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千人册(731-740)

 探索者xya81qnj 2018-11-15

731、胡应麟(1551年-1602年),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明代浙江省兰溪县城北隅人。他布衣一生,却广交天下,无论贵贱。深谙浙东学术之真谛,吸取宇内文章之精华,身处偃蹇而志坚若磐石,终为一代学术巨匠。著有诗论专著《诗薮》,诗文集《少室山房集》,论学专著《少室山房笔丛》(含《四部正讹》3卷)等。明朝著名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诗薮》一书以朝代为经,以诗歌体裁为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由古代《诗经》到明嘉靖年间的诗歌框架结构。书中几乎包含了历代所有的诗歌形式与诗人,可以说是一部诗歌史。胡应麟在《诗薮》中先概述一个朝代诗歌发展的大体情况,然后列举诗人及其经典诗句,接下来给予四字或一句的简短评述。在对各种诗歌现象及其作品的评价过程中,胡应麟立足于诗歌的体裁特征,并适时地与前人的诗句作比较,或褒或贬,作出公允的评价,可以说胡应麟《诗薮》这部自成体系的力作,体现了胡应麟的诗学视野和论诗旨趣。

732、徐光启(1562-1633) 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1562年4月24日),卒于崇祯六年十月七日 (1633年11月24日)。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终于位,赐谥文定。徐光启对农事的研究,注重亲身实践和经验总结,曾撰农书,一生中曾数度归田,从事栽培实验和撰写农学著作,著有《甘薯疏》、《吉贝疏》、《芜菁疏》、《代园种竹图说》、《北耕录》、《农遗杂疏》。天启五年(1625)开始撰著《农政全书》,1632年入阁参与政务后仍积稿随身,不断补充,甚至在病中还执笔不休。遗稿经陈子龙修订,编成60卷,于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此外,与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6卷,以及《测量法义》、《简单仪说》和《泰西水法》。主持了一次重大的改历活动,聘请耶稣会士邓玉函、罗雅各、汤若望编译成46种137卷的《崇祯历书》。由于徐光启的巨大贡献,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墓地所在的原南丹公园改名为光启公园,并塑像立碑。明末科学家、农学家。他在农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著《农政全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农学遗产。译著《几何原本》,“几何”名称由徐光启所起。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的先驱,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千人册(731-740)

733、 万历皇帝(1563-1620),朱翊钧,即明神宗。1572-1620年在位。隆庆六年(1572)六月即位,以次年为万历元年。即位初,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张居正从事改革,使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所振兴。万历十年(1582)朱翊钧亲政后,追夺张居正官阶,逐步废止其改革措施。他晏处深宫,不常视朝,声色犬马,荒废政事;又大肆兼并土地,溺志于财货。万历二十四年起,派遣大批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开矿征商,疯狂掠夺,不断激起农民起义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反抗。万历中期以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日益加深,党争与宫闱之争相互纠结。后期,神宗荒怠益甚,朝中齐楚浙党鼎立,职守尽弛,上下解体。神宗初年比较重视军务,在张居正的影响下,曾两次亲临教场检阅军队。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间,先后赢得平定国内叛乱和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此后即不问边计,对建州女真弄兵塞外,蚕食疆土不以为意。努尔哈赤于四十六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神宗则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神宗3次下诏增派辽饷,加重了对内陆人民的剥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葬于定陵。明代皇帝。即万历皇帝。在位48年,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怠政皇帝”,有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之说。

历史千人册(731-740)

734、王喜姐(1564年-1620年)即孝端显皇后,王姓,名喜姐,籍贯余姚(今浙江余姚),生于京师,父永年伯王伟。万历六年(1578)二月,被册封为皇后。尽管她容貌姣美、性情端谨,但因为不善迎合神宗,加上她身体多病,所以在生下皇长女后一直被皇帝冷落。尤其是郑贵妃“霸占”了神宗后,其皇后地位更是岌岌可危。在如此不利的情形下,王喜姐能够稳居中宫四十二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明神宗皇后,王喜姐是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间,唯一一位亲自册立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735、陈振龙(约1543~1619)青桥人。约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生于书香家庭。他自幼饱读诗书,年未二十中秀才。后弃儒经商,寓居福州达道铺,随众商人乘船往吕宋(今菲律宾群岛)经商。他在吕宋见当地人民种植朱薯,当时福建沿海一带旱涝无常,常闹饥荒,振龙想到福建多山,若在山上及旷地种植朱薯,可以救荒,决心把朱薯带回国内引种。当时吕宋政府严禁薯种外传,振龙爱国爱乡心切,用高价向当地人密购薯藤数尺,装在竹筒中,用绳系于船舷浮在海中,避过检查,经过七天航行,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返回福州,即在达道陈屋纱帽池边隙地试种。当年福建大旱,陈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且易栽种,不怕水旱,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此后,赖此解决粮食不足,他们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名金薯,因该薯系由外国引种,民俗称番薯。'甘薯之父',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红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康雍乾时期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最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

