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上)

 汐钰文艺范 2018-11-16

本期推送的文章选自《文物春秋》2017年第4、5期


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上)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关键词】井陉窑;瓷窑址;调查;勘探

【摘    要】井陉窑是与定窑、邢窑齐名的河北三大白瓷窑址之一,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总分布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从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可知,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其中晚唐五代与金代是井陉窑烧瓷的两个巅峰。2016年4—6月,为给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考古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首次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基本搞清了各窑址的分布范围、烧瓷历史、产品特征等,为井陉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其中井陉县11处,井陉矿区1处,分布总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图一)。12处窑址集中分布于太行山东麓自北向南的陉里盆地、天护盆地、天长盆地及绵河、甘陶河、冶河及其支流上,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足的燃料柴与煤,加上便利的水路交通,孕育了精彩的河北第四大窑——井陉窑。叶麟趾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就指出,河北省井陉县南横口村有清代窑址,但胎釉粗劣,呈黄褐色、黑色或带灰色[1],后未有人再对该窑址做过考古工作。冯先铭先生在《记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2]中,将井陉窑列为中国61个待调查瓷窑址的首位。1989年10月,河北省文物复查队在井陉县的天长镇、河东坡、东窑岭发现了宋金瓷窑址,标志着井陉窑窑址的发现。到目前为止,已对井陉窑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勘探,并进行过8次考古发掘,分别是1993年的城关窑址发掘,1994年的城关窑址显圣寺发掘,1998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1999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00—2001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04—2005年的城关窑址发掘,2007—2008年的河东坡窑址发掘,2017年的北防口窑址发掘,发掘总面积1784平方米,但窑址资料因各种原因未公布。为进一步明确井陉窑各窑址的分布范围与时代,为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翔实依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6年4—6月,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现将各窑址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井陉窑窑址分布图

一、北陉窑址

  位于井陉县南陉乡北陉村,窑址范围为不规则形,总面积约12.39万平方米。窑址核心区位于北陉村村委会北约150米处,以民国时期刘知府宅院处地表遗物最丰富,可见大量漏斗形匣钵、垫饼、泥条及细白釉薄胎碗盘残片。通过钻探可知核心区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0.5~1米;第②层黄褐土,厚0.3~0.5米,土质较硬,含少量红烧土、白釉瓷片等;第③层灰褐土,厚0.8~1.5米,土质疏松,含大量红烧土、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白釉残片等,为文化层;第③层以下为红褐色生土。因窑址整体被民房叠压,采集遗物不多,种类有细白釉碗、盘、钵、罐,化妆白瓷碗,黑釉碗、罐,素烧执壶及部分窑具残片,其中细白釉器所占比例小,但白胎细腻坚致,釉色微泛青,光亮,体现出较高的制瓷水平。化妆白瓷与黑釉器数量较多,多为黄砂厚胎,器类有碗、盘、执壶等,比例较大。现择要简介如下。

  白釉碗    4件。16JBX∶19,尖唇,敞口,上腹斜直。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青光亮,内外施满釉。残长2厘米,宽3厘米(图二,1)。16JBX∶10,圆唇,敞口,花口微侈,斜腹。胎釉同上,残长1.4厘米,宽2.8厘米(图二,2)。16JBX∶11,圆唇,敞口,花口微敛,深腹斜曲。胎釉同上,内壁对应花口处有纵向凸线纹。残长2.6厘米,宽2.6厘米(图二,3)。16JBX∶15,唇口卷沿,敞口,上腹斜直微曲。胎釉同上,残长2.6厘米,宽3.8厘米(图二,4)。

  白釉碗底    1件。16JBX∶4,下腹斜曲,宽圈足,足端斜削。白胎,白釉发木光,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底径5厘米,残高1.8厘米(图二,5)。

白釉钵    2件。16JBX∶24,尖唇,敛口。白胎泛灰坚致,白釉泛青光亮。残长2厘米,宽2厘米(图二,6)。16JBX∶25,尖圆唇,敛口,沿外缘压印花边。白胎坚致,白釉泛青光亮。残长1.4厘米,宽2.7厘米(图二,7)。

