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详解之大道看“无为”
2018-11-15 | 阅:  转:  |  分享 
  
大道看“无为”

【原典】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释义】

追求学问的人所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追求大道的人所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界。能做到不妄为也就无所不为了。征服天下,需要这种无为,如果有位就不足以征服天下。

老子最经典的智慧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这里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之意,更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之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须以“有为”为之。

老子所指的“无为”,是让人在处世之时顺应大势、顺应自然。所以老子这种“无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还有助于事物的发展。

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去做,不该管的事情不要去管,是无为的核心内容。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人与事之上,并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大智慧。它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走向自觉,收到良好的成效。

很多人都会被无为的表面意思所误导,从而陷入一个误区,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的,是不可取的。其实,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听天由命、跷起二郎腿靠天吃饭,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队里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使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管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解读】

一定要懂得何时该“为”何时不该“为”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轻举妄动,在未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时,暂时不轻易去做。

正如古人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对人们来说,这里的所谓“时务”,就是时代潮流,就是做事的契机。只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做事契机,就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从而成就一番伟业。

自古有雄才大略之人皆能顺应时势而成大事,古兵法常说,战法应该“与时迁移,随物变化”,这也就是“造势”的奥妙所在。又说:掌握时机永远是政治家的智慧体现。在什么时候实施自己的计划,什么时候又欲擒故纵,这些是由才干和智慧作保证的。有时,等待的结果是养虎为患,而有时,等待则是成功的重要保证。郑庄工时,同父异母的共叔段要谋反篡位,庄公开始表现得无动于衷,但暗地里却密切注视着共叔段的动向,当他确知共叔段已准备妥当之时,觉得已找到诛灭共叔段的合法借口,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囚禁了共叔段的生母武姜氏,并将共叔段诛灭。

由此可见,能够准确地识别时机,是达到无为境界的基本素质。鬼谷子在《逸闻》中说:“圣人之所以能永垂不朽,就是能把握时机的变化。”所以无论在行动上还是计划上,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讲求适应环境的策略,只是一味执着己见,绝对是要失败的。《兵经》说,战事的紧要关头是战机,时间准确无误是战机。有的眼前是战机,转眼间又不是战机。所以迅速抓住战机,努力改变自己,是历代英雄取胜的共同点。

战国时周人白圭以善于经营、贱买贵卖著名,他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如同猛禽猎取食物一样迅速。自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他的这一套生财之术被当时天下商人效法。

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古代故事:

春秋末年,继“五霸”群雄纷起之后,吴越两国开始争霸。吴王夫差先成霸业于姑苏,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一举灭吴。然而,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范蠡,在国泰民安之后,不愿安享高官厚禄,化名陶朱公远走齐鲁,经营商贸,终于成为富可敌国的一代巨商富豪。

对于试图成大事的人而言,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呢?答案是他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从而把自己置于这个环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改造它。这就是说从主观上要采取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等待,在选择对策时应当审时度势,有条件时选择改造现实的条件,无条件时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方案。

1969年,曾被香港一家珠宝行雇用多年的陈先生决定自己出来闯一闯,于是,便一仅有的1万元港币积蓄开始了创业生涯。

在珠宝行,要从事珠宝买卖,1万港元实在少得可怜,根本无法入市。但陈先生并未知难而退,而是凭着自己在珠宝行多年滚打摔爬所积累的经验,凭着多年的交情,向同行赊账购进了一百多万元的货物,从事珠宝制造贸易业务。那年他25岁。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给陈先生待了意想不到的就会。这机会他抓住了。

当时,中美建交后,封锁了多年的大门终于被打开,美国人忽然之间对这个神秘的大陆倍感兴趣,什么事物都感到新鲜,一时间掀起了购中货的热潮。身在珠宝行的陈先生独具慧眼,看准了这一时机,便决意调整经营策略,专攻半宝石首饰,出口美国。这一招果然不同凡响,一炮打响。半宝石价格相对低廉,但需求量相当大,因此,薄利多销,利润相当不错。这一成功全靠了尼克松帮忙。从此,陈先生的珠宝生意走上了坦途。

陈先生只受过小学教育,为什么会有如此领悟力和应变力呢?他之所以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能够因时制宜做生意,赚大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勤于学习、善于观察。

那时陈先生的半宝石产品出口美国,以纽约为住,而纽约的珠宝商又以犹太人最为活跃。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大也最难应付。

因此,经过反复考虑之后,陈先生决定把自己的珠宝批发业务搬到美国,以便直接控制货物在美国的销售,不再受制于人。

1977年,陈先生正式在美国开展批发业务,这样,在美国的市场更加牢固。这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陈先生时刻留意时势变化,并随时调整经营策略。1979年,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陈先生看准这一时机,将大部分产品都迁往中国内地加工。这样一来,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市场竞争力又提高了一步。

1984年,陈先生预料到,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必将增强,风行了十多年的宝石市场将会疲软,于是当机立断,实行战略性转移。投资2000多万港元,向汇丰银行购入了当时被汇丰接收的丽丽珠宝行,向精美宝石市场进军,重走高档首饰之路。

这一步棋,他又走对了。果然,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许多人都把眼光盯在了昂贵首饰上,陈先生又一次大赚其钱。

不知这位陈先生有没有接触过道家的思想,但看得出他绝对是个聪明人。对于聪明人来说,做不做某事首先建立在对该事的认知上,看清这件事的性质是否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根据自身的能力,掂量掂量值不值得做,能不能做,最后能做到什么程度。知道了“无为”,不妄为,才能无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