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脉法:部位(下)

 邹沁洋 2018-11-15

东汉~南北朝这一时期,寸口诊脉法是以寸脉诊胸中之阳,尺脉诊脐以下之阴,关脉诊膈以下脐以上之气血运化升降。此法较为朴实,也较为灵活,脉诊的目的是求表里虚实寒热升降的大纲,辨出阴阳。


唐代以来,寸口诊脉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寸关尺的部位开始与五脏六腑直接对应。以左手寸脉候心、小肠,左手关脉候肝、胆,左手尺脉候肾阴、膀胱,右手寸脉候肺、大肠,右手关脉候脾、胃,右手尺脉候肾阳、命门。如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大概与中国历史风俗的演变有关。唐代以来,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社会风气渐趋保守,宋代男女之防益严,望诊腹诊多有不便,脉诊显得更加重要,于是医家在脉诊上求精求细,使这门诊断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左右手的寸脉候胸中之阳气,原本不分心肺。然而人体之气周流于身,左升右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属阳,右属阴。心属火,其性炎上;肺属金,其性敛降。心肺同在胸中,皆属于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于是,左手寸脉与心相应,右手寸脉与肺相应。如左寸细,心血亏损,心悸心烦;左寸沉,心气虚耗,胸闷怔忡;左寸细数,阴虚火旺,失眠多梦。右寸细,肺阴亏损,干咳鼻燥;右寸沉,肺气虚耗,少气懒言;右寸滑数,痰热壅肺,咳喘胸胀。


左右手的关脉候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气血运化升降。这一部分为人之大腹,肝胆脾胃所在。以脏腑之气的升降来看,肝升而胆降,脾升而胃降,这一区域内气的升降乃是人体气血升降斡旋的中枢。以五行的特性来说,肝属木,其性生发;脾属土,其性缓和。二者相较,肝之升气更旺。肝脾同在大腹,腹中属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以左右分阴阳,于是左手关脉与肝相应,右手关脉与脾相应。如左关细,肝血不足,眼干经少;左关弦,肝气抑郁,胁胀经乱;左关浮数,肝胆火旺,烦躁易怒;右关濡弱,湿气困脾,肢懒食少;右关沉弱,脾阳亏虚,肢冷便溏;右关洪数,胃火旺盛,口臭便秘。

左右手的尺脉候脐下之阴,原不分肾阴肾阳。唐宋以来的医家以左尺候肾阴,颇有内景观物之深意。肚脐以下的小腹,为人体躯干之底,降无可降,只有闭藏,闭藏何为?只为再启生发之用。肾在藏精纳气之后,肾水须升,方能滋养肝木,以求上济心火,因此,以左手尺脉对应肾阴。如左尺沉细,肾阴亏虚,腰膝酸软;左尺细数,肾阴虚火旺,盗汗咽干;左尺浮数,膀胱有热,尿频尿急。


右手尺脉的对应脏腑,历代医家颇有异议。金代的李东垣认为右尺候命门、三焦;元代的滑寿认为右尺候心包、三焦;明代的张景岳认为右尺候肾、小肠。命门为两肾间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根蒂,三焦为命门阳气游行蔓延的空间,心包为命门阳气在胸中的结聚。无论三焦、心包,其阳气的来源都是命门。张景岳以右尺候小肠,大概是因小肠之募穴为关元,为小腹中阳气一大汇聚之所。融通之后发现,以上几家都是以右尺候脐下小腹的阳气。因此后世总结为以右尺候肾阳。既然是阳气,为何在右手诊候呢?这仍然符合人体气血升降的规律。阳气的至高处和推动处在胸中,阳气发出后要不断下降,至大腹,再至小腹,在小腹中肾发挥作用,将阳气汇聚,闭藏,使小腹中的阴血得到阳气的温养,成为有生机有活力的阴血。如果人的小腹不暖,两脚冰冷,说明阳气从胸中下降的力量不足,或者肾脏吸收潜藏阳气的能力不足。如右尺沉弱,肾阳亏虚,腿冷不孕;右尺浮弱,肾气不藏,腰冷虚喘;右尺沉微,肾阳虚脱,汗出如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