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应是史上文武兼备第一人

 云中公子 2018-10-15
在我青少年时期的20世纪6、70年代,乡人常以“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表达对于一个人的鄙视,虽然语不带粗却极其恶毒。如果把这个极端鄙视的语义反过来看,就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而这就是传统中国人对国家层面的人才的理想标准,通俗地说就是文武兼备。

    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当然有,但实在是凤毛麟角,因为说说容易,真正做到谈何容易。不信请开动历史搜索引擎,从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搜寻这样的人物信息,可以说,或以文著名,或以武闻世的史不绝书,那种普通意义上的文武兼备的人物也许多如牛毛,但是唯独在国家层面上真正的文(文学才能)武兼备并且得到举世敬仰的大概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宋代的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系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南宋王朝的出色将领。在词坛,既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共创豪放派,又因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同为山东济南人,被并称“济南二安”。但是总其一生,由于文名过盛,反而掩盖了他那过人的文武兼备的人格光辉。

    若论武才,他的勇武是超人的。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金人统治下的汉族人民乘机奋起反抗。辛弃疾以二十一岁的年龄聚集了两千人,其组织才能得到初步体现。在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义军后,担任掌书记,算是才堪重任。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不曾想到在他衔命归来途中,得知义军领袖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因此溃散。英雄总能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他立即组织并率领五十多人闯入几万人的敌营,生生地把个叛徒擒拿归案,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这种英雄壮举仅有勇武肯定不够,必定还有足够的韬略支撑。

    因其忠勇可嘉,辛弃疾归宋后,颇受重视,先后但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但他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建功立业自许,这就与朝廷的对金方针抵牾,自然也与主和派政见相左,终被弹劾,退隐山居。直到开禧北伐前后,再被起用,先后担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在六十八岁那年病逝,获赠少师,谥号“忠敏”。历史不能假设,但不妨设想,如果当时的朝廷能够给予他领军抗金机会,他未必不是岳飞第二。

    虽然论起武功建树他在历史上并不足道,即使与同朝的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考察个人勇武品格,他在历史上肯定名列前茅。但他与所有以武闻名的英雄相比,却有两点鲜明不同,首先他不是一个军事将帅,却是真正具有文韬武略的雄才,前述于万马军中擒获叛徒的英勇事迹,还有著名的《议练民兵守淮疏》《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都是证明。当然,还有一点更是其他勇武的英雄人物无法企及的,那就是他杰出的文学成就。

    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成就就是诗的别体词。词萌于南朝,兴于隋唐,至宋达到顶峰。辛弃疾是宋代词坛的杰出领袖,一生共留下六百多首词作,结成《稼轩长短句》传世。其词不仅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有特有的创新精神。以我浅见,在诗词领域,前宋各代,凡涉时政多以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为主,至宋一代,自辛弃疾始引入政见,堪称开创诗词文学之先河。观其词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视野开阔,大到宇宙猜想,中到国策主张,小到生活状态、儿女情长,应有尽有,包容万端。风格固以雄奇奔放为主,亦有婉约妩媚之态,时而信手白描,时而哀婉清丽,用典出神入化,抒情荡气回肠。以一人之力,能够做到一点两点不难,但是竟能形成如此多元格局显著成就实不多见,更是那些历史英雄所绝无仅有。

    正是因为辛弃疾的“武才”未必全输史上以武著称的英雄,而“文才”则尽赢史上所有豪杰之辈,尤其是他把能“武才”与“文才”高度统一,形成独一无二的人格特质,所以我才说他应是史上文武兼备第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