化妆白瓷碗    2件。16JBX∶1,圆唇,口微敛,上腹内曲。细黄砂胎坚致,器内及口沿上化妆土后施透明釉,器外施透明釉至口沿下部,釉泛黄,发木光。口径24厘米,残高5.5厘米(图二,8)。16JBX∶3,尖唇,侈口,上腹斜直。细黄砂胎坚致,釉泛灰色,较光亮。残长2.1厘米,宽4厘米(图二,9)。

  黑釉碗    3件。16JBX∶8,2件粘连残片,圆唇,敞口,上腹斜直。黄灰胎坚致,内外施黑釉,较光亮。残长4厘米,宽4.3厘米(图二,10)。16JBX∶6,下腹内曲,圈足,足端斜削。灰白胎泛黄,较坚致,黑釉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黑釉至下腹。底径6厘米,残高3.2厘米(图二,11)。16JBX∶7,下腹斜直,圈足,足端斜削。黄砂胎,黑釉泛酱色,内满釉,外下腹无釉。底径7.6厘米,残高3.2厘米(图二,12)。

  筒形匣钵    1件。16JBX∶26,可复原,斜方唇,矮直壁,平底。灰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外壁施酱釉。内底粘有耐火砂,外底粘有两层环形封填料。口径23.2厘米,底径24厘米,高7.6厘米(图二,13)。

漏斗形匣钵    2件。16JBX∶28,可复原,斜方唇,上腹高直,下腹斜直微内曲,小平底内凹。灰黄色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内底粘砂。

口径17.2厘米,底径5.2厘米,高8.8厘米(图二,15)。16JBX∶27,可复原,形制基本同上,仅上腹矮直。黄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内底粘砂。口径24厘米,底径5厘米,高8.6厘米(图二,14)。

        三叶形支钉    2件。16JBX∶31,完整,平顶,三叶端部捏出矮支钉,叶瓣间内凹较浅,黄砂胎坚致。长8厘米,宽8.2厘米(图二,16)。16JBX∶32,完整,基本同上,仅叶瓣间内凹较深,个体稍小。长6.2厘米,宽7厘米(图二,17)。

1、2、3、4.白釉碗(16JBX∶19、 16JBX∶10、16JBX∶11 、16JBX∶15)5.白釉碗底( 16JBX∶4) 6、7.白釉钵(16JBX∶24、16JBX∶25)8、9.化妆白瓷碗(16JBX∶1、16JBX∶3)10、11、12.黑釉碗(16JBX∶8、16JBX∶6、16JBX∶7)13.筒形匣钵(16JBX∶26)14、15.漏斗形匣钵(16JBX∶27、16JBX∶28)16、17.三叶形支钉(16JBX∶31、16JBX∶32)


二、南陉窑址

  位于井陉县南陉乡南陉村,窑址范围基本为西北—东南向的菱形,总面积约12.3万平方米。窑址核心区位于南陉幼儿园东至村中南北向主街道之间区域,村民王法兵家盖房时曾在西院墙断面上发现厚2.5米的窑业堆积层,地表遗物与北陉窑址基本相同。窑址核心区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0.2~0.5米;

上腹斜直。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黄光亮。口径14.8厘米,残高2.2厘米(图三,1)。16JNX∶28,圆唇,侈口,上腹斜直。胎釉同上,残长3.2厘米,宽2.8厘米(图三,2)。16JNX∶25,圆唇,花口微敛,上腹斜曲,白胎较厚,泛黄,坚致,釉泛黄,较光亮。口径20厘米,残高4.8厘米(图三,3)。

        白釉碗底    2件。16JNX∶33,浅斜曲腹,矮圈足,足端斜削,内底一周凹弦纹。胎釉同上,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外下腹与圈足有粘砂。底径5.2厘米,残高2.6厘米(图三,4)。16JNX∶39,胎釉、器型与北陉白釉碗底16JBX∶4相同,底径5厘米(图三,5)。

