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秦穆公的智慧

 提子高跟 2018-11-16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其主要故事情节为,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困郑国,郑国危如累卵。在此生死危难之际,郑国老臣烛之武挺身而出,游说秦穆公,对其晓以利害,最终使得秦穆公撤军,而晋文公也随之撤退。郑国的一场亡国危机就此化解。


读完整篇课文,大多数人都会为烛之武在这场亡国之危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魅力所折服。他独入敌营的勇气、折冲退敌的智慧以及不计前嫌为国挺身而出的爱国之情千载以下仍然让我们无比感动。的确,教材编写者将课文标题拟定为“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自是本篇课文带着绚丽光环的主角。而既然说是“退秦师”,烛之武的智慧当是通过战胜秦穆公而得以体现的。秦穆公本来与晋文公联合围郑,结果在烛之武三言两语的挑拨之下,改易阵营,转而与郑人结盟,不仅主动撤退,还特意驻师郑国,为郑国抵挡晋国的来犯。对此,我不禁有了疑惑:如果说将这场战争归之于郑国的胜利的话,掌握形势主动权的秦穆公真的这么好糊弄吗?历史的走向,是烛之武这个区区小国之使节所能轻易改变的吗?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场秦晋围郑的军事较量,其实质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而在这一博弈当中,谁是真正的赢家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简要分析一下秦、晋、郑三方在博弈之后的损益得失。晋国兴师动众,进攻郑国,结果白费气力,无功而返。郑国虽然成功化解了亡国之危,但是自己成为了秦国的“东道主”,主动担负起“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的义务,从此受制于秦国。烛之武的救国策略,不过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选。而秦国呢,不费一兵一卒,一方面遏制了晋国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与郑国的结交。从这一角度看,秦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秦国和晋国虽然联合出兵郑国,但是二者的出兵目的是不同的。在《战国策·秦策三》中,范雎针对秦昭王“越韩、魏而攻强齐”的做法,提建议说:“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这便是“远交近攻”这一成语的来源。所谓“远交近攻”,就是暂时结交相隔较远的国家,避免树敌过多,而重点侵吞邻国的土地,实现国家的扩张。虽然秦昭王处于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要晚出许多,但是这样一种“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在春秋时期同样适用。在本篇课文中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实就是“远交近攻”思想的体现。



具体到本篇课文,晋国与郑国相邻,晋文公出兵郑国,其最根本的战略意图是蚕食郑国,从而扩充自己的领土。而所谓的郑国“无礼于晋”和“贰于楚”的罪名,不过是晋国为了师出有名找的借口而已。但是秦国与郑国的地理位置相隔很远,秦国出兵郑国,还要越过晋国的国境,因此秦国就算瓜分了郑国的疆土,也很难实现对它的有效统治。秦穆公之所以出兵郑国,一个原因可能是观望形势,担心晋国攻郑后的过分膨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想要趁机得利,而这个利益,应该是郑国名义上的屈服,而非对其土地的占有。所以,秦穆公在与烛之武的谈判中,得到郑国“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的承诺,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撤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要补充说明的是,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最终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得以登上晋国国君的位置。秦穆公有恩于晋文公,在秦晋联盟中也就有了率先违约的资本。尽管秦穆公撤军而去,晋文公仍然不愿“失其所与”,两国之间的邦交并未因此而撕破脸皮。这是由当时秦晋两个大国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决定的。人教版教材课后的习题中有一段材料,引自于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文中说:“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对秦穆公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颇为不屑。的确,秦穆公作为衬托烛之武这一正面形象的配角人物,对同盟晋国确实有背信弃义之举。但是,从客观上来说,秦穆公在这一场高水平的博弈中是颇具政治家的智慧的。这一点不应该为我们所忽略。


当我们审视中小学教材,就会发现,秦国一直是以扁平化的恶魔形象出现的。譬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用“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谎言对安陵君进行诱骗威逼,最后在唐雎挺剑而起的气势中胆怯色挠,显得色厉内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觊觎赵国的和氏璧,便花言巧语,巧取豪夺,最终种种骗局,都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所破解。《荆轲刺秦王》中,秦王作为侵略者,甚至成为了义士荆轲的刺杀对象。而在秦灭六国之后,其更是以残暴不仁的形象出现的。譬如,《陈涉世家》中陈胜说“天下苦秦久矣”,《鸿门宴》中樊哙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都借他人之口对秦国的暴虐统治进行了控诉。如果思想只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那么对秦国的认知很可能就会仅仅停留在恶魔的层面。


但是,历史上的秦国真的是这样吗?秦国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合,虎视天下,不独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及国力的强盛,更重要的是其统治者的雄才大略。历史上的秦王,颇多改革大才和开拓之君。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为秦国平反的意思。不可否认,教材选文中所呈现的秦国的诸多劣迹也大多是事实。譬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秦王的见利忘义,《廉颇蔺相如列传》《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的巧取豪夺,的确并非仁义的行径。我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和课文解读,长期以来都是一种相对单一的视角,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一些东西。秦国不应仅仅是一个恶魔的标志。我写此文的目的,亦是希望今后对文本的解读、对人物的理解能够采取更为多元的评价,从而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文本的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