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江 有一种逛街(gai)叫作赶场

 逸仙庭 2018-11-15

在城市里面,大家一说到逛街,基本就是去大街上转转,买件衣服吃个饭就完了,在乡坝头,那儿的逛街才真正是叫赶场,好吃好耍的多得很。赶场可以买到想要的,可以买到好吃的。

乡坝头的赶场天,以前爷爷奶奶和妈老汉买东西,都是一大早就出发,背上背篼走上十几里路去集市赶场,最早的时候交通基本靠走,但丝毫不觉得累,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和喜悦。

“赶场”不是每天都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个别地方逢双赶场,也不知道是按什么而定,这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小时候对于这个日子总是充满了期盼。

小小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潮涌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马路被挤得水泄不通。

挑箩筐的,背背篼的,提菜篮子的,哪里人多就往哪走,走不到两步就碰到熟人,热情的相互寒暄:今天你也赶场啊?

有的赶场是为了买所需的东西,有的顺便约亲友办事,有的去街上找剃头匠剃个头,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热闹,反正都各有各的安排,赶场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的日子。

应有尽有的菜市场,赶场卖的最多的就是各种蔬菜,村民把自家田地里种的蔬菜背到集市上售卖,绿色天然无公害。

集市上一般都用杆秤称重,在这里都是朴实的农民,绝对不得缺斤少两。

摆个摊摊,卖花椒海椒等佐料的很多,铺在地上任意挑选。

在牲畜交易区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买回去喂养的小鸡仔,喂大了的公鸡母鸡。

很多人家里鸡下蛋了,但舍不得吃,都会背到街上卖,把赚来的钱再拿去买各种生活必需品。

还有卖菜种子的,买回去在自家田地里种下。

这个是叶子烟,农村里还是有很多年长的,喜欢把这个卷在烟杆里抽。

物美价廉的衣服,集市上的服装摊,卖的不是牌子,样式也不新颖,价格便宜,爷爷奶奶还是舍不得买。

那时候有一双这种彩色的塑料凉鞋,都会引来无数多人羡慕的眼光,用现在的话说真的很高大上。

纯手工的农具,干农活少不了的就是农具,农具一般都是纯手工制作,质量没话说。

这些竹制器都是“篾匠”一根一根慢慢编制的,每一个都要编上数天甚至更久,都是好手艺,用上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不是问题。

“铁匠”现在很少见了,不过铁制器械依旧是,农村农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可抵挡的美味,小时候最喜欢赶场的原因便是吃,记忆中镇上吃的有很多很多:小笼包、白糕、豆浆油条……想想就流口水,虽说现在也有这些吃的,但那种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甘蔗,是小时候的挚爱,买上一根能吃好几天。

小时候吃过的薄荷糖,清凉清凉的,又非常甜,5分钱一颗。

又烫手又软糯的发糕,一口气可以连吃好多个。

赶场过后,坐在茶馆里休息休息,和其他人吹吹壳子,抽杆叶子烟。

去赶场中午赶不回去的,就在镇上的饭馆里吃一碗面或者抄手,那时候一碗面才一块多钱,很大一碗,老板也实在!!

最让小朋友感兴趣的就是这个了,只听嘭的一声巨响,美味的爆米花就成了无数小朋友争抢的对象。

即将失传的老手艺,现在理发一般都是去理发店,而那时候每逢赶集就去市集上找剃头匠,剃个板寸能管好久,不但技术好,关键是便宜。

衣服破了需要修补,就大包小包拿到市集上交给裁缝,让他们一次补好。

鞋子脱胶了、裂口了,就给补鞋匠,在他们手里瞬间复原。

无论你是来自哪个乡镇的合江人,都应该会对这些画面感到熟悉而亲切,好怀念曾经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一起赶场的时候,那些年我们赶过的场,背过的背篼,记忆中仍然鲜活而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