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雙桂軒」吾廬雅集——再現錢塘大觀

 张怀江资料库 2018-11-16



吾廬大觀廳


錢塘大觀圖




       杜如松笛樂家豁達有英氣,笛藝當今獨絕。一日來訪云:幽居錢塘愜野情,觀山聽泉海潮音;終日無事弄一管,月下披雲笑一聲。觀想句中有方外高逸之氣, 且極具畫意。因對曰:欲作錢塘幽居圖為笛樂助興。 一月後友善醇兄訪余欲邀筆墨傳承之展事遂成巨幅之約。高近丈許,闊四丈有餘,乃十屏巨製。丁亥秋畫成。張壁觀之,有浩渺闊遠雄渾飛動之勢。友一民兄嘆為大觀,遂名圖曰:錢塘大觀也。圖成雅會於深圳,如松兄如約於圖前奏鷓鴣飛一曲,音畫相合,眾人為止所嘆。一月後,韓國國樂大家李炯桓一行來華訪 圖,邀於觀禮樂盛事於圖前奏玄琴雅樂。其後每張壁大觀圖皆有絲竹相伴。可謂一奇也。 至甲午冬月,斯圖為吾鄉庭傑兄收藏。戊戌夏余攜母受邀客於集美吾廬因獲重觀。 喜嘆之余,縱觀全圖未見題記,因識數語於其上。                             

臥霞居海鐘 

                                                                                                       


《錢塘大觀圖》 250cm×115cm 十連屏 紙本水墨 2006年



參展與雅集

二〇〇六年 參加深圳第五屆國際水墨雙年展 

二〇〇九年 展出於杭州良渚文化村良渚雅韵雅集 

二〇一一年 展出於臺北國家音樂廳『臺北市傳統藝術季— 音畫大千』音樂會 

二〇一一年 展出於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 

二〇一二年 展出於意大利羅馬美術學院 

二〇一二年 展出於美國紐約大學波茨坦分院藝術博 物館;『文人雅集與江南文人藝術空 間』林海鐘個展 

二〇一三年 展出於香港城市大學濤聲藝廊『湖中天 地』林海鐘作品展 





創作舊影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三日「再現錢塘大觀圗——戊戌金秋吾廬雅集」於廈門吾廬成功舉辦。此次雅集由吾廬主人張庭傑、笛樂家杜如松和畫家林海鐘發起,雅集邀請到文化學者、香港非遺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建築家、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中國當代藝術重要推手、策展人張頌仁,版畫家、水彩畫家王維新,水彩畫家鄭起妙,美國加州大學藝術史系教授李慧漱,書法家劉彥湖等十多位國內外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親朋好友相聚吾廬,共賞《錢塘大觀圖》,近距離感受詩書畫樂的碰撞,國畫家林海鐘現場揮毫,伴隨著笛家杜如松的悠揚笛聲,頃刻之間一幅《觀潮圖》便呈現在雅集現場,鄭培凱先生即興題詩:「蘭亭集序開先端,西園雅集續其意,玉山高會唱入雲,集水庭中傑俊氣,碧海青天日日新,高山流水年年聚,聊寄吾生於盛世,不求聞達耽詩筆。」將雅集氛圍推向高潮。









雅集現場



琵琶演奏家李彤女士以一曲《漢宮秋月》拉開了雅集的序幕



本次雅集由范一民先生主持








吾廬主人張庭傑先生



鄭培凱先生發言



鄭培凱:

       庭傑兄不經意間用「吾廬」,但其實陶淵明詩中說到「吾亦愛吾廬」,他就是喜歡自己的廬。這些人在中國歷史上,不是在政治上很有地位,不是叱咤風雲的人,可是在中華文化傳承上面來講,許多文人雅士,給我們的文化奠定了基礎,讓我們今天還可以繼承這種雅興,這是文化里面很重要的事情。

