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11-15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山区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的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垂直自然带种类丰富多样)

盆地地形:空气不易扩散,盆地底部气温更高(冬季加重暖冬与雾霾)。如果冷空气进入盆地堆积,易导致气温更低(加剧了寒潮或者冷空气的影响时间,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地形可以阻挡冷空气(我国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等);

背风坡导致气流下沉增温,加剧背风坡的干旱程度,提升了背风坡森林火险等级(焚风效应)。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脉对海陆之间的水汽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呈狭长带状分布。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脉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陆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2.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1)高寒地区: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风蚀蘑菇),又有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沙丘、沙漠);

(3)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流水的冲刷作用明显。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3.地势、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水就地势,地势特征往往决定着河流的走向、水系的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绝大多数 河流自西向东 注入太平洋 ;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 ——绝大多数 河流自南向北 注入大西洋 ;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决定了大江大河 成放射状 外流 ;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 ——导致 形成向心 状 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 巴西高原 )北( 圭亚那高原 )两侧地势高——导致形成树枝状水系。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2)地形与地势的不同影响河流的利用方式

在径流量等水文条件大致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

山区——地形陡峭,地势落差大,河水流速较大,水能资源较丰富;

(地势交界处多修建大坝)

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河网密布,通达度高)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山区——水流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烈(下蚀作用刨深河谷,侧蚀作用加宽河道);

平原地区——水流流速较慢,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4.气候与河流的水文特征:

(1)气候要素中的气温、降水直接影响河流的冰期与流量。

纬度低、湿润区的河流雨季相对长、降水相对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纬度因素决定了地表接收太阳光照辐射能量的多少)。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进早晚和推进时间长短,决定了我国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5.气候类型决定着动植物、土壤的不同: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导致形成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多样决定着植被类型往往多种多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自然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6.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地形类型决定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发展耕作业;

山区:地形崎岖、土层薄、贫瘠,不利于水土保持,不宜发展耕作业。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旅游业等;

②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平原:便于实现水利化(灌溉)、现代化(播收);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加剧),易植树种草。

③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④海拔不同,热量不同,作物的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往往不同。

(青稞、小麦)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合理灌溉。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变得很重要。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地区,大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这显然与便利的灌溉条件息息相关。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不同作物的熟制与种植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种植制度。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与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典型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的印度半岛)

③台风、暴雨、干旱、寒潮、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7.地形、气候、河流与聚落:

(1)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的布局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较高且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靠近河流,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便于取水和对外交通。

(2)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世界上主要大型城市、城市群,大多沿河分布。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较大。同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加工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临河分布。(重要因素)

(4)对建筑的影响: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日照资源。在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由于没有太阳光直射,因此必须考虑日照与街道方位的关系;屋顶坡度与当地降水量的大小往往密切相关;山谷聚落多沿河谷地带分布,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房屋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就地取材)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8.地形与交通:

(1)平原地区:交通线分布密集,成网状分布,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等多种交通方式并存。

(2)山区:交通线分布稀疏,交通方式比较单一,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山区地形崎岖,使交通修建工作困难,多成‘之’字形分布,如盘山公路等。有的还要建隧道,高架桥,从而增加了修建成本。山区道路多沿河、河谷的低平地带和沿等高线分布。


地理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