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子午流注理论探知中风病之病机 中医中药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11-16
       子午流注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按时施治思想为时间治疗学奠定了基础,虽然年代久远.但对现代医疗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统计资料显示.中风病的发病时间存在显著的昼夜周期变化规律,以凌晨3~5点为高峰时段。笔者以此中风病的高发时段为切入点,以子午流注理论为主导,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为佐证,探讨中风病之主要病机。 1中风病高发时段:肺经当令
    子午流注理论源于《内经》,始成《甲乙经》,盛于金元,统于明代,它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午代表干支阴阳.表明时间推移,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流注比喻人体气血运行.有如流水灌注之意。理论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规律地走行于十二经脉,期间盛衰有时.如潮涨潮落。气血在十二经的流注次序与时间变化有着如下规律:子时(23:00-01:00)流注胆经;丑时(01:00~03:00时)流注肝经;寅时(03:00-05:00)流注肺经:卯时(05:00-07:00时)流注大肠经;辰时(07:00~09:00)流注胃经;巳时(09:00~11:00)流经脾经;午时(11:00-13:00)流注心经;未时(下13:00-15:00)流注小肠经:申时(15:00~17:00)流注膀胱经;酉时(17:00-19:00)流注肾经;戌时(19:00-21:00)流注心包络经:亥时(21:00~23:00)流注三焦经。中风病的发病高峰时段03:00~05:00正处寅时,而此时气血流注于肺经.肺经当令,故笔者认为中风病之病机必与肺脏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2从肺的生理病理探讨中风病之病机
2.1助心行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傅者,辅也,辅助、辅佐之意。此句语列“心者,君主之官”之后,可见肺之“相”是相对于心之“君”而言,肺所辅佐的是心脏的功能。《素问.痿论》日“心主身之血脉”,故肺的功能是助心行血。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篇日“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李中梓《内经知要》释为“注于经脉,必流于经,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主于肺,而为五脏之华盖.故为百脉之朝会”。一方面肺受百脉朝会,另一方面肺又使血液流向百脉,即血液有赖于肺气的布散和调节而循环于全身。可见“肺朝百脉”的意义亦在于助心行血。肺为生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论》日“肺者,气之本”。《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所谓“气为血之帅”,即肺主气的生理功能是其主治节、朝百脉的基础。
    总结上述肺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肺气以其推动和调节作用,协助心主血脉的重要机能,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肺气虚弱,无力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阻。中风病在肺经当令的寅时处于发病高峰,主责在肺主治节、朝3丹参饮之应用
    丹参饮源于《时方歌括》卷下,全方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被誉为胸痹心痛第一方法。于教授认为此方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血瘀气滞之心胃诸痛而设.且兼顾心与胃.故临床常用此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甚佳。方中重用丹参为君药,丹参味苦而性微寒,入心、肝经,功能养血活血祛瘀。《本草纲目》云“丹参能活血,通心包络”;《本草正义》言“丹参,专人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取其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之功。檀香味辛,性温,归脾、胃、心、肺经,功能行气温中,开胃止痛。《本草备要》云“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本草汇言》云“砂仁,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于教授指出檀香、砂仁用量宜轻,量大时,易耗散正气。丹参饮全方药,性味平和,气血双调,重在化瘀,心胃兼顾,使气行血畅,阳气宣通,瘀去痛止。实验研究证实,丹参饮可使冠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对周围血管也有扩张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当心功能不强时,本方可改善心肌收缩力,促进侧支循环及体内血流的再分配,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浆黏度,增加红细胞电泳率,进而改善微循环。对冠心病患者血液“黏、聚、滞”的倾向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说明了此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
    于教授指出,古方丹参饮虽是化瘀行气止痛的良方,但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变化复杂,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见,故而应用时,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加减,疗效更佳。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痰盛者,可加瓜蒌、薤白、半夏以清热燥湿,通阳化痰;气短者,可酌加黄芪、党参、西洋参以补气温阳;胸憋而痛剧者,可酌加川芎、郁金、甘松、延胡索调整气机,以达宣痹止痛之效.但量不宜大:胸憋而心悸者,酌加桂枝、远志、生龙牡、炙甘草等。      
4验案举隅
    患者,女性,59岁,职员,既往阵发性胸闷痛2年,加重1周。于2012年11月10日来本院门诊就诊。患者2年前出现阵发性胸闷痛,活动及情绪变化加重,自服扩血管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2012年6月份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左肩臂沉重感,查心电图有ST-T改变.心肌缺血。诊为“冠心病”。曾住院给予扩血管药物对症治疗.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1周前患者因情绪变化上述症状加重,发作性胸闷痛,向左肩臂放散,心慌,胃脘部胀满不适,呃逆,遇寒加重,四肢不温。查: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涩。西医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属气滞血瘀。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拟用丹参饮加味。药用:丹参30 g,檀香7 g,砂仁10 g,川芎15 g,延胡索15 g,枳壳15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明显减轻,胃脘部胀满不适。呃逆好转。继续服药10 d,胸闷、胸痛症状未再发作,心电图各导联心肌缺血有明显改善。原方加减,继服15 d,诸症消失。
5结  语
    丹参饮为血瘀气滞之心胃诸痛而设。为心胃同治之方。方中丹参活血祛瘀,檀香调气,砂仁温胃畅中。全方妙在心胃同治,气血兼顾,阴阳并举,以调气化瘀,宣通胸中阳气.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于作盈教授以丹参饮为基础方,辨证加入补气、化痰等其他方药加减,灵活变化,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师于古而不泥古,师法而不拘方。笔者希望通过对于作盈教授经验的总结,使临床工作者们重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便更好地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