      從歷史上來看,對於個人興趣的培養和提倡,這是比較晚的時候出現的,要到東漢以後。到了魏晉時代,這是一個比較亂的時代,但同時是個開放的時代,這個時代許多人開始對個人興趣的發展有所特殊地注意,我們聽說過像石崇的金谷園什麼的聚會等等,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晉之後,政治與文化南遷造成的。歷史上我們最重要的在雅集文化傳承上,王羲之《蘭亭集序》里面寫的「蘭亭雅集」是一個很典型的雅集。暮春時節,他召集了他的好朋友,在農歷的三月初三到水邊,做一個特殊的修禊儀式,因為當時換了一個新的年頭、新的時令,大家聚一聚,所以就有了王羲之乘興寫了《蘭亭集序》成為書法史上經典中的經典,我們學的教科書上的歷史往往不把這樣的事情當成一個同等的大事來講,但是我們真的講起中華文化的底蘊時候,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王羲之《蘭亭集序》不僅在書法上、在文學上、在整個中國文化意識上為我們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我們現在常常講雅集、也辦雅集,但歷代有幾個重大的雅集在文化歷史的發展上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意思的是《蘭亭集序》用書法這一個脈絡撐起來整個中國文化。

       到了北宋的時候有《西園雅集》,李公麟畫了這次雅集的畫,這一事過去往往都是繪畫史上在討論的,覺得這是屬於藝術領域的,其實不是這麼簡單。我們看看《西園雅集》畫裡面主要參加的有十六人,當時王詵是駙馬,仁宗皇帝妹夫,他的品味很高,畫的畫好得不得了,他召集了什麼朋友呢?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襄、李之儀、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劉涇、陳景元、王欽臣、鄭嘉會、圓通大師十六人遊園,這些人都是當時一群不得了的人,主要是在文化、藝術還有整個審美品位上不得了的人,這個好像過去是通過畫史才覺得的重要性,我不這麼看,它在文化上也是極重要的,對中國歷史我們現在的認識跟以前不一樣了,我們認為不是政治地位最高的人去開創了一個歷史,歷史是整體人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北宋的「西園雅集」是很重要的。

       還有一個是元末雅集非常了不起,那時候是一個非常亂的時期,但是許多有文化底蘊的人還是會聚在一起。這就是中華歷史中三大雅集中的最後一個「玉山雅集」,「玉山雅集」是在蘇州邊上的崑山,這個雅集負責的人是顧瑛,他家里非常有錢,他就回到崑山蓋了一個「玉山草堂」,在這里他召集了一群他認為在文化、藝術界重要的人。去過玉山草堂的畫家有柯九思、黃公望、倪瓚、王蒙,還有很多文人比如楊維楨等等都是當時在文化品位上特別高的人。里面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當時這些人喜歡唱曲,就把當地的唱腔結合了南戲,開始發展崑山腔,現在我們講的崑曲是後來發展起來的,跟早期的在地方發展的這一步大有關聯。這是在唱曲、戲曲、音樂的角度上和這個意義上,我們發現這個雅集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特殊的地位。我們今天雅集的傳統在不同地方一直有不斷的學習、模仿和弘揚,我們到二十一世紀了,庭傑兄又在廈門這個地方提倡雅集,這是非常好的事,我們應該感謝他。



林海鐘先生回憶《錢塘大觀圖》的創作過程



林海鐘:

     《錢塘大觀圖》這樣一個緣起,關聯了很多美好的東西,可剛才老範講得太好了,讓人有文學創造的感覺,他口才很好,他是中文系畢業的,我在下面聽得很惶恐。

      這件作品最早的起因是我的好友杜如松,他是一個笛樂家,給我的感覺是高士,拿一把笛子進入到山林里面,杭州有很多山林,我們也經常到里面去玩,我對笛子的感覺,一直把它看得很高的,比我們書畫要高,我覺得書畫還是太有形了,而他這個笛樂是無形的,我聽他的笛子里面的東西和我書畫里面所追求的是蠻切合的,所以我們一見如故成為了好朋友。這件作品是因為他的因緣,我當時說以後可以給他畫一張畫做笛樂的背景。後來一直拖著沒有動筆,因為深圳畫院副院長嚴善錞先生組織深圳的水墨雙年展,約我畫一件大作品,我想剛好趁著這個機會把這個想法給圓了,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醖釀,動筆畫的時候很快,差不多十天就畫完了,我自己也很吃驚。

