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人性讨论会,除了孔孟之外,其他的你们未必知道

 见素抱朴780 2018-10-14

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然后便对人性没有太多讨论,而后来的学者,进行了大肆讨论。

春秋战国人性讨论会,除了孔孟之外,其他的你们未必知道

墨子

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墨子说,“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墨子中国历史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提出的“兼爱”,就是不分等级的爱,与儒家的“爱”大相径庭。是当今我朝正确价值观,小编觉得是思想过于先进,不能被时代所接受。他也是一位相信世上有鬼的人,在《墨子.明鬼》中有详细的介绍。

春秋战国人性讨论会,除了孔孟之外,其他的你们未必知道

荀子

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其意思就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叫做天性,不经人为努力或社会影响而自然形成的东西叫做本性。

而且,他进一步指出,所谓人性,就是生而好利,生而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生而有饥寒之需等;如果对它们听之任之,就会出现种种社会问题,不堪收拾。由此,他提出性恶论,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并批评孟子的性善论:“孟子:‘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但他亦肯定人有向善的可能,“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荀子﹒正名》)“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于性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之也。”[2](同上)君子和小人在本性上是一样的,但君子知道化性起伪,用心的“思虑”支配欲望和情感,以仁义和礼乐来规范、限制它们。

春秋战国人性讨论会,除了孔孟之外,其他的你们未必知道

韩非子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所以他的观点肯定是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用制度去约束。 韩非子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 所以,他证明自己人性自利的论调,从人的生理机能切入。他认为,自利的本性是由人的生理上的需求以及生存需要而诱发的。就像有一句话说:食与性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可以看得出,荀韩师徒二人都承认“人性好利”。

荀子还有另外一个学生,那就是李斯,韩非是韩国人,其观点没有被当时韩国人采纳。据说当年,秦始皇拿下韩国,是为了见韩非子一面,当时在秦国为相的李斯挑拨,秦始皇便杀了韩非。还有鬼谷子也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可见战国时,老同学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春秋战国人性讨论会,除了孔孟之外,其他的你们未必知道

老子

老子没有正面讨论人性,也认为周礼是人性的枷锁。他认为心性的偏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

心理层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畋骋驰猎令人心发狂。其意思就是,人为满足肉眼好奇而追求美感,为满足听觉上的效果而追求音色悦耳,为求口感而追求美食,往往在不断追求生理层面满足,最终对这些感官上的享受失去了兴致,令心灵闭塞。

生理层面:人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执着。吾之大患,在吾有身。

老子还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其意思为增加知识,只会带来负累,只有将心灵所负累的东西,例如以上所讲的各种偏执,不断削落,不断去除现实人性中的虚伪、造作、矜持,到达无为虚静的境界,令心境保时宁静,生命可以回复统一。这点小编不敢苟同。

春秋战国人性讨论会,除了孔孟之外,其他的你们未必知道

庄子

人性的问题是在于人如何与道合一及明白人的语言及思维的限制。是非、得失、荣辱、受夭,这些分化,以形成认知及价值上的对比,这对比令人产生比较,是形成痛苦的根源。

我们民族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是何等的绚丽多彩。后来却只是一家独大,所以后来清末的改革失败,我觉得主要儒家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人心顽固不化,岂能不落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