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年后再读林语堂:相濡以沫的婚姻,比年少时的爱情更动人

 岩上秋龙 2018-10-1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变得不那么受欢迎了。


年轻的都市男女,谈爱色变,爱情仿佛成为一种奢侈品,当你见识越多,越难让一个人走进内心;当你越明白情爱背后的谎言和欺骗,越难全身心付出与爱上。


而很多中年人在婚姻里,被无尽的生活琐碎和重压在身的车贷房贷育儿成本榨干激情,很难再奋不顾身地扑向爱情。


爱情让我们充满疑惑,单身时想要恋爱,终于不再单身了,又发现相处很难,走入婚姻就像设身囹圄,前途渺茫。


只有一件小事是确定的:没有认真去爱过的人生,终究不完整。爱情里的困境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我们能做的,就是转换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


其实早在才人辈出、诗意隽永的民国时代,就有一位文学大师参悟出爱情与婚姻的道理,也洞见到了现代人爱情与婚姻的“毛病”。


他不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而认为爱情是婚姻的产物。他说:“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他被称为“活得最快乐、通透的那一个”,功成名就,静享天伦。但你可知道,他一生挚爱的人,没有和他结婚;而和他结婚的人,他也爱了一辈子。


这位在爱里不走寻常路的大师就是林语堂。今天是林语堂诞辰123周年的日子,让我们回溯时光卷轴里的爱情往事缅怀先生,亦对今天的我们有许多启示。


1


八十岁那年,林语堂在《八十自述》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这个妹妹名叫陈锦端。他十七八岁时对她一见钟情,相爱却未能在一起,直到八十岁犹难以忘怀。正应了白居易那句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林语堂与陈锦端相识于圣约翰大学时期,陈锦端是隔壁圣玛丽女校的学生及同窗好友的妹妹。用林语堂的话说,她生的奇美无比。而林语堂自己又是满腹才华,才子配佳人,两个人情投意合,在学校立刻就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校园爱情。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林语堂成绩再好,也只是个穷牧师家的儿子,陈锦端却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在两个人快要谈婚论嫁的时候,陈家父母却突然出来棒打鸳鸯,说林语堂家里太穷,不能门当户对,并称早早就为女儿寻得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


得知爱情今生无望的林语堂顿时觉得心被戳了个窟窿:哭得瘫软下来,哭得好可怜。”内心有愧的陈父私下里找到林语堂,委婉地对他提起隔壁廖家的二小姐贤惠又漂亮。林语堂兴致缺缺,林家父母却觉得这是段极好的姻缘。父母之命不可违,林语堂只好硬着头皮去廖家提亲。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打开另一扇窗。同在圣玛丽女校念书的廖家二小姐廖翠凤早就在学校听过林语堂的名字,对他的才华芳心暗许,但因为知道他喜欢陈锦瑞,就默默将这份情感暗藏起来。


然而谁知廖家父母也看不上林语堂,觉得他太穷了。但这时候,廖翠凤却一锤定音地回答:“穷有什么关系?我认定的就是这个人!就是这样一句话,让饱受打击的林语堂抬头看到了希望,也真正注意到了这个女人。


一个富家姑娘,不怕跟你吃苦受穷,满腔心意只为你,除了爱她娶她,努力让她过上好的生活,你还有什么可推脱。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娶廖翠凤为妻。



2


结婚那天晚上,林语堂做了件令人瞠目的事,他将婚书烧了,他给的解释是:

把婚书烧掉,是因为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能用得到。” 林语堂烧掉婚书,就是想要表明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和廖翠凤分开。


而廖翠凤也没有辜负过他。后来林语堂要去哈佛留学,廖翠凤就跟着他漂洋过海。那年波士顿的冬天很冷,廖翠凤盲肠炎发作,疼痛难忍不得不住院,为了省钱给妻子治病,林语堂靠着一盒麦片撑过一个星期,直到胡适汇来钱款雪中送炭。


后来哈佛助学金突然停止了,无奈的之下林语堂只好又带着妻子远赴重洋,去一战刚结束后的欧洲一边打工一边求学。 经济最困难时,曾在钱庄长大的廖翠凤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甚至在废弃的战场上,捡起旧靴子穿。在林语堂博士答辩的时候,廖翠凤仍挺着大肚子,在答辩教室外面焦急地等着自己的丈夫顺利通过。

那些共过的患难,那些彼此相守的每一天每一夜,最终成了他们一生的骄傲。林语堂曾得意地说:我把一个老式的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至于怎么做个好丈夫,他还写了两条标准:

“一、太太喜欢的时候,你要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着她生气。二、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


那时,有很多民国文人成名之后就抛弃了旧家庭的糟糠之妻,另找时髦的知识女性。廖翠凤也很担心丈夫喜新厌旧,林语堂就安慰她“我才不要什么才女为妻,我我要的是贤妻良母,你就是。”



3


尽管回国后,林语堂还是忘不了自己年轻时的挚爱陈锦端,但廖翠凤却从来都没有吃过醋。居住在上海时,她还常常邀请尚未婚配的陈锦端到家中做客。每次得知陈锦端来,林语堂都会很紧张,坐立不安。孩子看见了颇为不解,便问妈妈。廖翠凤坦然微笑对孩子说:“你锦端阿姨是爸爸年轻时喜欢过的人。”


林语堂承认,他的自由天性也只有廖翠凤这样的妻子才能完全包容,并总结说:“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


岁月和时光会改变一切。多年的相濡以沫,共关心同患难,林语堂早就爱上了这个结发多年的妻子。而陈锦端,也不过只是他对年少爱情的一场纪念。


结婚五十周年,是为金婚。那一年,林语堂送给妻子廖翠凤一个勋章,表彰妻子当年强有力的决定,上面刻的是自己翻译的、美国诗人James Whitcomb Riley的《老情人》一诗: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林语堂却说,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倘若你智慧,即使婚前你和爱人不相识,婚后你也是能和爱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廖翠凤守着他度晚年,直到她也闭上眼睛停止呼吸。


你不是我的最爱,但我愿在最静好的岁月里和你一起慢慢相爱。

 后 记 


在民国众多大师中,

活得最快乐、最通透的一定非林语堂莫属。

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与妻子相濡以沫,恩爱有加;

他的“幽默”从不是简单的戏谑,

而是蕴藏了高超的人生智慧与哲学;

他不负文人的称谓,又没有文人的清高,

功成名就,载誉无数。



有道是

人生缘何不幸福,只因未读林语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