       開始畫的那個時候身體有點受了風寒,又要在所定的時間里趕出來,就要想選一個一天里好的時間開筆,我參照古書上說的,在早上九點鐘左右開始研墨,當太陽曬到畫桌的時候開始畫,我突然感覺周圍的環境與我相和了,畫得非常順暢,身體有一種暖洋洋的感覺,那個時候就感覺古書上說的都是很有道理的,就應當那個時間點開始起第一筆。整個過程也是有趣的,在這十天里面有不同的朋友來看,好朋友王澍、杜如松就經常過來,有時帶些朋友來看,他們都在看到底進展怎麼樣了,到什麼程度了,好像每天都在聚會一樣,在玩的過程完成了這麼大的一件作品。開始這件作品叫《錢塘幽居圖》,後來老範說這麼大的作品應該是大觀啊!就這樣這件作品改成現在的名字,這件作品因緣很特別,一直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每次都是杜如松在前面吹笛,在深圳展的時候也是,那次雅集是林谷芳老師主持的,本來這次他要來的,可惜他今天因事沒有來,他們都是這張畫的見證人。

       剛才說雅集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張畫從一開始就是雅集的一個產物,畫的那時候每天都在雅集,每天都開心地像過節一樣一直到完成,每次這樣打開畫,都是很多的朋友在一起,真的是雅集的緣分,《錢塘大觀圖》就是為雅集而生。這件作品最後被張先生請到這邊,這是他第一次把它展出來是雅集的形式,又有笛樂,很有意思。我想跟大家分享這幅畫的緣起與過程,大概就是這樣吧。



笛家杜如松先生演奏《鷓鴣飛》



李慧漱女士發言



李慧漱:

       我今天早上趕著去了開元寺,也是因緣聚合趕上了一月一次二十六號的廟會,我特別興奮,我想講兩件事情:一個是人生的緣分,還有一個是文化藝術的底蘊。除了有這個機會回老家,這也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完完整整、舒舒坦坦地觀賞海鐘兄弟的《錢塘大觀圖》,以前看到過很多次都是不完整的片段的。那次杜老師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舞台上的背景是複製品,但這一次是完完整整地看到真跡,這幅畫真的不簡單,我是一個藝術史工作者,四十年都在學中國書畫,允許我補充一點我對這幅畫的瞭解,我結識海鐘兄弟將近三十年,我發現從杭州一直到福建有很多因緣。

        這件作品在我們研究書畫的人來看,「大觀」是當之無愧的,我在台北故宮長大,台北故宮做了一個北宋的大展叫做「大觀」,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文化藝術、視覺藝術,歷代被評為最高的晉唐法書、宋元名畫,當然宋畫最近幾年在國內大家漸漸有所瞭解,好像把它貢奉得很高,雖然不見得完全的瞭解,但大家可以體會到,宋畫尤其是北宋畫,這種主峰堂堂的鉅制式山水,北宋大觀之後我們做的是南宋「文藝紹興」,南宋首都在杭州,所以我覺得海鐘的這件作品非常的難得,畫的就是杭州,我認識他這麼多年,這畫是十二年前做的,畫這麼大的畫,他第一次有這麼大的突破,畫中國畫小幅的容易,畫大非常難。

       我們在國外講授中國藝術史,第一個就要跟學生說你必須完全改變你的態度,當你進一個畫廊展示的是中國書畫,因為他不像西方的油畫或是其他的作品馬上就有視覺震撼的感覺,中國書畫是給你很多留白,你要先把心裡打掃乾淨,留出空間進入那個畫裡頭慢慢和它對話,所以你會進入另外一個時空的世界。有一個同行,他在哈佛大學從小在英國長大,他每次去博物館都是免費的,他說同學們看這個看那個,他覺得很煩,他每次就不自覺的走到中國畫那頭去,他覺得中國畫給他很多空間,它可以反思。海鐘這件作品不但渾厚而且很空靈,北宋的渾厚加上南宋的空靈,是非常難得的,還有陰陽虛實的互換它是不斷在變動的,所以就像範老師提到的像音樂一樣穿透,其實這張畫就是它不斷地穿透。沒有文化底蘊,不會迸發出這麼精彩的作品。十天左右畫成。仔細看這作品構圖非常的複雜,你的視線在裡面穿梭,這個高塔沒有完全畫出來,給你很多想象的空間,感覺有很高的高度在上面,流水可以往這邊看也可以往那邊看,到了這裡就是近景,到了那裡就推的比較遠,所以這幅畫天地非常的大,而且在用墨用色各方面都很儒雅但同時也很瀟灑,完全放開來。這是我想跟你們分享的。