  白釉盘    1件。16JNX∶38,可复原,尖唇,侈口,浅斜曲腹,高圈足外撇。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青光亮。口径17.2厘米,底径9厘米,残高3厘米(图三,6)。

  白釉钵    2件。16JNX∶41,胎釉、器型与北陉细白釉钵16JBX∶25相同,残长2.5厘米,宽5.4厘米(图三,7)。16JNX∶18,圆唇,敛口,宽沿,圆曲腹。白胎泛灰坚致,釉泛黄光亮。残长6厘米,宽3.8厘米(图三,8)。

  白釉研磨盏    1件。16JNX∶29,圆唇内卷中空,上腹斜直。白胎细腻坚致,釉泛青光亮,外满釉,内无釉,用四道平行线为一组的划纹装饰。残长3厘米,宽2.4厘米(图三,9)。

  化妆白瓷碗    2件。16JNX∶1,厚圆唇微敛,敞口,浅曲腹。细黄砂胎,内满釉,外施釉至上腹,釉泛黄,较光亮,有开片。残长3.2厘米,宽3.5厘米(图三,10)。16JNX∶7,唇口,上腹斜曲,胎釉同上。口径18厘米,残高5.5厘米(图三,11)。

  化妆白瓷盘    1件。16JNX∶11,尖唇,花口微侈,上腹斜曲。灰胎坚致,釉泛青,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残长4.8厘米,宽5厘米(图三,12)。

  黄釉碗    2件。16JNX∶20,厚圆唇,斜曲腹。黄砂胎坚致,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较光亮,有开片,釉下有白化妆土。口径15.2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三,13)。16JNX∶19,饼足,足心内凹,足端斜削。黄砂胎较坚致,内底黄釉,下有白化妆土,饼足无釉。底径8.8厘米(图三,14)。

        黄釉钵    1件。16JNX∶21,方唇,敛口,上腹圆曲。灰褐砂胎,较坚致,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光亮,有开片,釉下有白化妆土。残长4厘米,宽3.4厘米(图三,15)。

  漏斗形匣钵    3件。16JNX∶44,斜方唇,上腹高直壁微收,下腹斜直微曲。上腹外壁施酱釉,灰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折腹处、沿面均粘有环形封填料。口径28厘米,残高14.5厘米,上腹高7.3厘米(图三,16)。16JNX∶43,可复原。斜方唇,上腹直壁,下腹斜直微曲,小平底微内凹。胎同上,无釉。口径22厘米,底径5厘米,高7.6厘米,上腹高3.3厘米(图三,17)。 16JNX∶42,完整,斜方唇,上腹直,下腹斜直微曲,小平底,上腹中部有镂孔。胎同上,上腹施酱釉。口径18.8厘米,底径5厘米,高9.5厘米,上腹高4.6厘米(图三,18)。

三叶形支钉    1件。16JNX∶48,器形与胎同于北陉窑址三叶形支钉16JBX∶31。长7厘米,宽4厘米,高0.6厘米(图三,19)。

1、23.白釉碗(16JNX30、 16JNX28、 16JNX2545.白釉碗底(16JNX3316JNX396.白釉盘(16JNX3878.白釉钵(16JNX4116JNX189.白釉研磨盏(16JNX291011.化妆白瓷碗(16JNX116JNX712.化妆白瓷盘(16JNX111314.黄釉碗(16JNX20、 16JNX1915.黄釉钵(16JNX21) 161718.漏斗形匣钵(16JNX4416JNX4316JNX4219.三叶形支钉(16JNX48


