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汪曾祺、傅聪、吕思清的成功之路:遇到名师,才是命运之神的眷顾

 深晨S 2018-11-16

本       文       约     4733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1939年夏天,和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一样,19岁的汪曾祺从故乡千里迢迢来到昆明,考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大中文系。


汪曾祺的写作课老师是沈从文。沈从文做人和做文章都很朴实。有一次,汪曾祺写了篇小说,想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沈从文却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经常说的:“要贴到人物来写”。这种浸透了淳朴现实主义精神的理念,日后也浸透于汪曾祺的文章,成为被很多人所喜的朴实清雅、中正平和的文风。


几年后,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肄业后,只身来到上海闯天下,不料却处处碰壁。绝望之中,汪曾祺收到了沈从文的信。信中沈从文谈到了自己20岁时初来北京时的遭遇,当时他举目无亲,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却坚持努力,梦想用一支笔闯天下。


读着沈从文的信,汪曾祺如醍醐灌顶,开始更加努力地写作,后来和老师一起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相映生辉的两颗星。


汪曾祺后来回忆说:“我到昆明考大学,报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就是因为这个大学的中文系有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还有沈从文先生。”对于青年学子们来说,大师的意义不仅在于学识引导,其卓绝不凡的人格、精神更是人生道路的明灯。


汪曾祺(左)和沈从文

 

从民国走来的素质教育


1955年1月26日,不惑之年的傅雷在给大儿子傅聪的信中写道:“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作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的身份有很多,而对傅聪而言,在他成长为一位国际著名钢琴家的路上,傅雷更像是一位指引方向的大师。


1954年1月18、19日,傅雷给傅聪第一封家信墨迹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坚持“先做人”的底色。在艺术和创造力上,也从不束缚孩子。


傅聪的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傅雷在法国专攻美术,而傅聪小时候对美术兴趣不大,“胡画”一通罢了。傅雷注意到傅聪喜欢音乐。收音机里一传出乐曲的声音,好动的傅聪便会安静下来,侧耳细听。傅聪回忆道,有一天,他正在跟别的孩子玩,忽然有人传令“叫侬去,叫侬回去来”。他不知“啥事体”。回到家里才明白,父亲在跟几位音乐界的朋友商量,让他学钢琴。就这样,傅聪开始到雷桓伯伯家学钢琴。最初,只是让他去学而已。不久,听雷伯伯说,傅聪学钢琴学得快,钻进去了。傅雷于是决定置一架钢琴。从此傅聪与钢琴结下毕生之缘。


有一回,傅聪练习钢琴,弹得累了,离开琴谱奏自己编的调子来。傅雷听见了走过来,傅聪赶紧又去按琴谱弹。但傅雷却鼓励他再弹一遍自创的曲子,并用五线谱将这个曲子记录了下来,说这是极好的创作。


在另一封信中,傅雷强调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弘扬。他认为:“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彻底消化的人,文化遗产决不会变成包袱,反而养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胸襟”。傅雷曾将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邮寄给傅聪,还经常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精辟分析。


傅聪也因此具备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对音乐能从整个艺术的意境,而不限于音乐的意境去体会。如同他自己所说:“最显著的是加强我的感受力,扩大我感受的范围。”


1956年9月,傅雷与傅聪在研究诗词


第一次接触到肖邦的《E大调夜曲》(作品六十二号)时,傅聪就觉得最后一段是“泪眼望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处”!在演奏到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5号)第二乐章马祖卡accelerando[渐快]的时候,傅聪的解读是,不要一看见“渐快”就快起来,都给点时间,然后再渐快,“这跟黄宾虹《画论》里讲的道理一样:中国人写字,往右写时,要先往左一点,再往右写去。音乐也是这样。要慢慢快起来,就得先往后一点,再往前渐渐快起来。””


