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马来出月支窟碎叶:诗仙出生在西域

 宜境木森 2018-10-14





文 | 李思达
 

公元713年,大唐建国第95年。

在经历了武周以来几十年的酷吏、告密、罗织、政变和杀戮后,整个大唐帝国都已经累了。所有人都厌倦了政治动荡,所有人也都在期盼一个不折腾的时代。去年八月,他们似乎看到了希望:多年之后,大唐的皇位终于以内禅的方式和平过渡,传递到李隆基手中。而这位新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呼声。年底,他宣布:终止仅用了三个月的“先天”年号,新年改元。他,大唐的第六位皇帝,将从新的一年开始励精图治,带领帝国开创新的纪元。因此,新的年号定为:“开元”。

这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年号,因为接下来的开元时代,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之一。李隆基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让大唐国力鼎盛,万邦来朝。开元时中国繁荣昌盛,长安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声名远达大陆云和山的彼端,俨然如世界文明的灯塔。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大唐都算得上是世界性的超级强国,让生活在此中的国民感觉扬眉吐气。这种繁花似锦般的盛世,让多年之后的杜甫回忆起来,都忍不住意气风发为此写下一句豪迈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全盛”的时代。

生活在这个“全盛”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对那些文人骚客来说就更是如此。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的他们,凭借着开元盛世带来的自信,感受着这个时代蓬勃昂扬精神,只要努力,谁都有可能创作出佳篇名作,在文学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

但,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像开元这样的全盛时代,需要的不是普通的诗人,她需要一名能够用一首又一首气魄雄伟的诗歌,全方位无死角地反映出这个狂飙突进,繁花似锦时代的伟大诗人,一个配得上开元“全盛”二字的伟大诗人。

她需要这个诗人能写出开元全盛的张狂,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同时又要他在张狂之后,道出背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忧伤;

她希望这位诗人能写出世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惆怅,但又要他表达出开元人洋溢着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希望;

她要求这位诗人,能长篇大论写出蜀道的艰辛,描绘出天姥山的瑰丽;但回过头来,又要他用短短二十字吟出一首妇孺皆知的“低头思故乡”;

……

这将是一个除了“谪仙人”李白之外,没有人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也只有这个自称“青莲居士”的诗人,才能凭借着恣意汪洋的想象,用天马行空的神来之笔,配上激情洋溢的情感完成这个任务。正是这位“诗仙”,他用一生时间踏遍了中国大地,见证过盛唐每一处风土人情,然后用一篇篇的锦绣诗篇,准确生动地为后人刻画出这个盛世的全景。在他的诗歌之中,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开元盛世的勃然生机,看到中原大好河山的壮丽,体验风土人情的旖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盛唐,就是李白的诗歌。千年以降,这种盛唐印象,不仅伴随着李白的诗歌留存下来,甚至早已超越了盛唐,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中华文化记忆深处的一部分。

而这位诗人和他盛唐记忆肇始的地方,却是遥远的西域。


《月下独酌》,现代,林凡,工笔国画。场景取自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句。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任翰林待诏,但已渐渐失宠时所做。李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的苦闷、彷徨之感

山东?四川?李白出生地之谜

李白是哪里人?

说来很是讽刺。尽管生前凭借“惊天动地文”闻名天下,被人公认为空前绝后的大诗人,但就连这位诗仙的出生地,居然在后世都成为一个谜。李白名动天下时,没有任何官方史官想到,或许他们应该为这个盛世最杰出的诗人保存一些资料。固然,伟大的诗人用壮丽的诗歌记载下帝国伟大,但帝国却总是漠视他的存在,这在过去无论中外几乎都是大诗人的宿命,但像李白这样,官方记载中出生地说法都不统一的,也算得上是罕见的了。

正史涉及有关李白的资料,当然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但在这些帝王将相的传记中,有关李白记载不过寥寥几笔。《旧唐书》作者斩钉截铁地说李白是山东人,还信誓旦旦地说李白的父亲在任城(今山东济宁市)担任过“任城尉”,负责当地治安的小官,曾在当地安家。但《旧唐书》作者显然连基本的一些李白自述身世的文章都没有看过,李白出生于山东的说法,和诸多资料完全对不上榫。

首先,李白的确在山东任城寄居过,但这是开元二十四年(736)之事,此时他已经成家立业,是带着妻女一起移居任城的;其次,担任任城尉的也不是他父亲,而是他一位“六父”,至于李白的生父,则终身未出仕。相比较而言,倒是几百年后宋代才写成的《新唐书》要靠谱些,作者多少过了一遍资料,能大致勾勒出李白的身世:是“兴圣皇帝”九世孙,先世因为某种原因流落西域,唐神龙年间(705-706年)才迁回四川。

这个所谓的兴圣皇帝,指的是南北朝时曾割据西凉的武昭王李暠。他自称汉将李广的第16代孙,也被李唐皇室追认为直属先祖。如果说李白是他九世孙的话,那么很显然,他就是李唐皇家远亲,而且还辈分甚高——和他同时代,比他大整整15岁的皇帝李隆基都才是李暠十三世孙。对极为希望出仕为皇帝效劳的李白来说,这样就很尴尬了,尽管在私下他尽可以夸耀自己这个宗室身份,但当被征召进入宫廷后,整天在低自己四辈,偏偏还是自己的上司皇帝面前出没时,显然不提这茬才是最明智的。所以有学者推测,终李白一生,没有去争取宗室身份的官方认证,大概就是考虑皇帝面子上会过不去。

《新唐书》勾勒出李白身世,主要依靠的是两个资料。一个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此处“冰”念“凝”)留下的资料。他是唐代的书法家,当过当涂令,是李白一生最后的庇护人。李白临死之前,将其所有保存的文稿都交给了李阳冰,委托他编撰文集。在这本文集的序言(《草堂集序》)中,李阳冰简略地交代了李白身世:凉武昭王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隐姓埋名五代之后,才在武则天或她儿子执政的神龙年间(705-706年)偷偷迁居回四川。

