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雲泉 2018-11-16

康熙行宫访古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现在这所建筑房子的主人李元年

2010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长清以为开印刷厂的徐先生处获赠两套《长清县志》,一套为影印的康熙版、一套为影印的光绪版。笃信佛教的徐先生特别提醒我:“这本康熙版的县志很珍贵,可能只有北京图书馆有一本。县里派人去北京费了很大劲才影印回一部来,我帮着复制了百余部。这是个样本,感觉你很喜欢古文化,就送给你吧。”。光绪版的《长清县志》一套四本,在插图中发现了“潘村行宫”的平面示意图。潘村就是公司所在地边上的村庄,这里有康熙大帝的行宫?没听说过。

我经常在午休时,沿潘村东面的一片速生杨树林子散步。在北面一片老百姓取土的洼地中,早就发现一些特别大的青砖,原以为这是过去坟墓中的东西,但有觉得不像——每块有土坯那么大,而且烧纸的很精细,普通百姓用不起这样的大砖。每当走到这里时,总是驻下脚步,在寂静的树林里漫无边际的想象一阵子。

我多次向附近的老人询问过关于康熙行宫的事,他们指着村东面的一排新建楼房和周围的树林说:“你说的行宫咱不知道,光知道这一片地方叫‘大营’,听老人说是为皇上准备的。早就扒光了,材料让老百姓盖了房子。”我想问一下有无遗迹可看看,他们说:“什么也没有了。”

一座为康熙皇帝准备的行宫,而且规模很大,什么也没留下?我总觉得可能会有一些东西来见证这段历史。

2013年5月29日,雨过天晴的中午,我沿着潘村东边的道路北行。一个大院子外面围满了接孩子回家吃饭的老人——这里是乡村中的幼儿园,我又试着问几位老人关于康熙行宫的事。“筹办处”?“我知道。你跟我来吧,就在我家旁边,那座老房子还有。”党洪恩老先生很热情地带我来到这座叫做筹办处的老房子跟前。

“里面是别人的家,恐怕不让进去,你就从侧面看看吧!”党洪恩先生领着我进到一家人院里,从侧面观看这座“筹办处”。他特别指给我看精雕的石块和墙缝中的加垫的古老铁片,这座房子四梁八柱,曾经住过一个方大人,这个方大人就是筹建康熙行宫的官员。

二、

好客的党先生又将附近几处老的房屋一一指给我看,大多是石基础、土坯墙,即便是建于1942年的一座地主宅院,也不过在门窗处又少量青砖,根本没法于这所建于300年前的房子相比。我总觉得若不进去看看,便是很遗憾的一件事。于是,敲响了这座房子主人的大门。

当我说明来意后,没想到主人很是热情,他领着我进到后院的老房子里,一一指给我看。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这是房子的外形,四梁八柱,厚重的木大门拆下来放到栏里(厕所)。墙为里生外熟(里面是土坯,外面是青砖。),精雕的青石块“一寸三錾”(指每一寸用三条沟錾平),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灰浆,只是在某些地方垫衬铁片。

历经三百年的过木(横梁),满是虫蛀的痕迹,而且已经下垂。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这出窗棂原汁原味。

执顶房梁用的专用柱础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院子里的甬道,用鹅卵石精心舖出图案。这让我想到了紫禁城御花园的甬道。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两道门、四大窗。”三百年前这样的房子可不多见。原汁原味的窗子。

山墙山的老壁橱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粗大的房梁和笔直的檩条,另外还有一些辅助装置,绝非一般民宅所比。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现在房子的主人,李元年老人与我娓娓道来,细说这座“筹办处”的历史和传说。

济南长清——齐鲁古道上的 潘村康熙行宫访古

为了迎接康熙皇帝南巡,自打京城派来了一位方大人,主持修建潘村行宫。这位方大人,选取了潘村东侧御道(当地老百姓俗称官盐道)边上的一块平地,就地挖窑烧制砖瓦、筹集上等建筑材料,监造这座行宫。

这处行宫建有“金銮殿”、“午朝门”、“杀人场”等,规模不小。然而康熙皇帝下江南时,并没有在这里住宿,而是驻跸在背面的杜家庙。有关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这里下圣旨,让跟随的大员,为趵突泉题字,以后制成匾挂在趵突泉畔。这是康熙甲子二十三年(1684年)的事了。

根据李元年老人的介绍,“当年的康熙为什么不下榻在为他精心建造的行宫?康熙身边可有能人!修建行宫是个幌子,临时住在不远处的杜家庙,是为了考虑到安全,害怕有人行刺。”老人的推论还挺有深度。

尽管如此,当御驾经过潘村行宫时,还是接见了这位为他精心建造行宫的小官——方大人。

这位方大人规规矩矩地请示皇上,建造行宫的余材如何处理?是不是解押到京城?

康熙皇帝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亲切地说:“你真是个方傻子!你吃着朝廷俸禄,用这些材料建个住处,住在这里不是很好么?”

方大人赶紧谢了恩,于村中间了这处房子,命名为“筹办处”。为什么不在行宫边上建房子?行宫是皇帝的住处,他可不敢靠近。再一个原因,那年月盗匪很多,独居村外也不安全。

“筹办处”的前面,是村里人修建的观音堂,这座观音堂,从现存八棱碑(经幢)刻字来看,建于天宝元年(李元年老人介绍,他的名字“元年”就是当初的教书先生根据此碑所起。),大约唐朝就要。潘村至今已无姓潘的,李姓等也是明初移民。山东西部有民谚:“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庙后面没人喜欢盖房子,方大人就选了这个地方。“人家是官,能压住了。后来的住户,在房顶树立刻砖,写上吉星高照。原来这个砖上有记载是什么年代,那时不注意,扔了。”李元年老人,从他大爷的手里继承下这处房子。他讲了几个小故事:

方大人建了这筹办处,老两口住在这里。院子里过去还有一处精致的凉亭,老百姓过日子嫌碍事,扒了。平日里这里兼办公、兼住宿,因为是皇上亲自封的,所以没人敢调动他,他一直老死在这里。他死了后,老百姓合计,人家是朝廷的官,怎么也得立块碑。立碑后发现这块碑歪着,于是传说,方大人让皇帝拍过肩膀。一般人怎么承受得起皇帝这一下子?这不,立了块碑都歪着。

解放后,别人将他的坟扒开过,想弄点东西。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土坑,看来也是个穷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