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税知识4则

 江城子记梦 2018-11-16

税率调整对财务数据的影响

根据财税〔2018〕32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自2018年5月1日起,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 税率调整对财务报表数据会有哪些影响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增值税的计税原理,增值税是价外税,实行税款抵扣制度,对以前环节已纳税款予以扣除,只对货物或劳务价值中新增价值部分征税。税款随着货物的销售逐环节转移,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纳税人与负税人相分离。

举例如下:

假设B公司以80元的价格从A公司购入某商品,然后以100元的价格卖个消费者C,我们来看一下税率变动对B公司财务数据的影响。

一、价格为不含税价

、应交增值税

税率调整前:100×17%-80×17%=3.40

税率调整后:100×16%-80×16%=3.20

、毛利润

税率调整前:100-80=20

税率调整后:100-80=20

、净现金流量

税率调整前:100×(1+17%)-80×(1+17%)-3.40=20税率调整后:100×(1+16%)-80×(1+16%)-3.20=2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果合同价格为不含税价,此次税率变动对B公司的毛利润和净现金流量是没有影响的。

二、价格为含税价

、应交增值税

税率调整前:100÷(1+17%)×17%-80÷(1+17%)×17%=2.91税率调整后:100÷(1+16%)×16%-80÷(1+16%)×16%=2.76、毛利润

税率调整前:100÷(1+17%)-80÷(1+17%)=17.09税率调整后:100÷(1+16%)-80÷(1+16%)=17.24、净现金流量

税率调整前:100-80-2.91=17.09

税率调整后:100-80-2.76=17.24

如果合同价格为含税价,此次税率变动对会增加B企业的毛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使B企业能够享受到此次税率变动带来的税收优惠。

如何确认一件产品是半成品?

半成品,是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不包括从一个生产车间转给另一个生产车间继续加工的自制半成品以及不能单独计算成本的自制半成品,这类自制半成品属于在产品。那么如何确认一件产品是半成品呢?

半成品存货受损价值确定方法如下:

半成品的受损价值与产成品受损价值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也按“料”、“工”、“费”三项成本核算。

半成品在评估操作过程中,要正确计算其实际成本比较复杂,因为半成品为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实物形态及完工程度各不相同,应分别不同完工程度进行核算。

1、“料”为直接材料,有的半成品材料是一次性投入的,有的半成品材料是根据工序分批投入的,应按所完成的工序实际的投料进行核算,材料单价与原材料中的主要材料单价相一致。

2、“工”为直接人工,包括生产工人的工资及按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其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和福利费单位成本=工资定额×(1+规定计提职工福利费比例)式中:工资定额为半成品所完成的工序,逐道工序工资定额累加数。

3、“费”为制造费用,半成品的单位制造费用在产成品单位制造费用的基础上,按半成品的约当产量进行计算确定。其公式为:

半成品单位制造费用=产成品单位制造费用×半成品完工率半成品价值=∑(单位原材料+单位工资及附加+单位制造费用)×实际数量半成品,是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不包括从一个生产车间转给另一个生产车间继续加工的自制半成品以及不能单独计算成本的自制半成品,这类自制半成品属于在产品。那么如何确认一件产品是半成品呢?

半成品存货受损价值确定方法如下:

半成品的受损价值与产成品受损价值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也按“料”、“工”、“费”三项成本核算。

半成品在评估操作过程中,要正确计算其实际成本比较复杂,因为半成品为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实物形态及完工程度各不相同,应分别不同完工程度进行核算。

1、“料”为直接材料,有的半成品材料是一次性投入的,有的半成品材料是根据工序分批投入的,应按所完成的工序实际的投料进行核算,材料单价与原材料中的主要材料单价相一致。

2、“工”为直接人工,包括生产工人的工资及按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其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和福利费单位成本=工资定额×(1+规定计提职工福利费比例)式中:工资定额为半成品所完成的工序,逐道工序工资定额累加数。

3、“费”为制造费用,半成品的单位制造费用在产成品单位制造费用的基础上,按半成品的约当产量进行计算确定。其公式为:

半成品单位制造费用=产成品单位制造费用×半成品完工率半成品价值=∑(单位原材料+单位工资及附加+单位制造费用)×实际数量

创业公司的财务预算怎么做?

预算管理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财务规划都是有益而无害的!初创公司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预算管理需求。

经营目标的管控工具

预算管理是公司经营目标达成的重要管理控制工具,保证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路线进行。

资源合理分配的手段

通过编制预算,能够将公司的各项资源特别是资金合理地进行分配,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对未来有更好的预期

相比较于不做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大大增强对公司未来经营活动的预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对经营风险的应对能力

初创公司的经营风险非常大,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预算可以帮助公司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资金方面的不确定性。

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费用预算

费用预算是各类创业公司都可以做的预算,主要内容是公司日常运营管理发生的职工薪酬、福利费、办公费、房租费、业务拓展费、品牌推广费、技术服务费等各项费用。

人力资源预算

该项预算由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牵头,主要针对公司各个岗位的增减、预期职位薪酬等做出计划。

收入预算

收入预算适合于商业模式已经基本确定,能够产生持续营业收入的公司,主要是对各项营业收入做出合理预测。

现金预算

现金预算由财务职能负责编制,主要内容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余缺预测,用于合理控制现金流,对公司融资时点做出预期。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预算期

