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雲泉 2018-11-16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蒲江县博物馆展陈的大梵寺佛头

(摄影:任俐)

大梵寺石刻,位于蒲江县寿安镇金家村。“大梵”一名源于印度,唐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一,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

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之主,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与其侍卫梵辅天、部属梵众天,合称色界初禅三天。大梵天认为自己是众生之父,万物始祖,统领大千世界。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第一个在佛陀面前显身的就是大梵天,献给佛陀一尊金轮,象征请求佛陀通过“转法论”传道,救度众生。据北齐那连提耶舍《大悲经》讲述,佛陀摧破大梵天的邪见,使其成为佛弟子,并将三千大千世界守护佛法的重任交给他。

佛教守护神大梵天的造型,常见为四面四臂,各面三目,右边二手臂各持莲花与数珠,左边二手臂则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字印。百姓,或称之为“四面佛”。梵天的座骑或孔雀或天鹅,象征扬善弃恶、辨别是非。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佛教守护神大梵天

据出土文物与该寺碑记,蒲江大梵寺始建于唐代,复修于宋代,历元、明、清。咸丰二年(1852)大梵寺碑记,云:“大梵寺为古招提,始创自有宋中叶。历元、明两代,欲考其人事之废兴,建修之年月,而碑残字蚀,不可得而识。”这是大梵寺兴建于宋代中期的最早文字记载,余则语焉不详。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大梵寺住持圆觉出现在蒲江河沙寺大雄宝殿落成的贺祝名单中,代表大梵寺参与协助该大殿的重修工程。永历三年(1649)二月安明和及妻蒋氏塑圣母娘娘一尊献大梵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该寺被蒲江县令正白旗人梁永祚“施恩济僧”,“给示赏印过硃”,获得官府批准。乾隆《蒲江县志·方外》记载:“大梵寺,县东二十六里。”乾隆四十八年(1783),大梵寺铸造大铁钟一口,安氏家族捐资培修圣像大梵寺。其时,大梵寺规模宏大,有庙产寺田六十余亩。该寺为两个四合院建筑,有戏台、山门、十王殿、城隍殿、观音殿、牛王殿、天王殿、大佛殿、罗汉堂、九龙宫次第分布,塑有佛陀、燃灯佛、四大天王、韦陀、八神童、东岳圣祖、圣母、灵祖、川皇、五显、文武夫子等造像。咸丰元年(1851),大梵寺耗巨资八百缗(一缗即一千文铜钱)为满堂神像妆彩,顿时全寺流光溢彩、焕然一新,成为一方宝刹。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清乾隆《蒲江县志》关于“大梵寺”的记载

民国时期,大梵寺尚有殿堂房屋32间,僧人4位,塑像数十尊,古佛像3尊,铁钟3口。该寺住持普德,被选为蒲江县佛教分会常务理事、常务监事。

1955年3月,经四川省文物调查组调查,大梵寺大殿建筑:“面阔三间,其当心间为5.5米,次间为3.3米”,“斗拱五铺作”,“补间铺作,当心间两朶,次间各一朶”,“第一跳成龙首状,上承华头子与爪子拱相交,再上出琴面昂”,“柱头铺作则仅见龙首状华拱”。该寺相继作村仓库与小学校。1963年,古建筑撤毁,部分石刻被埋入地下。

2006年4月,成都市文物考古所与蒲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大梵寺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于2007年6月公布《蒲江县大梵寺遗址发掘简报》(刘雨茂、龙腾,《成都文物》,2007年第2期)。此次考古,发掘该寺大雄宝殿东壁遗址长4.75米、南壁遗址1.5米,每个石板厚3.5厘米,排水沟长11米、宽22厘米、深12至20厘米。出土圆雕石刻佛像12件、佛座台10件、石香炉6件、经幢9件、石柱础45件、长踏石1件、神台1座、花卉石刻1件、小石狮1件、龙头1件。出土碑刻4通:乾隆四十八年(1783)安氏培修妆彩碑刻、乾隆五十二年(1787)捐资碑刻、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青云墓志、未见年款的捐资残碑。出土明代青花瓷器5件、清代陶香炉1件、玛瑙戒指1枚。另,该寺之咸丰二年(1852)“培修殿宇妆彩满堂神像并新塑碑”一直被当地民众保护存放。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佛头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石像(残)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石香炉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盘龙柱础


大梵寺所在的金家村,坐落在蒲江县城到中兴场常往寿安镇去新津、成都的古道上。或许,这就是这座千年古刹在唐宋明清历史上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

大梵寺雕像中,最精美者为那颗硕大的唐代大佛头,为目前成都市发现的最大的一尊佛头。该佛头,高0.8米、宽0.5米、厚0.55米,重250公斤。头上为细螺髻,额上有白毫相,眼神微垂而充满睿智,双耳长垂,大鼻圆梁,双唇宽厚,嘴角微扬,似在拈花而笑,圆润的双下巴尽显憨然富态。该佛头面貌丰满,神情祥和,完全融合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刘雨茂分析,该佛像仅存佛头,应该与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之唐武宗灭佛有关,佛像的身体或许被深埋异处。他估计,这尊大型唐代圆雕佛像的身高在4至5米,如果找到佛身,或可冲刺国宝级文物。现,该佛头被蒲江县博物馆展陈于“佛光道影”主题馆。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清光绪《蒲江县志》关于“安青云”的记载


大梵寺碑刻中,最有价值者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青云墓志。清光绪《蒲江县志》卷三“宦达”中的“杂职”记载:“安青云,由吏满考授巡检,任广东南海县经历司。”该寺出土的安青云墓志,该碑高1.67米、宽0.81米、厚0.07米,红砂石。碑正面刻:“皇清征仕郎显考安公讳青云老府君墓”,右刻:“岁进士愚堂叔廷柯敬题”,左刻:“道光戊申三月二十六日立”。据碑阴墓志,安青云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历奉广东南海县金利司、石城县凌禄司、□□□巡检、高要县典史事、东莞县中堂司巡检与县丞事、缺口镇司事、花县水西司巡检、鹤山县药迳司,享年六十六。安青云于广东诸县仕籍二十二年,“一行作吏,而两袖清风,晏如也”。

2007年,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大梵寺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揭开尘封的历史:大梵寺石刻


大梵寺石刻文物保护标志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