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古人泻白散临床加减!

 青龙中医 2023-12-29 发布于山东

泻白散出自儿科鼻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云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伤寒则不胸满。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各15克);甘草炙,一钱(3克)。

 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肺热咳喘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我们分析来看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经,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骨皮甘寒,直入阴分而泻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能清泻肺火,使热清气降,蒸热咳喘之证自除。所用桑白皮、地骨皮均为平和之品,其不用芩连之苦寒,乃针对小儿稚阴之体,防其过寒伤正。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共为佐使。四药合用,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治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非常吻合。

需要注意,泻白散,对于外感初期引发咳喘,即是表证不解不可选用泻白散,只能是咳嗽日久,外感消失,肺热未清,阴分有热者合适。

鉴于不能治疗表证,所以《脉因证治》泻白散基础加荆芥防风桔梗,增加了新功能,即是清泻肺热基础输上,增加了疏风化痰力量。

其原文云:脉浮数,自汗身热,加味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防风 荆芥 桔梗

这样,变成了肺热阴分伏热基础感受风邪,可以采用本方!

《外科证治全集》用泻白散加味治疗鼻痔,即是现代鼻息肉一类。

桑白皮(生)、地骨皮各三钱,生甘草八分,桔梗、辛夷各二钱,黄芩、陈皮、木通各一钱五分(一方加山栀仁(生研)一钱)。

本方基础加了桔梗辛夷花通窍,木通栀子清心火,从小便出,加黄芩清肺热。对于肺热鼻息肉可以尝试本方。

因肺开窍于鼻,故鼻息肉一病的发生,多为肺中蕴热,熏蒸并渐积鼻窍而成。方中以桑白皮清泻肺热为君。臣以黄岑清热泻火,  尤善清肺,以增桑白皮之功,共除致病之因;热邪极易伤阴,地骨皮既泻肺中伏火,又能养阴,兼顾正气。佐以桔梗开宣肺气,  辛夷宣通鼻窍,两药引药入肺鼻;陈皮理气导滞,有助于肺气宣发;木通降火利小便,引邪外出,与上药配伍升中有降,  升而无过。使以生甘草解毒和药。全方合用,肺气清,鼻窍通,症渐缓解。

到了清代《医宗金鉴》有加味泻白散,歌诀:火嗽面赤咽干燥,痰贲气秽带稠粘,便软加味泻白散,便硬加味凉膈煎。

加味泻白散

桑皮蜜炙地骨皮甘草生川贝母去心碾麦冬去心知母生桔梗黄芩薄荷水煎服。

本方以泻白散清泻肺中伏热,在以麦冬知母黄芩加强清热养阴之力,故而称之火嗽面赤咽喉干燥。归纳病机就是肺热未清,阴亏火旺。

另外再加川贝桔梗加化痰,故而云痰贲气秽带粘稠。粘稠痰是阴亏火旺津液不足一个表现。气秽浊就是口气口腔异味。如今川贝较贵,可以浙贝母代替。而薄荷轻清疏散,透热外达,如果有汗自然薄荷不能用了。

加减方法:

若肝热甚而见目赤目泪者,加青黛、龙胆草;若心热甚而见烦躁不宁者,加栀子、淡竹叶;若痰多者.可加胆南星、鲜竹沥等。

《症因脉治》卷一:加味泻白散可以治疗木火侮金咳喘肋痛等。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柴胡、钩藤、苏梗、桔梗、山栀。

主治恼怒伤肝,木火刑金,内伤腋痛。

本方有柴胡黄芩疏肝清热,钩藤平肝熄风,对于肝热生风之像咳嗽气喘可以参考!

《麻症集成》卷四:加味泻白散

炙桑皮、骨皮、竹叶、荆芥、力子、甘草、元参、薄荷、木通、赤芍、连翘。

主治麻疹,眼现红赤不开。

综合上边论述,外感肺热,肺热伤阴,肺热鼻息肉,木火刑金,心肺火旺,都可以泻肺散加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