创业公司的预算期应以季度或半年度为宜,年度预算由于期间过长,可能没有太多意义。

编制方法

由于创业公司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营模式、组织架构等不断地发生变化,应该采用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的方式。

监督执行

编制预算是开始而不是结尾!预算重在执行,应由财务职能监督各项预算的执行过程。

预算外的支付问题

创业公司业务变化总是很快,有很多不在预算内的事情要办,应该建立简洁高效的审批流程办理预算外支付业务。

预算管理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

经营目标不明确

由于在创业初期,创始人及合伙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还不是那么明确,可能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业务模式不明确

由于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消费偏好的改变等,创业公司不断地探索业务模式,不断地寻求具用竞争优势的业务模式。

职员流动性高

创业公司一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加上CEO人员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公司职员稳定性很低,直接给预算管理带来困难。

缺乏财务管理专业人员

创业公司的人员主要集中在运营管理、技术支持、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等方面,财务管理一般都很弱,没用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更缺乏预算管理人员。

预算执行困难

公司员工包括创始人、合伙人等,对预算的认识比较肤浅,往往认为自己的公司离预算还很远,认为还没用那么重要,直接导致预算执行困难,甚至流于形式。

预算管理的个性化

预算管理差异化

初创型公司由于所处行业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融资方式不同、主要支撑技术类型不同等,导致每个公司的预算管理方案差异性非常大。

预算管理的前提

预算管理的前提是预算专业人员对公司经营活动有全面的了解,并且与主要负责人就预算管理相关问题充分沟通达成一致。

谁做谁知道!

每个公司都有必要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的预算管理方案,必将从中受益。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小秘密,水分在哪里?

财务报表中主表就一张,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都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为什么说资产负债表是财务报告中唯一的主表呢?因为: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

第一,要是没有利润表,可以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期末数与期初数进行比较,计算出当年的利润数额;第二,要是没有现金流量表,可以通过对货币资金的期初期末余额增减变化,计算出当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多了这两张表,只是多了明细反映而已。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有内在关系。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结合起来的一个动态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从这个等式我们可以看出,虚增利润(收入-费用),必须同时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在虚减负债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会选择虚增资产。例如上市公司一旦进行利润操纵,90%与资产有关,只有10%左右涉及负债。原因很简单,操纵负债你得与债权人商量,而操纵资产是单边行为,与自己商量就可以。

所谓资产的“水分”就是隐藏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费用,是对存续资产少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少计摊销等,使其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资产中的水分实质上就是披着资产外衣的费用;所谓负债的“水分”主要隐藏在资产负债表“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中的收入,它们是永远支付不出去的负债。至于所有者权益中的水分就是披着所有者权益外衣的抽逃资本、结转过来的造假利润以及未及时转出的其他资本公积等。

1上市公司与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造假的区别:

上市公司的报表造假,主要就是想办法将该费用化的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塞到资产负债表中去,让资产负债表肿肿的,资产虚胖虚胖的;民营企业的报表造假,主要就是想办法将该资本化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塞到利润表中,让利润表面黄肌瘦,好像几十年没吃饭。

要搞清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关系,我们先应搞清楚支出、费用及资产的关系。所有的支出都会引起现金的增减变化,因此都要记入现金流量表,至于如何记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则要看该支出是管一年还是管一年以上,如果只管一年,就记入利润表,作为当期费用直接处理掉;如果管一年以上,一般就要进行资本化处理,作为资产记入资产负债表。一句话,资产是寿命长的支出,费用反之。

2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等项目之间存在勾稽关系。

一般在不考虑应交税费中的有关税金的变动数的情况下,可以简单估算为: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实际上,权责发生制表达的企业盈利就是利润表;收付实现制表达的盈利就是现金流量表。

利润除了现金利润外,还有至少四种利润。它们是应计利润,结合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去分析;持有利润,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波动中去分析;虚拟利润,到负债方去寻找,看看哪些负债通过债务重组变成了“利润”;外部注入利润,也就是传说中的政府补贴。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而利润表上的利润很好看时,就可以判断出利润含有“水分”了,它过多地依靠应收账款,这些就是所谓的“白条利润”。一般来讲,如果上市公司应收款账增长率达到30%,且应收账款/总资产达到50%,则表明该公司含有大量的“水分”,严重潜亏着。

3对于利润质量的具体分析,可以计算两个含金量指数:

1、营业收入含金量指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这个指数以1.17作为判断标准;2、净利润的含金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财务费用(+处置长期资产溢余现金)。净利润中的含金量指数=净利润的含金量/净利润,这个指数以1作为判断标准。

不得不提的还有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实质上就是要强行突破历史成本原则,去修改财务报表的数据,但它再强悍,也只能修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修改不了现金流量表的数据。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本身只是一个价值波动,如果要影响利润表,也是持有利润,是没有现金流对应的。

由于公允价值的采用,目前实际上已经将部分经济收益纳入了会计核算,经济收益=会计收益+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增减)变动-前期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增减)变动+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会计收益是已实现的收入与其相关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

让会计就核算会计收益吧,不要让它越界,不然,让这些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去更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完全破坏了信息的可靠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