三、北防口窑址

位于井陉县孙庄乡北防口村北半部,东侧紧临冶河,窑址范围基本为北宽南窄的梯形,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窑址核心区位于旧村西北部,东西向主街的南北两侧。窑址核心区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约0.2~0.3米;第②层灰褐土,厚0.7~2.2米,土质较硬,含大量红烧土、碳粒、化妆白釉碗片,为文化层;第②层以下为黄褐色生土。该窑址为2015年7月新发现的窑址,未在2001年公布的井陉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2017年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该窑址试掘42平方米,发现一批晚唐五代时期的瓷器与窑具,其中包括细白釉“官”字款碗3件。窑址整体叠压在北防口旧村下,因地表垫土层下即为文化层,采集遗物较多,器类与窑具特征和北陉窑址遗物基本相同。

白釉碗    3件。16JBK∶10,可复原,圆唇,敞口,斜腹微曲,宽圈足,足端斜削。白胎细腻坚致,内满釉,外施釉至腹底,釉泛青光亮。口径14.4厘米,底径7.2厘米,高4.4厘米(图四,1)。16JBK∶13,圆唇,侈口,斜深腹微曲。胎釉同上,口沿无釉。口径20厘米,残高6.2厘米(图四,2)。16JBK∶8,可复原,唇口,斜直腹,宽圈足,足端斜削,胎釉同上。口径15.2厘米,底径6.8厘米,高4.4厘米(图四,3)。

白釉盏托    1件。16JBK∶19,折沿上斜,托口尖唇内敛,浅曲腹,圈足。白胎细腻坚致,釉泛青光亮。内外施满釉,足端无釉,底径6厘米,残高2.8厘米(图四,4)。

化妆白瓷碗    1件。16JBK∶3,可复原。厚圆唇,敞口,浅斜腹微曲,饼足,足端斜削。细黄砂胎坚致,釉泛黄,较光亮,有开片。内满釉,底有3枚支钉痕,外施釉及上腹。口径13.2厘米,底径6.4厘米,高3.8厘米(图四,5)。

黄釉碗    1件。16JBK∶22,可复原。圆唇,敞口微敛,斜曲腹,饼足,足端斜削。细黄褐胎,粗而坚致,黄釉泛褐色,较光亮,内满釉,底有支钉痕,外施釉及腹部,釉下有化妆土。口径17.6厘米,底径8.4厘米,高5.7厘米(图四,6)。

黄釉执壶    1件。16JBK∶24,残存壶颈下部及肩部,高领溜肩。黄砂胎,质粗坚致,黄釉光亮有开片,下有化妆土。内外满釉,肩部刻三周纵向戳刺纹。残高6.6厘米(图四,7)。

筒形匣钵    1件。16JBK∶33,残存上半部,方唇,上腹直,下腹内收。灰色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外壁施酱釉。口径17.2厘米,残高9.8厘米(图四,8)。

漏斗形匣钵    1件。16JBK∶29,可复原。斜方唇,上腹直,下部内曲,有圆形穿孔,下腹斜直,较浅,小平底内凹。黄褐色耐火土胎,粗而坚致,上腹施酱釉。口径20.8厘米,底径6厘米,高8厘米,上腹高4.5厘米(图四,9)。


四、南防口窑址

位于井陉县孙庄乡南防口村东,东侧紧临冶河,窑址范围呈南北长条形,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窑址核心区位于南防口村东至冶河西岸之间区域,现多已被205省道破坏与占压,仅在省道西侧部分断面上残存少量窑业堆积。窑址核心区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约0.3~0.4米;第②层黄褐土,厚0.2~0.3米,土质较硬,含少量红烧土、碳粒等;第③层石渣层,厚0.7~0.8米,土质硬,纯净;第④层灰褐土,厚0.7~0.9米,土质较硬,内含碳粒、烧土块、漏斗形匣钵、白釉瓷片等,为文化层;第④层以下为基岩。2005年,当地村民在该窑址采集到细白釉“官”字款瓷片2件,并上交井陉窑考古队。该窑址采集遗物胎釉与器类和北防口窑址基本相同,但薄胎细白釉类器物所占比例更大,体现出更精细的制瓷水平。

