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漫生活:悠然策藜杖,心向“桃花源” | 新室相

 闲情偶的 2018-11-15



“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研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


——宋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古人书斋为仕途之始,更是心灵寄居之所。


在这远离“尘世俗物”之地,雅好鉴藏,又向往自然的文人们,“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尊踰拱璧,享轻千金”,以韵士之致,构筑了一方可供诗意居游的审美空间,“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书斋里的日常,是一人的清闲,更是三五同好的“狂欢”。


晚明文士冯梦祯即列有“书室十三事”,文人居此间,可“随意散帙,焚香,沦茗品泉,鸣琴,习静,临摹法书,观图画,弄笔墨,看池中鱼戏,听鸟声,观卉木,识奇字,玩文石”,极尽风雅。


明 董其昌《聚贤听琴图》


室庐有制,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那些经由书斋主人择选的每一件陈设与器物,被妥帖置放其中,成全着每一件“高雅绝俗之趣”,亦以无限赤诚,坦荡示其品性。


他们往往崇尚纯朴天然之品味,书斋用具亦在其简练淡泊的审美情趣下,强调师法自然,以韵取胜。他们尚古赏古,也追“新”制“奇”,接续着古代传统文士之生活,更延展了这份风致。


至今,仍尤可追。


自2016年的“文人·漫生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专场始,中国嘉德也将目光投向此,连续三年的春拍,皆以别致器具,尽显古人妙法自然、闲心造物的高妙。


今次2018秋拍,嘉德“文人漫生活”专题所涉书斋陈设、奇石珍玩数十件,或石或木,材质虽有不同,却都取其浑然天成。随形造化中,可品赏“掌中山河、案上乾坤”,亦可从中得享古人悠游生活之趣。



▲ 前几季“文人漫生活”预展现场的部分照片


坐卧畅然


“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于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燕衎之暇,以之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何施不可?”


——明 文震亨《长物志》


家具陈设当是书斋之骨架,它界定着这一空间,并为其中的各式器物,找到相偕成趣的依凭。桌案、椅凳、几榻、书架,各有取舍,以寻幽人之致。


观览历朝绘画作品,常见古人以榻为中心阅读、待客,随着这一睡卧家具之外的功能被不断强化,亦衍生出不少与之搭配使用的家具。


(传)宋画《十八学士图》里的榻与棋桌


属矮型家具、源于席地而坐的炕桌,便是其中之一。它被放置于炕或床榻上使用,通常侧端贴近床沿或炕沿,居中摆放,以便两旁坐人。


是次“文人漫生活”中,也有一件十分经典的炕桌:


Lot  4472  明晚期  黄花梨嵌瘿木小方炕桌

68.5×70.7×23.3 cm


这件小方炕桌以黄花梨制成,桌面攒边格角安独板,面心与边抹四角皆打磨光滑圆润。桌面周边起拦水线,可知其确为炕上、床榻上使用之故,以使雅聚会餐时酒水倾洒不致衣襟滴脏。


边抹采用“垛边”造法,仿竹制家具笔意。四足间以裹腿做法制作罗锅枨,边抹与罗锅枨间以“栽榫”的造法安如意形卡子花,每面两枚。四腿有挓,气势不凡。



裹腿做+垛边+卡子花(有时为矮老),是明式家具的经典做法,常见于无束腰直足方凳和凉榻。此制式的炕桌则甚为少见。


垛边是为增加外观的厚度,同时也使得家具结体更加牢固。较为特别的是,此炕桌边抹混面上大下小且甚为明显,如此,视觉上更显协调、轻逸。加之考究的裹腿做法和别有意趣的如意形卡子花,可以说,这是一件极具设计感的家具。



瘿木生长不易,此桌则置色纹并美的瘿木独板面心,既见用料之奢,也彰显着庄重与古意。不同材质的搭配,亦是一种别样的审美。黄花梨嵌瘿木面的传世家具,优异者亦极受藏家追捧。


炕桌镶瘿木独板面心


明末清初 黄花梨嵌楠木瘿画桌

纽约佳士得2003.09,成交价:29.87万美元


此外,从传世实物看,方形的炕桌较之长方形少得多,这也是此炕桌的难得之处。作棋桌之用,亦未可知。虽非大器,但榫卯严谨考究,标准明式做法,造型秀美悦目。历经多年传承,仍以原始皮壳保存完好,尽显文人生活意。


与这件小方炕桌的精巧不同,专题中的另一件楠木制成的翘头条案,则展示了硕大的尺寸


Lot  4471  明晚期  楠木夹头榫带翘头条案

342.5×62×94 cm


案面独板,两端装耸起的小翘头,灵动飞扬。边抹素混面,至底压一根圆润阳线。夹头榫嵌夹牙板,牙头锼挖成卷云之形,沿边起灯草线,线条优美顺畅。托子连接前后足,上装卷草纹券口。



