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富有创造力的成功者,都具备这2个基础特质

 研究员李维 2018-10-13

来源:研究员李维(ID:Quantumway)

2018年9月20日至2018年10月12日,在这22天里面,我埋首阅读,涉猎新自媒体、社群运营、中西方哲学、量子物理等多个领域;不断结合个人的实际经验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如果说有什么心得、收获可以分享出来,这篇文字,就是对于我个人而言,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

这是2018年10月12日晚上,忽然之间,灵感闪现——过去22天集中阅读思考的那些知识,忽然一下子就贯通了。

颇有醍醐灌顶,融会贯通的快感。

这时我清楚地知道已经领会了这些精神的精髓;但我不甘心止步于此,我试图将这些模糊的认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每一位朋友,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2018年10月12日深夜,我尝试着将这些理念,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概括、总结,却没有一点儿手感,只得作罢。

2018年10月13日,我决定无论如何都先把这些理念整理出来,不管是否得出理想的概括性的论述,都值得我动手去整理、分享。

如果说远自圣经,近到自媒体人粥左罗,这些智慧体在告诉我什么共同的道理,那就是——

A

坚实的基础&深刻的思考

是成就一个人的两项基本特质

B

再向前推进一步

成功源自平凡世界

成就源于掌握高度专业知识的深刻思考

C

再向前推进一步

真正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是卓越的创造力

而这个创造力源自极少数人类(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的少数专业人士)的深度思考能力

D

继续推进,因为这还不是事物的本质

《Why the information grows》认为

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能力是计算能力

正是人类整体的计算能力的爆炸式的提升使得现代社会得到爆炸式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了信息爆炸、知识爆炸背后的深刻的机制

E

让我们停一下

深度思考本身就是一项超级复杂的计算行为

这种能力只有极少数训练有素的大脑才具备

F

回到现实社会中

我们似乎就能理解为何现在获得巨大成功的人

相当一部分都是拥有极高学历的超级学霸

拼多多的黄铮、美团的王兴、小米的雷军、微信之父张小龙、今日头条的张一鸣、网易丁磊、搜狗王小川……

不难看出一个浅显的共同特征,他们训练有素的超级大脑拥有超越绝大部分人的计算能力

正是这项能力推动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

G

第四次工业革命——创造力革命的来临

湖畔大学曾鸣教授在得到APP《智能商业20讲》中断定: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创造力的革命

未来,创造力将是最稀缺的资源。

H

延伸思考

是时候跟读书无用论彻底决裂了

I

横向关联

“傅盛认知三部曲”中傅盛认为

未来所谓管理是认知的管理

强调一点:认知理解与聪明度无关。只有从认知角度,而不是从聪明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所在行业,你才会有更多不一样的认知,才能看到更多别人看不到以及顽固不愿去理解的机会。

傅盛的认知三部曲内容较多,这里不做更多展开。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这些简单的理念背后的奥妙之处吧!

01

太阳底下无新事

太阳底下无新事。不是黑格尔说的。传说是所罗门王说的。语出《圣经 旧约 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世界万物是上帝在创世纪的时间都安排好的,所以,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

全文是: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英文为:Whatever has happened before will happen again. Whatever has been done before will be done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其哲学意义则是指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凭空的,都可以在以前的事物中找到雏形和依据。

02

做从未有过的思考

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薛定谔说:“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一些别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而是针对所有人都看见的东西做一些从未有过的思考。”

令人称绝的是,薛定谔本人坦承他的科学工作,常常并非是独创性的,但他总能敏锐地抓住一些人的创新性观念,加以系统的构建和发挥,从而构成第一流的理论:波动力学来自德布罗意,《生命是什么》来自玻尔和德尔布吕克,而“薛定谔的猫”则来自爱因斯坦。

03

Think Different

产品大神乔布斯说:“Think Different”,亦即“非同凡响”!

“苹果品牌代表的,是那些跳出固有模式进行思考的人,那些想用计算机帮助自己改变世界的人。”

04

运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

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说:“伊隆马斯克: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一层层拨开事情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05

在别人概括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洞察

雷军口中的“中关村第一才女”梁宁在得到APP《产品思维30讲》第28讲《看产品的微观、中观与宏观视角》中说:“要成为产品高手,就要在别人简单概括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洞察”。

达芬奇为什么要练习画鸡蛋?为了建立精微的观察和手感。

用普通人的视角来看,鸡蛋都一样。

但要是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不断练习,在最不容易建立观察的地方,建立每一个微小处的觉察。

成为天才的一万小时都干了些什么?

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建立细微的微观体感,建立长在自己身体上的真实感觉,眨眼之间的好恶判断。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为何要求徒弟花10年学习拧毛巾、用刀和料理鱼?

是为了建立精微的微观体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每一个细小选择,靠的是什么?

靠微观体感,就是真实地感知每一个微小瞬间。

06

重视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

自媒体知名讲师,屌丝逆袭的代表人物之一粥左罗,在《毕业4年月入20万:职场上混的好的人,都遵循这8条高成长定律》一文中,将“重视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作为一条定律。

原文分享如下:

“我是学文科出身的,高中时要背诵各种概念,被各种概念伤透了,也对概念各种瞧不上,觉得那东西除了应付高考就没什么卵用了。

但这几年我发现我彻底错了:不是概念没用,而是我没有去运用、使用。

最近我看水库论坛的欧神写的书更是深有体会,人家文章写得好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很多概念真是研究透了,顺手拈来给你把很多复杂的事情讲得明明白白大彻大悟的。掌握概念,绝对是一个硬功底。

我特别佩服的李叫兽、李笑来、罗振宇、成甲,我发现他们都是长年累月的对各种重要概念和方法论进行研究学习。

对于概念的重要性,李笑来说过: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我常常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用两个标准来判断。一是他脑中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存在?二是那些概念之间又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存在?

回顾我过去三年的成长,哪一个阶段成长最快?

就是做课程的一年。为什么呢?

比如你可能会写10W+,会写爆款标题,但你不一定能讲,你能讲不一定能给人讲明白,要想讲明白,你必须把你会的东西提炼总结出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和方法论,所以我做了一年课,实际上相当于是研究了一年的概念和方法论。

标题到底是什么?爆款选题的必要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定位?什么是市场?

什么是用户体验?排版的本质是解决什么?到底人们天天说的共鸣感是什么?优越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发现我研究一圈这些后,我的新媒体能力又升了一个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在2018年微信红利期早就过去后,我的公众号@粥左罗 还能快速做起来的原因。

我的星球里最受欢迎的分享,也确实是关于高效成长、学习的方法论的分享,这些东西确实是有用的。

所以,从今天起,请重视对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学习,真正搞透,让它们变成你的直觉反应,你绝对会学习成长更快。”

结束语

在不同领域领悟成功奥秘的人士,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在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之道。而这个成功之道,既简单又困难。看上去很简单,理解起来很简单,甚至再简单不过了。

但是真正落地去做的时候,却又是极其极其极其困难的。

为何会知易行难,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原理在支配着这种现象?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尚未有清晰的答案,仍需继续探索。

时机成熟之时,再做分享。

题图摄影:未知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