另一个资料是李白死后55年由范传正所留下的。这个范传正是李白忠实的迷弟,历任歙、湖、苏三州刺史,正好管辖当涂。他本人亲自到过当涂,和当时县令诸葛纵将李白从龙山迁葬青山,访问到李白的孙女,根据她们提供的李白儿子的遗留资料,亲撰《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其中也提到李白是李暠九世孙,他们家这一支隋末流落到碎叶,神龙初潜居回四川广汉,而且还指出李白父亲名客——这个“客”显然是取自客居蜀地之意,仅仅是个化名。

这两则材料距离李白生活年代相当近,来源都直指李白本人或近亲,说法上也大同小异,其中重要元素:九世孙,隋末逃难到西域,神龙年间返回四川,都没有矛盾之处,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因此,人们自然会得出结论:李白是四川人。而且在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接下来还有“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即李白)”,明明白白就是在说李白是四川人了。因此,自明代学者杨慎提出李白生于四川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之后,李白蜀地出生说就成为定论。这种说法和李白生平大致合拍,除了一点点小矛盾对不上之外,可以完美解释李白生平出生的所有问题。

这个小矛盾,就出在李白自己讲述身世的《为宋中丞自荐表》上。这是至德二年(757),李白请求当时的中丞宋若思向唐肃宗李亨推荐自己而亲撰的一封求职信,里面信息自然准确无比,然而就是这份求职信,给李白蜀地出生说捅了个大娄子,使得另外一种惊人的结论,逐渐浮现出来。


李白像,据故宫南薰殿藏品摹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碎叶出生说——李白是异域出生少年?

李白家昔日远逃西域条支或碎叶,在那边生活了5代近百年,直到武周末年才举家迁移到四川彰明,这是李阳冰和范传正不同渠道的材料同时验证的事实,而且时间点很明确,神龙年间。神龙元年(705)正月发生神龙政变,武则天的儿子中宗李显复辟改武周为唐,到了第三年就改元成景龙,总共只有短短两年,时间点很明确。而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李白告诉HR宋中丞:“求职人:李白;工作经历:翰林供奉;年纪:57。”(“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按照当时至德二年(757)倒推上去,他出生于公元701年,唐大足元年或长安元年。他们举家迁入彰明的时候,李白至少已经5岁了,也就是说,这位后来的大诗人,出生于西域的条支或碎叶!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然而更惊人的还在后面:根据郭沫若考订,条支应该是大方位描述,而碎叶则是具体的地点,李阳冰和范传正的说法并不矛盾。严格来说,李白出生是西域条支地方的碎叶城。不过,对应到今天,碎叶已经不在中国境内,而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当然,在唐代李白的国人身份则完全不成问题。因为,此时的碎叶正是唐代西部领土。从贞观三年(629)起,为了对抗突厥,新生的唐帝国就开始自己的征服西域之路。这年唐太宗派遣大将李靖西征,隔年平定东突厥,在当地置西伊州;贞观十四年(640)又派侯君集平高昌,开始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之后,唐太宗几乎是每四年西征一次,先后平定了焉耆、龟兹。


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全图(图中苏联部分现分属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唐安西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连至波斯,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起,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止,共存在约150年,地跨现中亚五国及阿富汗等地,李白就出生在红圈标示的碎叶镇

到了唐高宗时代,唐军再三用兵西域,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到龙朔元年(661)的时候,唐帝国已经征服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将其分置都督府、州、县及军府,统一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管辖。到了李白出生时,碎叶已经纳入唐统治下近40多年,他出生的碎叶城,也早在20多年前被正式升格为安西都护府下四镇之一(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李白家身份早就从华侨变为唐王朝治下的国人,李白的中华人身份更是毫无疑问了。

千年易过,当年的李白碎叶城,早已湮灭茫茫历史之中。今天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有位于托克马克城西南10公里左右的阿克·贝希姆废墟遗迹了。如今人们在这片故址的西南一隅,还依稀能看出宫堡的遗址,而在这个宫堡遗址的100米附近,就有两座寺庙废墟。其中一座供奉着释迦牟尼和垂脚弥勒,另一座因为残损太多,已经看不出原貌。关于这个寺庙,在怛罗斯之战中被俘,曾流落中亚十余年的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曾经提到,在碎叶“昔交河公主所居止处,所建大云寺犹存”。他笔下的交河公主,是玄宗和亲时嫁到此地凉国夫人李氏,大概是一个宗室女子,而提到的大云寺,在历史上则大有来头: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有一些趋炎附势的僧人编造了四卷《大云经》,宣称她是弥勒佛转世,将要取代唐皇室做天子。这种制造天命的舆论谎言让武则天大为欢喜,在天授二年(691)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大云寺。据当时考察的苏联专家鉴定,这座寺庙遗迹的年代和造型为典型唐代风格,其中供奉着弥勒,正和武则天敕令中要大云寺中供奉她的化身记载完全一致!实物遗迹与文献记载丝丝入扣,足以证明这就是诸多文献中提到的大唐西域重镇——碎叶。另一方面,这座大云寺的存在本身,也成为一个鲜明的证据,证明了唐中央政府对此地的控制:长安的皇帝诏书所至,远在千里之外的碎叶便应声遵命而动,此地归属自然不言而喻。而出生在此地的李白,也自然摆脱了“外国人”的嫌疑。

说起来,武则天为了歌功颂德而下令修建的形象工程,居然在后世成为确定碎叶所在地的证据,更成为证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的李白国籍身份的重要证据。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幽默风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