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出现了五种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每种书体都各不相同,风格迥异,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古代大家的书法风格,看看你最喜欢哪个。 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书体秀劲,圆润,一笔不苟,楷中多带隶法,为欧书中上品,素为历代所重视,世称“唐人楷书第一”。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伟大的佛教经典,全文仅260字,是古今未来一切菩萨成就无上智慧的必修之法,值得反复书写、阅读、体悟…… 于是欧阳询小楷写了此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多宝塔碑》· 柳公权: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玄秘塔碑》· 赵孟頫:试观赵孟的小楷,婉丽飘逸,风姿绰约,姿韵雅逸,如幽花美士,啸咏于月影波光之间,显得骨秀神清,妙绝时人,其实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都具有这种境界。 ·《老子道德经卷》· 钟绍京:它的小楷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 ·《灵飞经》· 黄道周:他的楷书,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 ·《孝经定本》· 钟繇: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宣示表》· 你更喜欢谁写的楷书呢?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一般用做草稿或书信,但有些著名书法家的行书也被人们珍藏。最著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行书《祭侄稿》· 《祭侄稿》是颜真卿五十岁艺术成熟时期的行书力作, 纵观全篇结字组型,形态憨拙,宽绰内涵,虽点画狼藉,却生动自然,于顿挫郁勃之中透出“匹夫不可夺志”的精神气质。 其章法,布局茂密,字形大小、字距行气皆随其自然之变。涂改、增添之处依然而然,使得凝重的气氛平添了几分烂漫之趣。 然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行书《黄州寒食帖》·
你更喜欢谁写的行书呢? 然而偏偏就有一个有权有势又有才华的人,创造了另一种字体——瘦金体,成为了书法史上的独创。 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自从看了他的瘦金体,我就深深的被吸引了。 ·宋徽宗的瘦金体· 他的瘦金体极美, 凡是看过的人都表示, 喜欢! 瘦金体虽美, 但楷书才是现代通行的手写正体字, 一手好字,一定会让你更加出色, 字如其人,定不是空穴来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