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与巅峰代表作《研山铭》《蜀素帖》《向太后挽词》

 温暖南方 2018-11-16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别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等。祖居山西太原,后徙湖北襄阳,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故称“米襄阳”或吴人; 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因资性狂放,且有好洁之癣,人又叫他“米颠”,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宋史》本传说他“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辙。 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奉诏仿《黄庭》 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韵语》,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米芾对于书法, 既重视传统,又不为传统所囿。他师法极为广远,从晋、唐众名家,上至汉代竹简、 战国石鼓、两周鼎铭(金文),无不研习(见《群玉堂·米帖》中一段学书经过的自叙),并很善于发现、吸收和消化前贤的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吾书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海岳名言》)因此,从他成熟阶段以后的作品(特别最行草可以看出有很深的传统根底,但体势精神又与前人不同,可以说运笔于法度之中,得意于传统之外。'奇 逸超迈,烟云卷舒”,别有自家风采。苏东坡评论他的书法时说:‘’海岳平篆、隶、 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东坡集》) 董其昌也说米芾的书“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米芾的行草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墨迹很多,著名的有《研山铭》、《珊瑚帖》、《蜀素帖》、《菩溪诗》、《向太后挽词》等。

【研山铭】大字行书墨迹,后有其子米友仁鉴定为真迹的跋语。此帖下笔倜傥纵横,无所顾忌,虽不拘泥于前人成法,伹又不妄作狂怪;体势雄浑,跌宕多姿, 而又自然天成;尽管字中牵丝不多,上下字更是各自独立,但点画之间,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之间,其起承转合的照应关系却很明显,故气势通贯,韵调和谐。 与此帖体势风格相似还有《虹县诗》、《多景楼》(也都是大字行书墨迹),不过此二帖多用枯笔,笔法也更加狂放,不如此帖圆润含蓄。

【蜀素帖】行书墨迹,绢本(有乌丝栏)。蜀素是四川生产的一种白色生绢。 此帖是米芾用蜀素书写的自作诗。其结字,疏密适中,大小,正斜相杂;其用笔,运行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点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枯湿浓淡, 极尽变化而又出诸自然;通篇体势气贯始终,潇洒酣畅,痛快淋漓,真是超尘出世的佳作。明代沈周于卷后题跋说:”苏长公论其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今于此卷见之。”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卷写于元祐三年(1088)九月, 是时米芾三十八岁。同年同月写的《苕溪试卷》(行书纸本墨迹),与此卷结字,用笔相同,只是书写材料一是绢,一是纸,质地不同,因而墨泽气韵稍异,也是米书佳作。

【向太后挽词】自题为《大行皇太后挽词》。纸本,小楷墨迹,米芾曾自称平生不轻易为人写小字,这是米芾传世墨迹中极难得的小楷佳作,也是宋人小楷名迹中的珍品。皇太后即向太后,卒于宋徽宗建国元年(1101),米芾作此挽词以颂其德。这时米芾已五十一岁,他五十六岁即去世,所议“挽词帖,是他自己所谓“既老始自成家”的作品,比起他的风格与初唐褚遂良《孟法师碑》相近的《燕然山铭》来, 已完全是自家气象了。《挽词》一帖突出的特点有二:—是虽为小楷,体势规模却 一如大字。一般地说,大楷贵严密雄浑,小楷贵清朗俊秀,写大楷与写小楷在结体和用笔上都有所不同。米芾此帖却完全采用大楷的结体和用笔来写;比如“刚” 字与《多景楼》中的“刚”,“明”字与《虹县诗》中的“明”,“时”字与《虹县诗再题》中的“时”等等,体势笔法均无二致。第二,用笔灵活多姿。同样的一个点画,米芾很善于依体势的需要而随时改变其形态,比如同是“三点水”,在“源”、 “温”、“清”、“法”等字中,写法都各不相同,同是长撇,在“广”、“廉”中也各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