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伟松

 昵称28056923 2018-10-14

在金融投资领域,有一个既十分正确,又有违常识的道理。那就是:在投资中,“勤奋”,未必管用。


一、投资:“勤奋”未必管用

在大部分人看来,投资就像其他任何事情,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这里的付出包括:仔细钻研公司研报;做实地考察收集各种信息;放弃休息时间认真盯盘;每天阅读大量新闻;对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了如指掌,一有风吹草动就需要及时应对等等。

但是,大量实证研究显示,这样的投资方法,其实并不管用。

勤奋不管用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别人对于信息的消化和使用速度,比你快。

在1980年代的美国市场,一条关于公司盈利的消息,从对外公布到反映到公司股价上的时间,仅需要7秒钟左右。而随着科技进步,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市场在消化新的信息上的效率也越来越高,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方面,最极致的代表是高频交易。

迈克尔·刘易斯在其著作《高频交易员》中就曾指出,专门从事高频交易的公司,不惜投资数千万美元铺设光缆,或者挨着证券交易所安置大型服务器,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0.0001秒的时间优势。

除了这些高频交易公司外,市场上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各种投资者: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理财部门、银行交易部、公司高管等等。

所以,投资者在市场上基于信息进行交易,就好像和100万人一起赛跑。从中胜出的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任何一个人的信息量,都比不上市场总的信息量大。

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多达亿计。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基于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最优的决策(买或者卖)。

因此最后市场上显示的证券价格,已经综合了这么多数以亿计的投资者掌握的所有信息。个人投资者在读了新闻报道,或者券商研报后,再去进行交易,其实是在无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买卖,自然不可能获得好的投资回报。


第三,即使获得了正确的信息,也未必能转化为盈利。

2016年11月,特朗普出乎意料地获得了美国总统选举的胜利。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分析机构对大选形势的预测是:

1、希拉里会轻松战胜特朗普。

2、如果特朗普当选,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股市会大跌。

我们假设投资者采用逆向思维,赌特朗普当选。

在特朗普赢、希拉里输的情况下,比较符合逻辑的交易决定是卖出美股。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时卖空美股,显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1、未来很难预测。

2、即使预测对了,也未必能够转化为盈利。


第四,交易,是有费用的。

买卖股票,或者买卖基金,我们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券商佣金、摩擦成本、托管费、申购/赎回费、管理费/业绩分成等等。

交易的频率越高,意味着交易费用越高。

有一些投资策略,在扣除费用前可能可以获利;但是在扣除所有费用后,投资者拿到手的净回报,则未必还能保持盈利。


二、不择股,不择时

如上所说,既然勤劳在投资界并不能致富,那么普通投资者应该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是:不择股,不择时,购买并长期持有一个低成本的指数基金组合。


1、不择股

我提倡广大个人投资者放弃择股,转而购买低成本指数基金,原因就在于: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难以通过择股获得比指数基金更好的投资回报。

下图显示的是2002年到2017年15年里,美国各类公募基金输给指数的比例。


我们可以看到,差不多80%~90%的基金,都很难获得比指数更好的回报。

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要战胜指数,难度更大。


2、不择时

我提倡广大投资者放弃择时,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实证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投资者没有择时的能力;

第二,股神也不择时。

择时是反人性的。

择时的意思,就是在低点买入,在高点卖出。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市场在到达底部之前,肯定是不断下跌的。而下跌的意思,就是绝大部分人都觉得大环境很糟糕,因此选择卖出。也就是说,市场在底部的时候,肯定是让人感觉最悲观、最糟糕的时候。

这时候要买入,需要极大的勇气。

同理,市场在到达顶点前,肯定经历了一轮,或者几轮大牛市。市场上涨的原因,恰恰在于买的人远远多于卖的人。也就是说,当市场处于顶点时,恰恰也是大部分人都觉得前景乐观,后市看好之际。

这时候要卖出,很多人都难以割舍吧。

因此,择时的本质是要逆大流而行:当别人都感到恐惧和绝望时,逆势购买。而当别人都觉得兴奋和贪婪时,反向卖出。

这就意味着,要想通过择时来获得投资的成功,你注定要做一名孤独的“少数派”。

统计数据表明,普通投资者的择时能力,简直惨不忍睹。

举例来说,在2012年,受当时欧债危机和美国财政危机的影响,美国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普遍看跌股票。因此,这些投资者将手中的股票基金卖出,买入债券基金。在那一年,从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出量,接近1000亿美元。当年债券类基金的资金流入量,达到了2500亿美元左右。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即2013年,美国股票(标普500指数)上涨了35%,而美国国债则几乎没有变化,投资回报接近0。那些卖出股票基金,买入债券基金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热衷于择时的投资者,买入的资产回报不佳,卖出的资产却强劲上涨。这样的择时操作,不要也罢。


正是由于这种糟糕的择时能力,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下图显示的是美国基民在过去20年的投资业绩。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我们回顾过去20年、10年、5年,还是1年,基民们的投资回报,都不如老老实实买入并持有标普500指数能够获得的投资回报。

择时的难度,要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股神不择时

巴菲特多次强调自己不择时。

以一个带有安全边际的低价,买入真正有质量的公司,然后长期持有。这是股神向他的读者们反复强调的投资理念。

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不是通过择时获得的。


上面这张表,列举了过去三十多年,巴菲特的投资表现不如市场的几个阶段。

比如,在1989-1993年间,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比标普500指数落后25%,花了3年多才把落后的投资回报追回来。

在1998~2000年间,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一度落后市场达54%,以致很多媒体和专业人士惊呼:价值投资不灵了!巴菲特太老了!

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巴菲特提倡的价值投资,才再度回归“主流媒体”的视线。

如果我们用“择时”的标准来判断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就会发现,在很多时候,连巴菲特的投资记录都不合格。

但巴菲特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更注重长期回报,选择去做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你举的例子是美国市场,在中国不适用。那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的投资行家,对于择时的见解。


高毅资产的创始人邱国鹭,在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时写道:

其实,把时间维度拉长来看,以10年为期,真正做得好的基金经理很少是依靠择时的。为什么呢?因为事前谁能够真正知道什么时候市场见顶、什么时候熊市来袭呢?谁又能事前预测上涨和下跌呢?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做股指期货就行了,做什么股票呢?

无怪乎,著有多本投资经典的美国金融作家,查尔斯·埃利斯曾经写道:择时,是一个坏主意。永远不要去尝试择时!

不择股,不择时,在金融市场上主动选择“无为而治”的“懒惰”投资策略,是一个明智却又有违常识的投资道理。

这个道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不容易理解,或者需要通过积累一定量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慢慢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