白釉碗    3件。16JNF∶16,可复原。圆唇,敞口微敛,深曲腹,圈足较高。白胎泛黄,生烧,较坚致。内满釉,外施釉至下腹,釉泛黄,发木光。口径14厘米,底径6厘米,高5.1厘米(图五,1)。16JNF∶19,尖唇,敞口微侈,上腹斜直。白胎细腻坚致,釉泛青光亮。残长2.6厘米,宽4.2厘米(图五,2)。16JNF∶18,唇口宽扁,上腹斜曲。白胎泛黄,生烧,较坚致。釉泛黄,发木光。口径22厘米,残高3厘米(图五,3)。

化妆白瓷碗   2件。16JNF∶1,厚圆唇,敞口微敛,斜曲腹。黄砂胎坚致,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釉泛黄,有较多棕眼。口径20厘米,残高7.2厘米(图五,4)。16JNF∶3,圆唇,敞口微侈,浅腹斜曲,胎釉同上。口径13.2厘米,残高3.2厘米(图五,5)。

化妆白瓷钵  1件。16JNF∶12,圆唇,侈口,束颈,圆曲腹。浅灰胎坚致,白釉泛青灰,光亮,内外施满釉。口径13厘米,残高7厘米(图五,6)。

化妆白瓷瓶    1件。16JNF∶13,存肩部,溜肩,一侧残存有系。浅灰胎坚致,白釉泛青灰,较光亮,有开片,内外施满釉。残高5厘米(图五,7)。

黄釉碗    2件。16JNF∶6,圆唇微侈,敞口,斜曲腹,微变形。浅灰胎,较坚致,黄釉泛褐色,发木光,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口径22厘米,残高4.5厘米(图五,8)。16JNF∶5,斜曲腹,饼足微内凹,胎釉同上。底径10厘米,残高3.8厘米(图五,9)。

黄釉执壶    2件。16JNF∶25,双泥条柄,黄褐胎,质粗坚致,黄釉较光亮,满釉,下有化妆土。残长6.6厘米,宽2厘米(图五,10)。16JNF∶26,执壶流,上细下粗,中空,胎釉同上,长约1.8厘米(图五,11)。

筒形匣钵    2件。16JNF∶27,可复原。器形与胎和北陉窑址筒形匣钵16JBX∶26相似,但壁更高,近底部有两个圆形镂孔,外壁施酱釉,口径20厘米,底径同口径,高9.6厘米(图五,12)。16JNF∶28,可复原。器形与胎同上,但壁较矮,近底部有镂孔,外壁施酱釉。口径21.2厘米,底径22厘米,高6.2厘米(图五,13)。

漏斗形匣钵    2件。16JNF∶29,形制与胎和南陉窑址漏斗形匣钵16JNX∶44基本相同,仅上腹无釉,中部有镂孔。口径30厘米,残高9.6厘米,上腹高6.5厘米(图五,14)。16JNF∶30,可复原。形制与胎和北陉窑址漏斗形匣钵16JBX∶28基本相同,仅上腹近折腹处有一镂孔。口径20厘米,底径6.4厘米,高8.8厘米,上腹高3.5厘米(图五,15)。

三叶形支钉    1件。16JNF∶42,完整。器形与胎同于北陉窑址三叶形支钉16JBX∶31,但个体较小。长3.3厘米,宽约3.7厘米,高1.2厘米(图五,16)。

1、2、3.白釉碗(16JNF∶16、16JNF∶19、16JNF∶18)4、5.化妆白瓷碗(16JNF∶1、16JNF∶3)6.化妆白瓷钵(16JNF∶12)7.化妆白瓷瓶(16JNF∶13)8、9.黄釉碗(16JNF∶6、16JNF∶5)10、11.黄釉执壶(16JNF∶25、16JNF∶26)12、13.筒形匣钵(16JNF∶27、16JNF∶28)14、15.漏斗形匣钵(16JNF∶29、16JNF∶30)16.三叶形支钉(16JNF∶42)

(未完待续)

执笔:黄    信

————————

[1]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M].[出版者不详],1934.

[2]冯先铭. 记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J].文物,197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