用中国的书法书写笔法来联系钢琴的演奏,多么的有想象力和艺术性。


受这样一位大师父亲的指引,傅聪不仅成为一个正直的青年,并且在钢琴领域表现出了突出的才能,《时代周刊》曾誉傅聪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他还被誉为“钢琴诗人”。而傅雷与傅聪的书信往来,后来被编进《傅雷家书》。在家书中,傅雷传达了他的人生智慧、生活经验、艺术体会、文化感悟,其中蕴涵的不仅是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更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2008年5月傅聪广州钢琴独奏向傅雷致敬


名师与命运之神的眷顾


多年后,《傅雷家书》成为另一位父亲馈赠给儿子的礼物。


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回忆,很小的时候起,父亲就让他读《傅雷家书》。这本书一度成为他的枕边书。


在吕思清看来,傅雷大师关于美学、文学、音乐上的谆谆教导,对于傅聪的成长以及在艺术上的成就起到很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傅雷大师所教导的“第一要做人,其次才是做艺术家”,正与自己父亲的告诫“成绩只是一时的,成就才是终生的”不谋而合。



只学过数月小提琴的父亲是吕思清学琴之路的启蒙老师。父亲年轻时在教会唱诗班接触到音乐后,就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吕思清曾谈及父亲获求乐谱的过程,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寻找琴谱可不是容易的事。“父亲借了乐谱,亲自刻钢板、晒图,再油印出来分享给朋友们。”“每次抄好谱子准备油印的时候,全家老少齐上阵,分纸、刷刷子、装订。”


孩子们看到父亲每天做与音乐有关的事,自然受到很大影响。吕思清很感谢父亲引领他进入音乐的世界,在他的记忆里,“从出生起,家里全是音乐的声音,很自然地想去学小提琴”。父亲收藏很多黑胶唱片,每当父亲去上班时,孩子们就很开心在家里听。


从父亲身上,吕思清感受到了对音乐的热爱:“听到唱片转动发出的滋滋声,思绪就像回到了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年代。”


关于学琴的过程,吕思清坦言,他一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执着,“大概三岁时,我就会拿起两根筷子当琴,嘴里哼唱着表演。所以,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家长的鼓励和引导也很关键,对待孩子学琴一定要有耐心,大人和小孩一样不要轻言放弃。”


兴趣和鼓励之下,吕思清开启了他在音乐上的“开挂”人生:


4岁时,吕思清开始学习小提琴;

8岁那年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学生;

11岁,被送往世界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创办的音乐学校学习;

17岁这一年,获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东方人。


在吕思清的过往岁月中,收获了无数的高光时刻。他自称一路顺畅是很幸运的,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发需要清醒”。


这种清醒也源于父亲的谆谆教导。


父亲跟他讲过很多中国的典故,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或者强调时刻保持谦卑谦虚品德。这些故事一直激励、警醒并塑造着他。


19岁时,吕思清赴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德罗希·迪蕾女士。


正是迪蕾女士,给了吕思清另一番重要的启迪,让他从一名优秀的演奏者跨越到演奏家的行列。


迪蕾(Dorothy DeLay,1917-2002)


迪蕾是一位很有大师风范的教授。她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拉一个曲子,她还给学生讲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可能跟演奏本身没什么关系,但是和将来的演奏事业有关系。


据吕思清回忆,迪蕾会教你一天生活应该怎么安排?听起来很简单,但仔细想想确实很好。迪蕾经常说,你应该每天起床吃完饭后练三四个小时琴,把一天的琴都练完,然后下午就去给经纪人、乐队打电话,跟他们建立关系。


第一次听到时,吕思清感觉不可思议:这么专业的老师还教这个?


