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情.诗境.诗味.诗理

 杏坛归客 2018-10-15



新课程在教材的编排上,突出了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相得益彰,又互为补充。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停留在背诵层面,而忽视了古诗词赏析,有的即使有赏析也只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少学生主动的参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诗词的鉴赏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地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课堂实际,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入“四常法”教学,真正做到“入情、入境、入味、入理”,就能把古诗词教学推向更高的层次。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陶渊明的《饮酒》时,就尝试着引入“四常法”教学。 

  一、入情――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它的特定的情感,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为此教师就要重视指导学生开展古诗词的诵读,通过诵读设置生动活泼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欲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丰富意蕴,感受古诗词的丰富思想和艺术魅力。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 
  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田园诗,笔者设计了“四读文本”的教学环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出陶渊明的悠闲洒脱。这一读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这一次诵读是以学生自由朗读为主,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情感,为下一次诵读作铺垫。 
  2.男女声齐读课文。陶渊明的这首诗情感相对含羞委婉,教师可以让女声齐读前面三联,最后的两联诗,可以让男女声齐读。这样设计不仅张弛有度,也便于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 
  3.配乐朗诵课文。这一次朗读,教师首先准备好轻音乐,教师可以选一些钢琴或古筝曲调来配乐,然后教师可以选出班中朗诵较好的男女生各一人来作示范。这一次朗读的目的在于把握好朗读的基调,把握好句子的节奏快慢和声音的高低。针对这些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1)节奏快慢:朗读“车马喧、地自偏、已忘言”这些词语时,应把声音拖长。(2)重音突出:朗读“悠然、见、心远、飞鸟”应提高音量朗读。(3)轻音处理:朗读“喧、偏、还、忘言”时声音要由高到低,越来越缓,越来越轻。(4)感情渗透:《饮酒》这首诗要读出诗人的洒脱、悠闲、快乐的心情。 
  4.男女赛读课文。这一次读在于激发学生进一步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通过赛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情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大可以把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我所有。多媒体资源包括诗词诵读版视频或音频、古典诗词歌唱版视频或音频、诗歌背景介绍资料、诗人生平介绍资料、Flash版诗词朗诵版资料等。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采用如下多媒体教学资源:(1)有关陶渊明创作经历及风格的背景资材。(2)有关这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3)有关这首诗诵读的视频、音频材料。(4)有关《饮酒》演唱版的资料。如果把这些教学资料合理利用,能确实引导学生走进诗人陶渊明,走进《饮酒》,也能把学生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想象和联想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朗读示范 
  古典诗词情感的领会和把握,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用范读来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揣摩时间,情感投入也就更快了。教师要做好范读就需要在平时多加操练,应尽量做到普通话标准、语调语速适当、节奏快慢合理、情感投入恰到好处。教师的范读要确实做到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很好地从示范中进行模仿,尽快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以上三点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两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走进诗歌的情感空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入境――走进诗词的情境 
  学习古典诗词“入情”是开头的话,那么“入境”是过程,这一过程是诗词赏析的突破口。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情境。诗人用一词一语描写的是一个个事物,表达的都是一个个情境。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入境。 
  (一)引用写作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入境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在那时那地的时代背景中诗人有感而发,这些诗词也就成了他们情感宣泄、理想表达的结晶。教师能把这些写作背景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起来,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情景中。在教学《饮酒》时,教师就可以把以下写作背景为我所用。 
  材料一: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 
  材料二:公元416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忧郁。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一醉方休。他认识到,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材料三: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学生们熟悉了有关陶渊明的背景介绍后,对把握诗人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情境有很大的帮助。材料一、材料二对于诗歌前八句意境的理解,材料三对于最后两句的意境的理解都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背景资料。 
  (二)采用多种方法领会诗词的意境 
  赏析古典诗词,“入境”就是走进诗人的创作世界,领会意境是关键。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古典诗词流传至今一定会有其丰富的意境,领会意境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画配诗”入境。古诗词中很多都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为诗词配画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人教版的教材中有些诗词,教材配上了插图,这是对诗歌意境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是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就能对诗词教学中“意境”的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每一句诗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变成画,一旦变成画以后,那学生的主体体验就有了,对诗的理解就不是割裂的,不是抽象的。在讲授《饮酒》时,教师可以请美术功底好的学生或美术教师帮助,预先对每一联诗句创作一幅画面,第一联可以画上一幅山居生活图,第二联可以画诗人隐居图,第三联可以画“劳作归来”图,第四联可以画“夕阳西下”图。以上画面中都应抓住这些物象:结庐、菊、篱、南山、夕阳、飞鸟等。教师可以结合每一幅图进行每一联诗词的赏析。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与画是统一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热情,并给予指导,提示学生抓住“诗眼”、“词眼“的典型镜头来创作。 

