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医学心悟》的心得体会
2018-11-16 | 阅:  转:  |  分享 
  
读《医学心悟》的心得体会中医要发展创新,提高临床疗效是必由之路。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就是继承前人宝贵的诊疗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古今大凡著
名医家,无不是在熟读古籍,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宗师的。厚积薄发,由博返约,是读书成才的必然过程。步入21世纪,中医的发展
与创新仍然是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一步必须是熟读中医古籍,奠定基础。这好比万丈高楼,筑基必坚,参天大树,扎根必深。为了在新世纪进一
步发展中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水平,针对目前中医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该计划首批精选培养名老中医
200名左右,期望在新世纪再培养一大批中医临床大家,为继承前人宝贵的诊疗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非常荣幸地成为这次全国基层名老中医
药继承人之一(跟随广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徐国良传承工作室人员之一)。同时也非常感谢徐国良老师对我的教导和经验的传承。中医药学是具有中
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
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
,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疾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另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中医
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
会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开展。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
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定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
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为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辨的能力
,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
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
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下苦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
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
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
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
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是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
精华。笔者以弘扬中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已任而决不敢言自已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
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
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法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
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温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火SAR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
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得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
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
”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指出的是,培养临床中坚骨干人才,造就学科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在需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同
时,以唯物主义史观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与文、史、哲,逻辑学交叉渗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面对新世纪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
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聃是中国宇宙论的开拓者,惠施则注
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他解释宇宙为总包一切之“大一”与极微无内之“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
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日有
学者撰论文讨论自我感受的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
有医生运用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方药能同时改善胃肠症状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还有医生使用中成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非线性
方法,优化观察指标,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径作为惟一的”金“指标,用综合量表评价疗效而获得认许,这就是中医的思维,要坚定的地走中国人自
已的路。总之: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
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已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重要。让我们互相勉励,为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实施取得实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献花(0)
+1
(本文系更合中医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