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

 柳河二中孙亚男 2018-10-15



从事塑造年轻一代灵魂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各种心理品质,以自己优秀品质的总和去影响学生,更好地胜任教师工作。
一、教师认识过程方面的心理品质
(一)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的心理状态,甚至从某一心理表现推知学生将要出现的下一个心理表现的内容,这种观察力,是有才干的教师极其重要的特征。
有良好观察力的教师,常常善于从不同的场合,或在不同的时间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能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较为正确地观察和评价自己,以便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在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上,具有良好观察力的教师,也善于对学生作心理分析,发现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性格、兴趣等各方面的征兆,对于好的征兆,及时引导;对于坏的,则能够“禁于未发”,防微杜渐。如有的教师较早地发现学生破坏纪律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的情况下,制止了学生破坏纪律行为的出现。
观察力高的教师,还表现在善于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有关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探索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所以,只有提高观察力,教师才能全面、深入、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面貌,从而做好教育工作。
(二)善于分配注意的能力
一个好教师是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在讲课时,教师的注意既要集中在教材内容及表达方法的思考上,又要注意学生听课的表现和神态,还要从学生的表情、姿态的反馈中,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速度和方法。这就是说,教师讲课时,一边讲课,一边板书(或演示实验),一边要观察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声调、手势暗示不守纪律的学生。使自己的注意正确地分配在眼观耳听、嘴说手动上,这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本领。对于新教师来说,学会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就会在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注意了讲课内容,忘了观察学生;或是在处理问题时,只顾前面的学生,不顾后面的学生,处理个别学生时就忘了大多数学生,从而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和教师的威信。新教师上课时,课前应尽量熟悉教材,精心安排讲课计划;同时课下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减少上课时的紧张情绪,可以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分配。
(三)清晰的记忆力
教师清晰的记忆力,主要表现在对教材、学生、活动及学生反映情况等几方面。教师备课后要记住教材内容与课堂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性别、身高、胖瘦、外部特征和个性特征来记住学生的名字、认识学生,特别是在一个新班面前,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说出他的爱好、特征,学生会认为是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要能将同学生集体在一起举行过的有意义的活动或与个别学生的某次接触以及学生反映的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清晰、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样,教师就能在心理上征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觉得教师是可亲、可敬而又信得过的。从而提高教师的威望,有利于教师完成自己的工作。
(四)思维的创造力
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是“智力能源的开发者”,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思维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教师思维的创造力,首先表现在教学上,教师要根据教学
1/6

大纲的要求,教材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知识与智力水平,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用学生听得懂而颇有吸引力的语言,创造性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次,在教育工作上,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的情况下,也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同一身心状态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再次,就是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教学经验,要有分析有批判地接受,不能生搬硬套,要取长补短,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因循守旧。最后,教师思维的创造力还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创造发明奠定基础。
(五)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关键条件。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之一。
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活泼、有感染力、有吸引力。简明扼要的语言,能节省学生听课的精力,又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讲话内容具体,生动活泼,必然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愿意听,并且能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有感染力、吸引力,说话具有幽默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鞭策自己按要求去行动。教师的语言若过长,空洞、干瘪或过多的停顿,断断续续,再三重复,出现语病,就会使学生感到疲劳、无味、没兴趣、注意力分散,因而降低其效果。
教师的语言还要符合逻辑,遵守语法,流畅易懂,学生才能高兴地接受。照本宣科,逐字逐句诵读教材上的语句,说话不口语化或者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丢三落四,就会降低学生听讲的积极性而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还要注意外部的美。这就是说,不仅要求语法正确,而且要讲究语音、语调、声调的变化。说话速度要适当,要有抑扬顿挫,要伴随着一定的面部表情和手势。
教师的语言还要富于情感和学会使用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心情愉快,并有亲切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丰富的想象力
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人性的特点和智力水平,预料他们发展的动向,给予某种教育影响。教师有可能根据这种想象,创造性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措施,获得预期的效果。
丰富的想象力对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如数学教师就需要有丰富、精确、灵活的空间想象力;化学教师就要有通过宏观现象来认识微观粒子运动、变化及其结构的想象力;物理教师需要通过想象去理解场、波、流以及原子能热核反应等一些抽象概念;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再造作品的情境,领会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心理因素。
(七)教师的组织能力
教师多方面的组织能力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组织能力一般表现在组织教材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良好的班集体的能力、组织活动(各种文娱、体育、劳动活动)的能力以及组织教师集体(如教研组)的能力上。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这些组织能力是在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基础上,有较多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的情况下形成的。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是会受到学生敬仰和佩服的。
二、教师情感方面的心理品质
(一)教师的爱
爱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成为行为的一种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开始,是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一个好教师必须是既爱
2/6