736、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别号恺阳。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万历三十二年 (1604)进士。天启二年(1622),后金(清)进占广宁,明兵退至山海关,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寻命以阁臣掌部务,督理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孙承宗到职后,整顿营伍,严明将吏职守,禁馈遗,绝宴会,罢供帐,省参谒。又立东营,建水师,练火兵,改革马政。天启三年,他出巡宁远等地,考察关外数百里内的人情与地形,主张在此建城,练兵屯田,扼守关外,先后恢复辽河以西疆土400余里。天启五年,因总兵官马世龙进攻柳河失败,孙承宗被魏忠贤党排挤去职。崇祯二年(1629),后金汗皇太极进逼北京,他再次被任命为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今北京通县),后移镇山海关,指挥各地援军将清军赶出关外,以功累加太傅、太保。四年,又因总兵官吴襄、宋伟援大凌河失败而罢职归里。十一年,清军深入内陆,进攻高阳,孙承宗率家人守城御敌,城破被俘,不屈而死。明末大臣、抗清将领。

737、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 (1592)中进士,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三十七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他的一套系统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他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其目标是去伪存真,抒写性灵。他认为,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他推崇民间的通俗文学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各类随笔200余篇。作品真切感人,语言浅显,无斧凿之迹。作有各体诗歌1700余首,成就不如散文。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等。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宏道实为公安派领袖。

738、熊廷弼(1569-1625)字飞百。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监察御史巡按辽东。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上疏备陈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巡抚杨镐之议不和。不久督学于南直隶,以严明声闻。四十七年,在与后金军的萨尔浒之战中,经略杨镐指挥的大军惨败,从此明朝力量大衰。战后,经廷议,以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到任后,立斩逃将,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他还亲巡沈阳、抚顺,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策略以守为主,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卓有成效。熹宗初立,以不进兵为言官所劾,上书自明,求罢,朝廷以袁应泰代。天启元年(1621)后金破沈阳,袁应泰死;不久辽阳又陷,震动京师。熊廷弼被召入朝,首建三方布置策,遂进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山海关,复经略辽东军务。朝廷同时擢王化贞为巡抚。二人一主战,一主守,意见不和。王化贞拥重兵守广宁,而熊廷弼则徒拥经略虚名,仅有数千军士。王化贞握重兵,不听节制,兵败后弃广宁退走,熊廷弼见大势已去,随之撤至关内,被下狱论死。明末军事统帅。

739、杨涟(1572-1625)字文孺,号大洪。湖广应山(今属湖北)人。天启初,因移宫(见三案)而遭劾辞职。天启二年(1622)起为礼科都给事中。四年进为左副都御史。杨涟在光宗、熹宗时的内廷红丸、移宫事件中,劾崔文踦用药无状;首促诸大臣拥太子入慈庆宫即位,又力促李选侍移居仁寿宫。天启时,宦官魏忠贤用事,与朝廷中群小结成阉党,迫害正直大臣。杨涟与吏部尚书赵南星、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等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奸邪。魏忠贤及其党对杨涟等恨之入骨,遂兴汪文言狱,诬魏大中、左光斗等交通汪文言,肆为奸利,事虽获解,但东林党人处境日危。杨涟上疏劾魏忠贤24大罪,致魏忠贤恨甚,遂矫旨责其无人臣礼,与左光斗等并罢官,次年再兴汪文言狱,捕杨涟等入狱。杨涟与左光斗遭酷法拷讯,惨死狱中。明末大臣,东林党的重要人物。

740、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自号姑苏词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兄弟3人皆有才名,并称吴下三冯。冯梦龙少年时即有才情,博学多识,为同辈所钦服。但他自早年进学以后,屡试不中,久困诸生间,落魄奔走。万历末,他曾应邀到湖北麻城田氏家讲授《春秋》。天启元年(1621),冯梦龙宦游在外,次年因言论得罪上司,归居乡里。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能而又多产的通俗文学作家。他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这类通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为其名著,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著有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在小说、戏曲、民间歌曲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明代唯冯梦龙一人而已。

历史千人册(731-7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