  2.“想象法“入境。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意象美、领略到诗歌意蕴美。古诗词教学中,由于诗词创作时代离学生生活距离太远,很多古诗词的意境学生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教师就可以采用“想象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所谓“想象法”入境,就是让学生用“自己”来替代“诗人”,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来理解诗词的意境。在讲授《饮酒》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替代诗人陶渊明,来理解诗词。例如:“师:你的身份是什么?生:隐居山野的文人。师:隐居时你会想到什么?生:想到朝廷的生活的劳累。师:你还会想到什么?生:朝廷生活的尔虞我诈。师:为什么会这样想?生:因为厌倦这种生活。师:难道朝廷生活不如田园生活吗?生:田园生活活得洒脱自在。师:还有吗?生:不用为五斗米折腰。师:是啊,要做到不随波逐流难呀,对归隐生活你还想说什么?生:要活出自己那份率直、淡泊。” 
  诗词“想象法”入境,要充分挖掘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要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去体验诗词的意境,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入味――品味诗词的情味 
  古诗词教学中“入味”就是品尝诗歌的“味道”,这“味道”就是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内容美、文化美,是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落实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三美,就能很好地落实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赏析语言美 
  古诗词教学中,应紧扣关键词来赏析,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诗眼”和“词眼”,对诗词情味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授《饮酒》时可以抓住以下关键词:“庐、喧、心远、菊、悠然、见、真意、忘言”等等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请从以上关键词中自选一个,说说这些词语对诗词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如“菊”这一词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如“忘言”这一词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忘言”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怎样的情感?诗词的语言美就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关键词,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赏析语言美。 
  1.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采”、“悠然”和“见”在这首诗歌中含义分别是“采摘”、“悠闲”和“看见”,前一个词语是了诗人“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后两个词语写出了诗人悠闲洒脱的心理,为“欲辨已忘言”这句诗的理解作了铺垫。 
  2.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手法。“飞鸟”这一词语在诗句中是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把傍晚时分飞鸟结伴而归象征那个悠然见山南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一幅“劳作晚归图”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诗歌的物象更形象生动了。 
  3.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情感。“忘言”一词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无比喜爱的情感和那份出自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 
  4.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意境。“见”字写出了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的情景,一个“见”突出了这首田园诗“宁静和闲适”的意境。 
  (二)抓住关键句,品味内容美 
  阅读教学中教师会采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分析理解课文,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找关键句的方法来品味诗词的内容美。诗词的内容美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意象,这些意象凝聚了诗人真实的情感,因此这些诗句都有“情味”,都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 
  1.找议论句、抒情句,品味内容美。古诗词中的议论、抒情句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点,教师抓住了诗人情感的触发点,就能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饮酒》中,诗人把自己那种淡泊、率直的个性都浓缩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诗上,学生感悟了这两句诗也就读懂了整首词的内容。 
  2.找描写句,品味内容美。诗词中的描写句其实就是诗句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诗句正是诗人创作风格的体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诗就把一个隐居山野的诗人田园式的生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一份洒脱、一份豁达的心境也跃然纸上。 
  3.找叙述句,品味内容美。诗歌中的叙述句往往都是勾画了一个个“物象”,诗歌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结庐”写出了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的意境;“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四、入理――赏析诗词的情理 
  古诗词教学中的“入理”,这是相当高的要求了。很多古典诗词富于情理,意味深长。古诗词的情理是指诗句中隐含的哲理,这些哲理能启发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紧扣这些句子加以赏析。讲授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接着教师先让学生读懂“心远地自偏”这句诗的含义,教师并启发学生理解诗意,诗人思想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这两句诗可以理解为“人生在困境中,只要宁静超脱,就一定能够忘掉世俗的烦恼和痛苦”这一哲理。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哲理就应落实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生生合作找“哲理”句。2.真情朗读“哲理”句。3.师生合作理解“哲理”句。4.教师启发感悟“哲理”句。 
  古诗词教学中使用“四常法”教学,就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美、情美、意美”的教学境界,古诗词教学就会更具有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 
   
  (傅晓娟 浙江省余姚市梨洲街道舜江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