心与境合一,是禅境。也是“天上天下,唯吾独尊”的佛的境界。


修行,修的是自己的一颗心,行的是万卷路。心底最深处,是永恒沉寂的山河。所有的欢乐与痛苦,不过是尘世的浮华与过往的云烟。


静是宽容的慈悲、静是觉悟的忏悔、静是不动声色的媚、静是无与伦比的美。但凡有静、无不是一场抵达灵魂深处收获丰盈的修行。


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同样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宁静人生,不但需要清静的环境修身,更需要清静的心态去养性。把喧嚣纷扰的日子,过得山明水静。“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在寂静中到达人生的圆满,是寂灭,也是涅槃。闲度岁月,这种乐,是极乐,也是清欢。


欲静何曾静,要休何时休,悟静、定性、入境,静心山水、清净人生,简单生活,静看风景,你若懂得,岁月自会静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