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千人册

 探索者xya81qnj 2018-11-15

761、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侨老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有强烈的民族思想,明亡后,着朱衣,居土穴,自号朱道人,康熙时曾被强征博学鸿词科,授中书舍人,但他坚辞不就,只得放归,隐居山中,埋头学问。通经史,工诗文,精书法、绘画,亦长于医学。书法擅楷、行、草、篆、隶诸体,初法晋唐,后学董其昌,又复学颜真卿及魏晋秦汉诸家。其楷书法体宽博圆转,笔法缓稳沉着;行草纵逸跌宕,宏逸浑脱。论书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画,擅山水,丘壑磊落,少皴擦而多勾勒,画风古拙奇特。著有《霜红龛集》。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文学家、诗人。太原名小吃“头脑”发明者。

762、金圣叹(1608-1661)名人瑞,字圣叹,以字行。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更名。一说本姓张。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一生绝意仕进,以著述为业。性格诙谐怪诞,狂放不羁,好饮酒,言行不同流俗。学问渊博,议论多警世骇俗。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崩,吴地官吏设幕祭灵,时金圣叹与诸生百余人为逐贪官县令哭于文庙,因而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罪被处斩。他诗文均有名,而主要成就在文学批评,尤在小说戏曲的评点上。他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合为六才子书,准备逐一评点,仅完成第五、第六两种。著有《沉吟楼诗集》、《唱经堂才子书汇稿》等。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他的评点提高了小说、戏曲地位,评点中颇多精警之见。

763、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 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著有《明儒学案》、《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

764、李渔(1611-1680)本名仙侣,字谪凡,浙江兰溪人。顺治三年(1646)清兵攻克金华,居家学农圃,后去杭州。居杭十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戏曲和小说,传奇《玉搔头》、《怜香伴》、《意中缘》、《风筝误》及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等,均作于此时。十七年举家避祸迁居南京,营造住宅名芥子园,经营的书铺亦以此为名。芥子园刊刻小说、戏曲,名扬天下。同时又组织戏班,以家姬粉墨登场,演出他编写的传奇。家居南京20年,率戏班浪游四方,献艺于缙绅之门,以缠头养活家口,卖艺谋生。康熙十六年(1677)由南京迁回杭州,筑层园于云居山东麓,后卒于此。李渔作有传奇10种,合称《笠翁十种曲》。故事新奇,情节曲折,场上案头,两擅其美,在当时传演甚盛,对后世也有影响,不少剧目在各剧种中都有改编演出。小说创作有《十二楼》、《无声戏》及诗文《一家言全集》等。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乃是一部《闲情偶寄》,在戏曲理论批评上的成就超越前人。

765、多尔衮(1612-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因武功卓著,为清太宗皇太极所器重,逐渐跃居于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皇太极病死,多尔衮以镶白、正白两旗势力拥立皇太极年仅6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号顺治,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不久,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李自成军,迎福临即位北京,正式宣布清对全国实行统治。多尔衮加封为叔父摄政王,五年又尊为皇父摄政王,以皇帝之尊亲代行皇帝职权。多尔衮摄政时期,以入关前已经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基础,进一步仿照明制,加强封建专制政权。多尔衮在维护权归满人的同时,对汉族地主阶级、故明官员采取了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的政策。广泛招徕汉族地主,开科取士,网罗人才。同时限制由满族贵族、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集权于摄政王之手。他还先后派兵西征南下,围歼李自成余部,击败张献忠,打击南明政权。多尔衮摄政7年,除西南之云贵等地尚有南明桂王政权及农民军之余部,海上有郑成功之抗清活动外,清军已占有全国之大半地区,为清廷建立全国政权打下初步基础。为维护满族贵族利益,多尔衮摄政期间的一部分政策,如剃发令、圈地令、逃人法、易服、授充等项,在一定地区内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后,被首告“阴谋篡逆”,诏削爵,平毁墓葬,家产籍没。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恢复其诚敬义皇帝的封号,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清代入关时的摄政王,清廷入关首功清入关初年的实际统治者。

历史千人册(761-770)

766、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江苏高邮人,辽东籍。武举出身。父吴襄,为明崇祯时锦州总兵。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擢辽东总兵官。李自成军逼近北京,崇祯帝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援京。未几,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山海关。李自成克北京后招他归降,因其妾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冲冠一怒为红颜”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讨李。山海关之战,吴三桂与清军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斗争。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进攻南明云贵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晋封为亲王,并兼辖贵州省。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为抑三藩,清廷于十二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挥军入湖南。桂、川、黔、湘、闽、粤诸省响应,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秋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退据云南。二十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明末著名将领,清初策动三藩叛乱的汉姓藩王。

767、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代表作品《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圆圆曲》等。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768、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明亡,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都。康熙二十年在山西曲沃病逝。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亦读了万卷书。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留有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69、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别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离石)人。曾任广西罗城知县、湖北武昌知府、黄州知府,擢福建按察使,以廉洁称,清帝玄烨以为清官第一,名重一时。康熙二十年擢江南、江西总督,进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清端。成龙诗不多作,然偶一为之,自有天趣。清初大臣,天下第一廉吏。

历史千人册(761-770)

770、郑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人。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募兵抗清。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王。十二年,清定远大将军济渡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十五年,他统率水陆军 17万北上。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十八年初,他决计乘侵台荷兰殖民军兵力薄弱、求援困难之机收复台湾。三月二十三,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在台湾民众的支援下,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镇) 长期围困。此后击败荷兰援军,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次年五月卒。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因收复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而名垂青史。郑成功废除荷兰在台湾的殖民体制,建立行政机构,为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