教育事业又爱学生的典范。爱教育事业,表现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事业心以及把爱集中倾注在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身上。对学生的爱,首先就应该是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使学生在精神和智力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其次,是对学生要有慈祥的、关怀的、温暖的“母爱”;此外,教师不仅要爱理想中的学生,而且要爱大家爱不起来的后进生,对后进生的爱,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当然,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许许多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接受,学生也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有效的钥匙。教师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难题的钻研,对真理的探索、热爱和维护,对偏见和谬论的鄙弃和厌恶,都能感染学生,增加学生的理智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任何场合下所表现出来的深刻而正确的道德感和道德情操,对祖国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浓厚情感,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对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都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的情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可低估,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说得好:“要想转变学生,先要感化学生。”青少年是富有情感的,而感化教育是对学生“动之以情”的措施,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大门”朝向教师开放的时候,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最好的契机。“爱生”的情感,是教师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品质,由于“爱生”的情感,教师会任劳任怨地辛勤地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像有些模范班主任那样,“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精神的污染,就能把乱班转变为团结友爱的先进集体,能把不可救药的顽童转变成品学兼优的学生。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老师、尊敬老师,还经常把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去,并愿积极学好。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激起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使得教师感到乐趣和幸福,鼓舞他们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工作。当然,教师爱学生的情感是以对教育事业的正确认识为条件的。教师的欢乐与学生的成长同步,教师的幸福在学生之中。
(二)教师的期待
教师把具有各种各样个性的学生用某种观点来分析,从而提出不同的要求,称为教师的期待。期待学生成才,这是教师很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期待是与情感紧密相连的。
有人通过日常观察指出,许多教师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学生在校和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师的态度和对教师的信赖,和教师的合作等;学生的自信心、努力、注意力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协调关系等。教师从这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能够期待什么,不能期待什么,期待的程度如何等,并作出期待的估计。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很大促进作用。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期待的效果。实验对象是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他在每个年级中抽出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其他学生不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他先对学生作了言语活动能力和思维推理活动能力的测验,然后研究者把这些学生的姓名和他们的成绩告诉教师,要教师相信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可能提高学习成绩。事实上,这些学生并不是研究者有意挑选出来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其实他们的言语能力与推理能力与其他学生差不多,只是研究者向教师虚报为智力较高。教师对全体学生(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是期待对象,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是期待对象)教育指导了八个月,研究者又对他们作了一次测验,发现被教师期待的学生全都提高了成绩,低年级提高得更多,教师对他们的评语也普遍比其他学生好,这就是教师期待的结果。
罗森塔尔把教师的期待的效果,称为皮可马利翁效果。传说皮可马利翁原是希腊神话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一个雕刻师,曾用象牙精心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对他所塑造的雕像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深厚的感情,最后竟然感动了上帝,使雕塑的姑娘获得了生命。

