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江南雨先生讲课录音整理从诗到词:第二讲(接第一讲) 我强调一点,不论是诗还是词,在一句话里只能说一件事情。两件三件事情能不能融在一起呢?可以。你要用合理的语法结构把他融合成一句话,让大家明白。如果不能把它融合成一句话,那你的语言就出问题了。 第三步,即句子怎么才能组成诗中的一联或者词中的复句,或者叫组成一拍。比如说写七绝时、写五绝时,第一句往往是一个单独的句子,它可以独立地表达一件事。第二句也是完整的一个句子,独立表达一件事。但是三、四两句,就是两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单拿出第三句往往不完整,单拿出第四句也往往不完整。也就是说,三四句组成一联,它不是孤立的两句,也就是两句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两句之间一定不能前言不塔后语,在语法上、在内容上,一定要联系紧密。 举个例子,杜牧的《赤壁》第一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这是完整的一句,我们不看后边的三句,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说“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们不看前边也不看后边,只这七个字,也是完整的一句。虽然有些东西好象没完全交代清楚,但它在语法结构上是完整的,你也大概明白了,所说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虽然有关联,那是句子之外的关联,是另一层的关联。它不是在一件事情之内的关联,是两件事情关联在一起了。但到了三四句就不一样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前句是假设,后句是由假设推出来的判断。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说假设老天爷要是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就是大小乔被蓸操锁在铜雀台了。这就是一因一果,因果之间存在一个有机的联系,单独一句意思完整吗?不完整。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把有机的两句组成一联(在诗中是组成一联,在词中就是组成完整的一拍),这一拍是说一个节段、一个层次、一个范围内完整的一件事。 我们随便拿出一句古人的句子来解释一下。苏轼《永遇乐》中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前两句是一个简单的对子。点了两个自然景观。后一句“清景无限”,把前两句话表达的东西总结一下。这就是语法结构,前两句并列,后一句总结,然后这一拍结束。再说秦少游《满庭芳》中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山抹微云”,是一句,“天连衰草”,又一句,“画角声断谯门”是第三句。前两句是并列结构。第三句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之上往后延续一下。从内容上来讲“山抹微云”,是看的见的,“天连衰草”,是似乎看得见,但好象又看不清楚,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基本上可以归为看到的。第三句“画角声断谯门”,就变成听觉了,从视觉转向听觉,内容有点区别,象这样的句子都是前两句联系紧密,第三句作为另外一种内容。但它们之间也是有法的。这种法,就是一个规律,就是要在一拍里讲相关的一件事,尽量将这一件事讲完整。这就是联法,或者叫拍法。 第四步,成联了,成拍了,才能顺理成章地组成一篇,这叫章法。那么绝句:第二句紧跟第一句,第三句开始往别的地方转,但它只是半句,第四句拉回来,一合成篇。律诗呢:第二句跟着第一句,两个句子组成一联,这一联作为起,然后三四句一对,五六句又一对,一承一转,到七八句,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把要讲的问题交代清楚,也就是“合”。那么词呢,最短的小令也要分三拍。比如《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第一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第二拍;“能不忆江南”,这是第三拍。更短的像十六字令,基本上也应该按三拍来算。我们拿《忆江南》来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那地方好啊,那风景我过去非常熟悉。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具体怎么好,下边有一个对子告诉我们“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把“风景旧曾谙”和“江南好”这句话承接下来了,最后用五个字总结一下,“能不忆江南。”这么好的地方我怎能够忘记呢?我们从这里可以很清晰地分清三个层次,三个韵脚,正好组成三拍。 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拍(联),从拍(联)到篇,经历了什么过程呢?先是词法,由每个单独的汉字组成一个词,然后再由若干个词组成一句,再由一个到两三个句子组成一拍,最后由若干个拍节组成一篇。在这个过程中处处关系到语言的艺术,这是需要最基本的文字功夫的锻炼。这是把普通的语言文字变成诗词语言的过程。并且,语言有音节的需要,有格律的需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因为符合格律才这样好听。如果不符合格律呢,那你听起来就乱了,它首先不押韵,然后音节也不好听,那就需要学习格律,学习如何让声音好听,把你的语言组织起来之后,还要去找语言的味道和感觉。在学诗的过程中,一般都从绝句作起 或者从律诗作起,无论你从什么作起,都要学格律,写出的句子都要是律句,这是基本的要求。什么叫律句?律句:就是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如果你能写出标准的律句了,那么你的基本功有了,如果你写出的句子不是标准律句,你的基本功就没有。律句在学诗的初始阶段就应掌握了,五言的、七言的。这样的句子,到了词里尤其小令里,就要用到。比如“鹧鸪天”,除了中间两个三字句之外,剩下的全是七言律句。再如“蝶恋花”除了七言律句就是五言律句。只有一处是四言。如果一句写不好,写的前言不搭后语,你的绝句就写不好。如果你的四句全磕磕绊绊,不是出律了就是韵不对了,或者是字拗了等等,那你能去填词吗?你绝句写得都不像话,到词里一样不像话。那怎么办?就要从头学起。即使你句子都很好,但不懂章法结构,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绝句里你讲述的不清晰,到了词里同样是写不好的。 绝句、律诗,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我在《江南讲记》里反复强调,它就是起承转合。但到了词里就不同了。词的每一个词牌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换句话说,绝句,只有起承转合一种结构。即使有变化,也是相对简单的结构方式。律诗又是一种结构,比绝句复杂多了。而词,不同的调子结构各不同,有的表面上看很相似,但其实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词本来就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你连诗的四句八句都搞不明白,你怎么能搞更复杂的东西呢?所以说学词之前一定要先学诗,就是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