此案整体造型古朴简洁,比例优美。这种类型的大翘头案往往置于厅堂正中的墙壁边,用以陈设雅物,这种布置于明清画本中常见。


明崇祯刻本 《金瓶梅词话》插图


非为硬木,若得造法之精,亦为可观。再举两例:


Lot  4469  清早期  榉木灯挂椅成对

50×43×108 cm×2

座面:50×39 cm×2


灯挂椅是明清江南文人的常设之物。这对灯挂椅,以榉木制,造型传统,色泽沉穆。因尽依明式常法,以简明的结构与合理的布局,更为隽永耐看。


《韩熙载夜宴图》里的灯挂椅形象


椅为直搭脑,靠背三弯,其立柱与后腿一木连做,椅盘以上为圆形,以下则为外圆内方,便于与枨子相交。椅盘以下,四面安牙子,背面与两侧皆为光素刀牙板,正面则沿边起线,压头馊雕卷云纹,是整器唯一的装饰。四根管脚枨,正面的一根最低,便于踏足,后面的一根次之,两侧的两根最高,匠师称之为“赶枨”。


艾克《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有收入一件其收藏的灯挂椅,除椅盘下用罗锅枨加矮老造型外,其余均与此例相似,可为参阅。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P98


以下这件竹制书架,则具灵动秀美之感:


Lot  4470  清  竹制冰纹三层书架

89.5×37.5×170.5 cm


书架应为梅鹿竹所制,圆材,共三层,四腿直下,格下有角牙。


每层四面皆以竹节安圈口,但装饰稍有不同:首层前面安拐子纹牙角,两侧光素无饰,背面则以四朵灵芝纹接一方形开光;二层则在前面上部加一横枨,背、侧三面装冰裂纹透空棂格;底层前面的圈口,上部做两个委角,背面以短料拼接冰裂纹透空棂格,侧面不加雕琢。



整器造型端庄,简洁明快,包浆自然,空灵有致。古时文人借竹抒怀,又以竹制器,竹我两忘,冰心玉洁。


随形成趣


许多天然树根所制的随形家具,也被敬慕自然的文人们用来装饰他们的书斋。专题中有一件大禅椅,堪称根结家具奇品,古树根虬枝,缠绕纠结,饱满有力,似有山岩之峭拔,岩石之嶙岣,洞天之变幻,颇具自然雅趣:


Lot  4458  清  天然木大禅椅

115×97×103.5 cm


瘿木根制随形家具以天然木根拼接攒成全器,是依据树根天然造型审时度势,将其天衣无缝地巧妙拼合攒装而成的。外观上富有自然生趣,形态上也符合结构比例,既可观赏,又有实用价值,与一般家具相比,具有纯朴自然、清新悦目的效果。


戴进《达摩六代祖师像》(局部)


因瘿木的形成已很难,形成可以制作家具的瘿木树根更为不易,而能生成制作大件瘿木家具之大件制作材料的可谓难上加难。故而,尽管以天然树根制作家具早有记载,但至明代才引起注意,至清代风靡一时。除在文人画作中得见之外,至今,在我国故宫、颐和园和苏州园林内,也都还藏有以瘿木制作的家具。


清 冷枚《宫苑仕女图》


此椅椅靠背及扶手由苍虬的木根拼接而成,座面面心嵌装光素木板,四周则包镶木根,面下的牙子及腿、足皆由木根拼接而成。整器造型古朴典雅,姿态优雅隽永,天然成趣。



且此椅纵深较大,当作禅椅之用,与历代罗汉画中所绘之椅妙同,其与佛教或道教文化有着深远联系,后在文人与官宦群体间亦广泛流行,园林和宫廷中常见此物。


朱家溍先生主编的《故宫博物馆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家具(下)》中有一根结椅具,可作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家具(下)》P292


以下两件随形制器,同样富有层次感,尽显文人逸趣:



Lot  4480  清 奇木随形花几

70×42×113.5 cm


此几通体髹黑褐色漆,几面平整光滑,面板以下根须盘旋扭转,透漏有致。整器视之苍干遒劲,飘逸婀娜又不失稳重,有古朴清雅之致。


Lot  4494  清  奇木槎

98×60×24 cm


此槎亦以奇木巧雕而成,几面自然随形,疤节纹理清晰,根须弯折为几足,保留自然的流水形细纹,勾连错落,且中又乳洞穿插点缀,更添通透俊逸之感。通体包浆醇厚,乃经久盘玩所致。此槎可倚可靠,亦可置于席间作茶桌之用。