3/6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为什么能获得很大的效果?有各种分析。一种分析认为,教师对学生寄予某种希望时,他首先认为某学生是个好学生,那个学生的所作所为,他都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因此就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与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会产生对教师更深的信赖,对自己会提出更高要求,作更大的主观努力,从而使教师和所期待的学生在接触中发生了某种微妙作用,师生之间造成一种默契,因而提高了成绩。另一种分析是,教师对学生有了期待之后,就会对他们更加有意识地、更多地、更细致地指导,当然也会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学生是希望教师对班级中所有的人不厚此薄彼地公平相处的,他们最不满意的就是教师偏袒某些人。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具有希望得到教师赏识的心情,换句话说,教师在每个学生心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善于多方面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每个学生都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没有真正的了解,看不到学生身上发光的东西,就会信心不足,不提出任何希望与要求,当然不可能发生期待作用,学生还会自暴自弃,造成恶性循环。
与教师期待有关的是,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人对702名学生作了调查,发现其中490名学生喜欢某些教师,对这些教师所教的课程,有兴趣,作业认真,成绩也好;212名学生不喜欢这些教师,对这些教师所教的课程,作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差。这一调查表明,师生关系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学习成绩。
三、教师意志方面的心理品质
更深刻地影响学生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对任何事业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意义,良好的意志对教师尤为重要。
教师应锻炼和培养自己具有以下意志的心理品质:
(一)目的性
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是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以克服工作困难的源泉。教师对摆在自己面前的崇高的教育任务的认识(教育工作周期长、见效慢),为完成任务而顽强斗争的决心和实际行动(不论在顺利时还是在逆境中,对工作总是充满信心),就成为教师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的主要条件。教师的这种意志品质同他的世界观和社会道德情感的发展直接联系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所遇到的外部与内部困难越大,他们身上的意志品质就表现得越明显。比如,当教师在对待后进生感到束手无策、失去信心、并想“放弃”的时候,只要他意识到教育好年轻一代,使他们养成优良品德是党和人民对自已的光荣委托,是严肃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不能完成任务时将要产生的严重后果、并对此产生了鲜明而深切的情感,就会激发他重新加倍努力地工作,为教育好后进生进行顽强的努力。教师若一受挫折就退缩、动摇,甚至想离开教师岗位,或者固执己见,拒绝正确的批评建议,这都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成效,都与教师对工作的目的性缺乏正确认识有关。所以只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工作才会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果断性
教师的坚强意志还表现在果断性上。所谓果断性,就是教师善于及时地采取决断的能力。教师的坚决、果断和不屈不挠的坚定性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教师的这种力量不在于他的外貌严厉与否,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是坚定的、果断的,还是犹豫不决的。教师的当机立断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果断的意志。这种果断性要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使学生理解教师要求的正确性的基础上,以和善的、宁静的、循循善诱的、不急不躁的态度表现出来,而不是以势、以声压人来表现的。教师的坚决果断是与深谋远虑相结
4/6

合的,在什么情况下,该向学生提出怎样的要求,学生该怎样行动,教师都应有清楚的认识和预见。
 (三)自制性 教师意志的自制力,是自己能够掌握或支配行动的能力。自制力表现在强制自己去做应做而不想做的事,强制自己不做想做而不应做的事;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情感、激情状态与冲动行为;表现在坚持不懈地了解和教育学生;也表现在对学生所提要求的严格、明确和不断地督促与检查上。所以教师的自制力与教师的沉着、耐心、首尾一贯的坚持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心理品质。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因学生不守纪律而苦恼;当师生发生冲突,学生污辱了教师的人格而激怒了教师时,都特别需要教师的自制力,如果教师不能掌握自己,以粗暴态度对待学生,可能换来学生暂时的“安定”,但是,在这样的“安定”后面却孕育着更大的危机和骚动。假如教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着和蔼,学生就会为教师所持的平静态度所感染,从而安静下来。但必须使学生明白,这不是教师的软弱可欺,而是具有坚定性格的表现,教师是不会放弃原则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故意刁难是没有好处的。教师的自制力是内在力量的表现,而不是软弱可欺的象征。
 (四)坚持性
教师要求学生首尾一贯的坚持性,对培养学生的技能、习惯和良好的品德有很大的作用。坚持性包括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教师的精力和毅力也是影响工作成败的意志品质。一个教师对待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够精神饱满地进行,在困难面前不泄气,长期不懈地使精神焕发;在难题和障碍面前,反而知难而进,精力充沛、毅力顽强,这些都能感染学生。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需,并且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常常具有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要求,因此,他们常常分析评价教师的意志品质,企图在教师身上找到可以学习的优良品质。
四、教师的人格与自我适应
一个健全的教师,除了有高深的学识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使学生乐于接近,方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各种特征的总和,而不是指某一项特征。如一个人的品格特征(如诚实、勤劳、忠实、可靠、负责);体格特征(如身体健康,仪表端正、态度大方);思想上的特征(如思考严密、富有创造能力);态度的特征(如待人和蔼、谦虚,为人乐观、愉快、活泼、富有合作精神)等,这些特征就是人格特征的表现。
(一)教师应有的人格气质
1.专业的气质与敬业的态度。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其知识上,对教育的本质与目标要有所认识,并亲自体会教育的深远意义。在气质上自然会显现出专业精神及敬业的态度。 2.有稳定的情绪及深切的安全感。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因欣喜而手舞足蹈,不因忧愁而愁眉苦脸,不因惧怕和震惊而手足无措、目瞪口呆,也不因疾病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信赖教师,这就是所谓的“言教不如身教”。
3.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能和各种各样的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生活在一起,情感融洽在一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生会在这种心理亲近的情况下,倾吐自己内心的真情。
4.乐观、活泼的性格。有这样的性格,才会使学生有亲近感。
5.高尚的品德。教师待人接物要诚实,做人要谦虚,要公正无私,对某些学生不能有偏见,对自己的言行要重视,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