之前吕思清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琴拉好就行了,就有事业了。殊不知国外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迪蕾就毫不避讳地跟他讲商业的运作,要结识经纪人、要签唱片合约、要去了解音乐市场怎样运作。


迪蕾的教导让吕思清明白,音乐艺术的表现其实是在心里。“最重要的是对待你做的事情一定要非常有诚意和虔诚。只有这样怀抱纯粹的心去做事,才能留下好的作品。”


一如父亲在手抄版《梁祝》扉页上所叮咛的——“望你将它演奏出神话般的传奇”,从音乐学院毕业到成为一名世界级演奏家,吕思清演奏的《思乡曲》每每让无数观众“飙泪”,他也成为将《梁祝》带出国门的“第一人”,凭借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充沛的乐曲情感表达,俘获了无数海内外音乐迷的心。


与大师同行,与智慧同辉


吕思清认为,一生中遇到那些名师,才是命运之神对他的眷顾。


带着这样的感悟,他来到广东卫视青少年教育成长类节目《学而思大师课》,以《音乐会说话》为主题,在现场亲自授课,分享人生智慧。


在吕思清之前来到这个节目的是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节目里她讲述了自己与短道速滑结缘的故事,以及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点点滴滴:他们如何通过刻苦练习精进自己的技能,如何战胜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有着“冰上铁娘子”的教练,曾经因为腿部受伤而差点终止了自己的运动生涯。


当年,李琰在比赛时不慎滑出赛道,撞到了赛场挡板。这一撞,几乎让李琰左腿的膝关节肌肉全部断裂。医生说,她这辈子可能没办法再进行这样的运动。但是出于对运动的热爱,李琰在伤口还没愈合的时候就开始康复训练。两条腿走不了,就单腿跳,直到在一年后成功入选国家队,并进入奥运赛场争金夺银。


李琰告诉现场的家长和孩子们,运动让人有目标感,教会人奋斗。“体育不仅仅是对身体进行塑造,更是对精神进行塑造,使你终身受益。”


相较于《傅雷家书》对吕思清的影响,李琰也有自己的精神导师——“现代篮球之父”伍登教练,李琰最喜欢的书便是《伍登教练成功金字塔》。在这本书里,处处都透露着伍登教练独特的成功方法。尽管一个是篮球,一个是短道速滑,但她认为:这本书里的每一页几乎都对自己的执教生涯有所启迪,充满了智慧和实用道理。


吕思清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很多科学家,本身也是音乐人。爱因斯坦就是小提琴演奏家。”


事实上,不论是音乐、运动,还是语言、自然,每个领域的大师都自带光芒,这种光芒不仅在于专业领域内,更多时候,是一种人生领悟的滋养,于无声处的智慧启迪。


这或许也是大师及其精神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吧。


尤其近年来,时代的变迁不断赋予教育更高期待,“提分”早已远远不是孩子们的唯一需求,综合素养的权重越来越大。而后者更是需要回归教育本质的滋养和启迪。


为了搭建大师和孩子零距离沟通的平台,给孩子带来榜样的力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好未来公益基金会等倡议发起,好未来旗下学而思、广东卫视联合打造了教育成长类公益节目《学而思大师课》。


 

《学而思大师课》围绕“多元发展,科学成长”的理念,授课大师来自逻辑、空间、语言、音乐、人际、内省、自然等八大领域,比如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等,通过各行各业的大师为年轻一代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助力未来人才的多元发展,回归教育本质。通过大师书房、大师课堂、大师赠言等环节,向孩子和家长科普专业知识,分享人生经验,同时答疑解惑。


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左一)在活动发布会上


牛津英语辞典里将“教育”一词定义为“滋养与养育的过程”。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也表示“教育应当能帮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己。尊重每一个孩子,才能让他们实现‘多元发展、科学成长’,终身都拥有幸福的能力。”。


自9月8日起,《学而思大师课》于广东卫视每周六晚21:10播出,每周日19:00在学而思官网更新。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尤其赢得了不少家长和孩子的点赞。11月10日本周六晚),《学而思大师课》将迎来精彩收官。《学而思大师课》还与喜马拉雅合作,同时在广东卫视、爱奇艺、优酷等多个平台上线,将课程资源输送给更多受众。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与大师同行,与智慧同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