以下两件随形摆件,亦颇值得玩味:


Lot  4462  清  奇木摆件

66×31×20.5 cm


此摆件取自然木为材,依其态势稍加打磨,随性而出势。错落之中,尽显阴阳、明暗、刚柔、虚实之美,于峰回路转处,忽见姿态万千。整器色泽暗红,包浆明亮,宛若天成,有木根的朴质美感。亦可作果盘之用,别有一番自然野趣。


Lot  4479  明  奇木太狮少狮手把件

11.5×10×9.7 cm


此摆件则取奇木根瘤一段,圆雕三狮嬉戏玩耍之态。一雄狮盘踞于石颠,云眉后扬,阔鼻宽吻,呈回首弓背状,神采熠熠。身旁有两幼狮相对依偎于旁,娇憨可爱。太狮少狮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寓指太师少师,有世世代代高官厚禄、子孙绵延不绝之意。


此摆件表面保留根瘤凹凸嶙峋之态,更显古朴苍劲,气韵生动,置于书斋案头,或玩或赏。



片石远山


“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如观嵩少,而面龟蒙,坐生清思。”


——宋 杜绾《云林石谱》


除了精美的家具,一间理想的书斋还有精致丰富的文房小件。赏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人喜以林泉之致寄情山石。赏石藏石之风,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及至宋元、明清,亦至为可观。无数文人墨客以诗文赞之记之,也留下了许多藏石轶事。


明 陈洪绶(款)《赏石图》


石之“大而奇者”被用以装点园林,“小而巧者”则置于斋窗几案。李渔有释:“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一拳奇石,“登堂入室”,成为文人案上之山林风景。


Lot  4454  清  灵璧石赏石立峰

高 81 cm


文震亨品石,称“石以灵璧为上,……大者尤不易得,高踰数尺者,便属奇品”。此件灵璧石体量硕大,呈瘦长环状,中部出自然漏孔,石色青灰,有原石斑驳、肌理。造型上取自然之态,略作修饰,上部石形似熊若虎,颇具气势;石身两股扭错,如虬龙腾跃,尽显力量之美。妙趣天然,为灵璧石之赏玩奇品。


Lot  4487  清  崂山绿石立峰带原底座

高 54 cm


崂山绿石,又名崂山翠玉,俗称“海底玉”,宋元已有人将其用于案头清供及制作文房用具,明清两代始即成为名贵观赏石。此件崂山绿石,色泽清润,表面圆润,可见赏玩痕迹。整器虽石量不大,视之却如山岳巍巍然而立,嶙峋峥嵘。置于书斋案头,颇有苍古雄浑之气。下配长方形原配木座,简约无饰,更添古朴厚重之感。


另有一件石盆颇具古意:


Lot  4478  清  汉白玉带诗文长方石盆

27.5×19.5×9.9 cm


石盆以汉白玉石材整雕而成,呈长方形,委角,直腹,四高足。器壁较厚,外壁以阴刻手法,雕刻隶书诗文:“斯坚润之奇姿,亦美名之所志”。整器色泽如牙白,天然不加过多雕饰,视之纯净典雅,端庄质朴,有宋瓷意趣。


《吾心醉石》P114


此次专题还呈现了一件至为珍贵的木山子,以天然奇木为材,随形精心刳挖,删减雕造间,成高低错落,蜿蜒向上生长之势,转折间有曲洞倚伴,似供石矗立,舒卷多姿,灵动而不失气韵:


Lot  4477  清  祥云木山子带原座

高 124 cm


山子流行于明清,材质多样,木山子作为文玩的历史,要晚于石山子,但其无疑同样是文人书斋中的绝妙雅物。


此件木山子形制硕大,纹理纵横,表面凹凸褶皱,沟壑嶙峋。平整处自然流畅,起伏处结疤频生,尽现天然之美态。边缘部分自然向内翻卷而成芝朵,借以表现灵芝肌理,灵巧逼真,更添祥瑞之意。



整器造型高雅俊秀,木色拙朴,云谲波诡,予人无限写意与遐思。所配硬木原配底座,做工精细,包浆亦十分可人。



燕坐焚香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宋 陈去非《焚香》


在士人文化中,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熏香一事早在汉代就已经进入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及至唐宋,晚明,香文化始终在文人生活中存续着。大量的香具也应运而生。


各式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既为实用,也不失为端雅陈设。


其中,以鸟兽为形的铜熏炉深受喜爱,常见造型有狻猊、甪端、麒麟、凫鸭等。专题中的一件“明早期 铜鸭香薰”,即堪称精品:


Lot  4489  明早期  铜鸭香薰

16×8.3×8 cm,378g


自宋代金石学的兴起,文人士大夫崇古尚古之气一时风靡,一直延续至明清之际。此种审美影响到工艺美术之中,使得仿古之器多有出现。此器特意模仿前朝铜器之锈色,即为一例。


香薰以精铜铸就,作回首的卧鸭造型。鸭之神态唯肖,翎羽自然舒展,雕刻细致,栩栩如生。在鸭脖颈外侧开圆形洞口,一侧的鸭翅随形开椭圆形口,鸭体内中空,可置燃料。鸭嘴根部开圆形小孔,有羽翼一侧还开有三个如意云头状的镂孔,以便焚香之后香烟四溢。



古代经常有诗描写鸭熏意趣或以香鸭托物言志表达情思,如李商隐的“舞莺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范成大《西楼秋晚》中有“晴日满窗鬼鹜散,巴童来按鸭炉灰”等等。唐宋时鸭形香熏为文人喜爱之器,因它造型可爱,较于其他香炉,少了皇家贵气和宗教的严肃,多了贴近生活的情趣,多用在书房与闺阁帷帐之中,尽添幽趣。


古画中的鸭熏形象


熏炉整体造型别致,设计巧妙,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其表面历经岁月洗礼,红斑绿锈遍布,锈迹斑斑,更添古拙质朴之感。


另一件极为值得关注的香炉,曾藏于水松石山房:


Lot  4490  明早期  宫廷胡人戏狮香薰

47×23×46 cm;21kg


水松石山房主人莫士辉(Hugh Moss)是英国著名古董商,他在鼻烟壶、文房杂项、家具等多项收藏上,皆颇有名气。


其旧藏的这件香薰器形硕大,铜质精良,入手沉重。狮子呈回首状,与胡人顾盼相望,妙趣横生。香薰分体铸造,以胡人戏狮为盖,青狮腹部中空为炉身,可承香料,与嘴相通,燃香之气亦可由狮嘴而出,设计巧妙。且原件未失,极为难得。



此件香薰还曾先后上拍伦敦苏富比(2003年6月12日,编号83)、北京保利(2016年6月6日,编号7347),并于2015年展于天津博物馆的“吉金——明清铜炉特展”,被纳入了展览同名著录之中,可见其珍。


倚杖看云


“倚杖看云,剪灯听雨, 几番诗酒。”


——宋 周密《水龙吟》


“躲进”书斋的文人们,琴棋书画,赏古沉思,闲逸之极。而对自然的追慕,也蕴于其中的诸多器物之中。而常伴文人身侧,伴其寻山访友、高士雅集的,则是手杖。


自古以来,杖常伴文人左右,在他们的诗文或是画作中,随处可见其身影。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之句,陆游《春晚杂兴》中有“焚香惟默坐,曳杖亦幽寻”之语,苏东坡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笑对人生,田松岩更作《手杖》诗:“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持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借手杖而抒壮心。


明 陈洪绶《无法可说》


经过历代文人的推崇,杖逐渐成为清玩。作为寓道之器,居游间将手杖携于身侧,便似与文心相伴,可表自然适意的幽远情怀。


Lot  4485  清  奇木杖带葫芦挂件

长 180 cm


嘉德“文人漫生活”的这件奇木杖,黄褐色的杖身保留瘿结累累,凹凸起伏。整器天然成趣,保存完整,历经岁月早已形成厚实光亮之浆皮,摩挲亲和温润。


古人制器喜好“载道于器”,此杖实用之外,更是精神化的象征,是以澄怀味道,以达天人合一之境。



杖首连接有一葫芦。这种装饰在明代屠隆《考槃馀事》中就有提及:“有三代时立鸠、飞鸠,周身金银填嵌,用以饰杖,上悬二三寸小葫芦、小灵芝,及《五岳图卷》,暮年携之探奇历怪,多有相长之益。”宋人的一幅《柳溪闲憩图》,同样可见这种挂着葫芦的手杖。


宋 佚名《柳溪闲憩图》中饰以葫芦的竹杖


结语


从精美的明式家具、极富生趣的随形家具,到片石有远山的赏石,古朴端雅的熏炉,奇木禅杖等,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的“文人漫生活”,仍以器物之奇、根瘿之美,尽现文人诗心。


古代文人所品赏的奇石嘉木之气息,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气息,亦是文人漫生活精神之最好写照。


明 仇英《桐荫昼静图》


明人袁宏道曾语:“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或许今人尚未能触及古人“趣”之神髓,但能因物观其时文士璀璨生活之一二,已是畅快,亦无妨。


Lot  4475  明末  黄花梨百宝嵌鸿雁传书帖盒

34.5×15.8×7.5 cm


(图片由中国嘉德提供)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