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老子才是中国兵家之祖,而不是孙武,看完这六条你就明白了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8-10-14


《道德经》五千言,《孙子兵法》也不超过六千字,我们只要对照阅读一下,就会发现十三篇里到处都有老子思想的影子。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孙子兵法》中有十三句是老子原话的变形,有三十多处是老子军事理论的直接解释。为何说老子才是中国兵家之祖,而不是孙武,看完这六条你就明白了:


1、从老子的“不祥之器”到孙武“不可不察也”


比如两人都深知战争的危害,老子诅咒战争是“不祥之器”,非君子之道。


《孙子兵法》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还提出要尽量控制战争的规模、缩短战争的时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两人都深知战争不仅使大量人员伤亡,而且会使国家贫弱、百姓饥寒。由于老子和孙子的倡导,“自古知兵非好战”已经成为很多军事家的共识,已经成为炎黄子孙能够冷静看待战争的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始终没有像世界上有些民族那样,掀起对战争的崇拜和狂热,这应该感谢这两位先哲。


老子


2、老子“善胜敌者不与”,孙武“上兵伐谋”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是老子对待任何事物的总要求。即使对待战争这样极端的事件,老子也提出了“善胜敌者不与”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略。


孙子不仅全面继承了老子以谋取胜的军事思想,而且结合战争实践,进行了重大发挥和创造,形成完备的兵家智取理论体系。


3、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孙武“以正合,以奇胜”


老子提出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其要义是强调治国和打仗要有不同的方针,一个重守正,一个重出奇。


孙子不仅继承了老子的“以奇用兵”的思想,他还借用老子“正”与“奇”的概念,提出了军事斗争中的“正奇”理论和具体策略。孙子认为军事斗争和战争尽管错综复杂、诡异多变,但它不外乎奇正之变, 一正一奇概括了所有军事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孙子兵法》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4、老子“大象无形” 孙武“至于无形”


老子崇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世界上最伟大、最奇妙的东西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是不可捉摸的。布阵打仗,老子认为也是“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为高,来无踪、去无影的部队是不可战胜的。


孙子发挥了老子贵无的思想,《孙子兵法》进一步提出:“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5、老子“上善若水” 孙武“兵形象水”


老子在万物中最推崇水的德性,他以水喻道,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仅如此,老子还认为水无坚不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孙子和老子一样,也崇尚水的德性,以水喻兵,并提出军队应像水那样因地制宜、随势变化,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孙子兵法》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6、老子“不敢为主而为客” 孙武“先为不可胜”


老子认为人类的任何斗争包括军事斗争都将是后发制人,后发制人是老子的大智慧、大谋略,博大精深。孙子虽然没有很明确地强调要后发制人,但他的军事思想也包含着很多后发制人的内容。如“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后人发,先人至。”


再比如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武深受启发,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老子“以其无死地”,孙武则“绝地无留”;

老子“静为君躁”,孙武“将军之事静以幽”;

老子“善战者不怒”,孙武发展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