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词,一开头便惊艳了世人,美得让人心醉

 昵称413468 2018-11-16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有着“词中之龙”的美誉。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在词史上的贡献,除了内容上的爱国思想,主要还有内容题材上的拓宽。辛弃疾现存的六百余首词作中,便有描写政治、友情、爱情,以及田园风光、日常生活等等。总的来说,其他文学样式中有的,辛弃疾的词中都有,单看范围,辛弃疾的词比苏轼的词还要广泛得多。

综观古代诗词,那些优秀的经典之作,无一不是惊艳了世人,在历史,乃至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经典词作。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词一开头,辛弃疾就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夏日夜景。六个名词词组,风、月、蝉、鹊四种极其平常的景物,却在词人的笔下散发出了惊人的魔力。因为月光的明亮,惊醒了鹊儿;而鹊儿惊飞不定,自然便会引起“别枝”的摇曳。因为清凉的晚风,知了的鸣叫显得愈加清幽。这两句动中寓静,对景物的描绘,美得让人心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接下来的两句,辛弃疾把关注点从空中转向了地面上的田野里,迎面扑来的是漫村遍野的稻花香,更有一片蛙声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可见辛弃疾更为关心的还是农家来年的丰收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下阕一开始,辛弃疾笔下的景色便没有了上阕中的清幽、恬静,浓厚的乡土气息,反而显得开始波澜变幻了起来。这就如同夏日的天气一样,本就变幻莫测,因此这里寥落的星星,轻微的阵雨,既是对其经历的描写,也是为了与上阕相对应。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从这首词最后两句来看,可见辛弃疾当时沉醉在了黄沙道上的夜景,以及倾诉丰年的一片蛙声中了。辛弃疾对这里的环境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可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词人对于忽然出现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而感到的惊喜。实则是表达了词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状态。

综观辛弃疾的这首词,语言朴素自然,没有任何雕饰,没有一个典故,所描写的景物也是极为平常的乡村景物,但在这平平淡淡的词句中,我们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淳厚的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