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宝钗一句话,是对贾雨村最为透彻的贬斥,可惜她自己却执迷不悟

 蒲公英1966 2018-11-16
 

贾雨村算是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可是,贾雨村护送林黛玉进京后,两人就似乎是再也没有了交集。

过去讲究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当是很高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嘛。但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贾雨村和贾赦 、贾政来往甚密,每回都要见贾宝玉,却从来不见林黛玉提过贾雨村。史湘云们很欣赏贾雨村,让宝玉跟着学,黛玉却只字不提。难道是林黛玉不懂尊师重道?显然不是,我想,主要是她不喜欢贾雨村的为人,为其感到不齿。

书中介绍,甄士隐当初看到贾雨村有才能,却无钱上京赶考,于是大方赠其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让其进京赶考。

当时,五十两银子应当是个很大的数目了。毕竟,贾府千金探春们月例也就二两,赵姨娘日积月累也攒不出二十两银子。 而贾雨村得了银子,却急匆匆地就走了,说什么读书人不管什么黄道黑道,显然是他自命清高,不知感恩,走上了黑道。

 
 

贾雨村在“会了进士,选入外班”后不久,随即因“贪酷之弊”、“恃才悔上”惹得龙颜大怒,被革职,沦为教书先生。这里作者当是为了点出其狂妄的本性。如此一想,当初他急着走,也就是不屑于与甄士隐交往了。果然,他当了官,去找甄士隐,竟然不是亲自去,而是派了衙役,胡三喝四的,吓得封肃一家心惊肉跳。可谓狂妄至极。

只是那贾雨村有才华,运气又确实太好,没多久,他就又得志了。林如海把他推荐给贾政,贾政十分欣赏他,让他走入到了四大家族的生活圈里。不久,在贾政的帮助下,他立马就补了应天府的缺,再次戴上了乌纱帽。

坏人得志,自然是会更加猖狂。上任不久,碰到的一件案子,他本该报恩,却忘恩负义,听着门子的建议,胡乱判了那个案子,使得香菱彻底失去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使得香菱再无出头之日。而这,又何尝不是他对于薛家的奉承。

 
 

还是贾宝玉有火眼金睛,宝钗辈每每劝他与贾雨村交往的时候,他都会无比感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独有林黛玉不曾向宝玉说过此等话语,贾宝玉因此而深深喜爱林黛玉。

那么林黛玉为什么也不劝呢?林家不是世代为官吗?林黛玉更应当懂得为官的好处。我想,这也当是林黛玉对贾雨村有了深刻认识之后的决定吧。

林黛玉不是不想宝玉有出息,她也曾劝宝玉改,她是不想宝玉跟着贾雨村这样的人去学做官,去官场混。而贾政又那么看重贾雨村,林黛玉只得缄口了。

再看林黛玉对待香菱的态度: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住,自是欢喜。”

 
 

作者在王夫人的端午宴之后说,林黛玉素来是“喜散不喜聚”的。可是,此番见了香菱,香菱烦她教自己学诗,她却是喜欢的。香菱提出了想法,黛玉也不假装谦虚,而是主动提出“你就拜我作师”。

当时,香菱听了,她的内心一定有着从未有过的温暖吧。从此,黛玉耐心教授,两人惺惺相惜。

我想,这当是林黛玉潜意识里想为香菱弥补一些什么吧。因为,这个不姑娘是那么不幸,贾雨村的事情,她知道后,对这个世界,她又该是多么地感到绝望。黛玉这样弥补她心灵上的伤痛,可谓是胜造七级浮屠了。

从而,我们也应当能够想到,林黛玉对贾雨村这样的人,一定会极度痛恨。

 
 

记得薛宝钗曾说: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突然想,宝钗这一席话,宝钗不该说给黛玉听,说给贾雨村听才是。因为它是多么有力的贬斥了贾雨村枉读圣贤书。贾雨村如果没有飞黄腾达,他或许会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可惜他后来读书越读越坏了。他也就不如干脆去做耕种买卖好了。只是更可惜的是,薛宝钗自己也执迷不悟,一直想宝玉做贾雨村那样的人,像贾雨村学习。

 
 

面对贾雨村的坏,平儿这么个与世无争的人,也甚是气愤,有一次,她对薛宝钗说:"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并骂他不知是什么风村,是半路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

如此,与贾雨村这样的人一起交往、为官,是不是很可怖呢?只要是稍微善良正直一点的人,都会赶紧与他撇清关系。这一切的一切,林黛玉怎会不知?她那么高洁的人,又怎么会提及贾雨村脏了自己口舌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