       另外我再說「緣分」,緣分這兩個字其實是我和我杭州的兄弟們學的,我比較相信人生是需要靠努力的。努力固然重要,因為有底蘊,慢慢積累。但很多事情你必須順天命,所以最近幾年我慢慢在體會,說起來非常巧,我們在來廈門之前,海鐘和我一起去四川,因為我在四川剛啓動一個項目,我六月份去了一趟,非常感動。我到川北,一路追尋著古蜀道,沿途看了很多石刻題記,讓我最感動的是「翠雲廊」,將近有一百里古道還殘留,它感動人的地方就是有參天古木夾道,中間鋪了些青石。海鐘和我說他去過,但記不太清楚了,他現在常常現實和夢境分不清楚,所以他當時畫大樹,就是剛剛去過四川的緣故。我們剛剛好上個星期又去了四川,今天有這個機會參加這幅畫的雅集,這冥冥之中有太多因緣。翠雲廊、黃柏古道給藝術家和我們這樣的藝術工作者很多的啓發,從杭州到福建,杭州有很多福建人,這大概是福建和杭州的因緣吧。



張頌仁先生發言



張頌仁:

       雅集首先是一個觀賞、玩賞的一個活動,從當代的立場上來看如何瞭解這個事情的文化意義,另外怎麼瞭解這個活動機制的重要性,我覺得今天是最能理解這個狀態的時刻。現在我們大家都認為看美術應該跑到美術館去,美術館已經佔領了所有大家對藝術的想象,把美術館定義為分享藝術的一個空間,中國歷來有非常完整的美術理論和作品傳承的歷史,但沒有展示。這個原因就是剛才鄭老師談到的關於雅集的歷史,所以我們今天來把參加這個雅集和我們去美術館的行為做一個比較,這個比較不是說從一個前現代的觀賞方式進入一個新的很現代的一個觀賞方式,而是這兩個方式根本上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有很多在今天有必要提出來的原因是:首先傳統書畫在美術館特別難以它的精神來呈現的,你看的手卷你看的冊頁那種感覺在美術館是不能呈現的,你不能碰更不能讓你翻來翻去的,因為美術館這套體系從西方傳過來的,它集合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淵源,其中有一個歷史淵源是跟西方的宗教有關的,所以里面的作品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變成神聖品,所以美術館一個很重要的力度就是任何東西放進去都變成了神聖品,可是神聖品是不能玩的,這個對藝術來說是有一個距離,因為我們現在看美術館陳列出來的東西我們可以說我們去觀展,我們可以去得到一個審美經驗。可是同時他也不能說這個形式,是沒問題的。高層的文化創意是美術館的選擇,他的一個論述,他整套東西是完整可以用的,所以他們定位在教育和傳播。可是在中國的玩賞體系中觀賞是比較平等的,今天在玩賞的場合我們大家都要表態,除了沉醉其中以外,也要把自己的感覺介入到這個時間這個空間裡面來,這個活動本身觀眾和作品距離比較近,所以恰恰雅集這個活動在西方的體系在今天的美術館體系中是缺的,它是沒有一個機制激發審美深層體驗的,所以雅集是補了這個很重要的一塊。從歷史來看,二十世紀初就不斷的在西方的前衛藝術中,有各種的互動藝術,裝置藝術。到二戰之後美國成為了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出現很多的所謂互動藝術、行為藝術,就是把時間把表演這一塊,把觀眾這一塊放在裡頭,可是在這種藝術陳述裡面真正觀眾的參與是非常少的,也是很難呈現雅集的這種比較對等的觀賞經驗,所以在今天來看其實在當代藝術越多趨向於與觀眾的審美的感受直接交流的時代,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需要有這種體驗,雅集恰恰是我們應該怎樣重新思考進入現代美術館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也可以說中國藝術史達到一個既平民又是高端的一個藝術匯合點,我們應該盡量把這個接入到我們的美術館。各位收藏家鑒賞家,大概我就講這些,恭喜張先生,成功地舉辦這次雅集。



詩書畫樂










劉彥湖先生題寫卷首





林海鐘先生現場繪製《觀潮圖》



鄭培凱先生題句



鄭起妙先生跋文









張頌仁先生題跋











觀賞吾廬藏珍之宋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