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亲联谊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荷香月暖 2018-11-16
在2018年11月6日泉溪董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宗亲联谊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广西    贺州钟山      董全吉


 
 

 

各位宗亲,大家好!

在泉溪宗亲联谊会召开各省宗亲联谊会之际,首先要感谢亚西宗亲会长与泉溪宗亲为这次会议的举办进行了大量繁忙的精心准备工作,给各地宗亲提供一个联谊交流的平台,为各地宗亲的寻根问祖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感谢泉溪宗亲的热情招待。董韵宗亲秘书长特意安排我在会上进行发言,其实我只是与各位宗亲交流,并一同分享我对宗亲联谊的体会。

我与各位宗亲交流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寻根问祖与尊亲敬祖;二是泉溪派的起源与分布;三是宗祠文化;四是宗亲联谊会的作用。有不对的请各位宗亲给予谅解并予以指正!

1、   中华民族的寻根问祖的传统与尊亲敬祖的美德

中华民族尊亲敬祖是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与传统美德。姓是女生,形成于母系部落。董姓部落更是具有悠久灿烂文化,是远早于董父、黄帝、炎帝、伏羲女娲时期就存在的管理火种的部落。《释诂》云“董、督、正也”。 《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董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之义。《韩非子·说疑》 “东”作“董不识”,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蕫、董、东、重、童”与其他有观测天文的姓的字,有管理意义的且与太阳观测有关的仅当属于“董”。从观测天文,崇拜人类的繁衍,到祭祀,到节日的祭拜庆祝,强调对祖先的尊敬、不忘源流与自己身上流传董姓的血脉、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典型象征。能够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先祖的祖籍地、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华夏民族认为人类是天地孕育的,以天地为父母,所以父天母地,天地之间,是人子。中国人信祖宗!讲究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外国人感情淡薄,人情关系淡薄,相信神灵。华夏民族因为天给予光明而地孕育万物,所以感恩于天地,认为自己是天地的孩子,受其庇护。并从原始崇拜变成了有神崇拜,具象化成形象来崇拜了。颛顼时期的“九黎乱德”让“重”把天举高,让“黎”把地降低,只有高贵的部落才能够与上天对话,平民百姓就不再有与上天对话了。私有制产生,皇帝成为上天安排的,我们的先祖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把皇帝看做是上天的安排,其主张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士大夫是贵族,我们董姓属于最早存在姓氏记载的,也是贵族之姓。士族地位是不平等的,结婚、功名利禄等都看门当户对,名门望族。

殷商时期,已有刻在金属武器上的家族世系,谱牒则形成于西周。官谱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至魏晋时期,出现了官方的谱牒学。那时候,百姓是没有家谱的,实际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郡望始于魏晋门阀制度的盛行的时期,唐朝为盛。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显示贵族身份。所谓“高门大姓”。社会上士庶的区分愈严,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的门阀制度,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之前的汉高祖刘邦本是山东一布衣,南面登基后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有关谱系。两汉之际的王莽代汉建新,自称黄帝、田齐之后,也是有意拉名人作祖先。三国时,刘备到处夸耀自己是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曹操自称其先祖出自黄帝,而曹操之子曹植又说其先祖姓姬,是周王室的后裔。后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说曹姓是虞舜的后代,出自有虞氏。李世民把其他郡望都去掉,保留其陇西郡望。我们董姓在唐朝有个右丞相董晋,也是把陇西作为郡望。

然而,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随着隋唐废中正、兴科举,朝廷用人主要根据考试成绩,不再完全依据士族的门第出身,士族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权。因此谱牒也不再具有从前据以选官、品人的作用了。谱牒衰绝之后,到五代北宋时期,即使那些确实出身于历史上的门阀士族的人们,也搞不清自己的来历了。先有黄巢之乱,继有五代之分争,门阀士族的灭亡与社会战乱、贡举观念、入仕条件的转变、私门教育之衰落与社会教育兴起大量士族人士伤亡,士族的家园产业惨遭破坏,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直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进而彻底摧毁了官谱。史书上说“五季之乱,谱牒散失,至宋私谱盛行”;“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官修谱牒已失去仕途和婚配的实用价值;历代设置谱图局等管理机构不再,谱牒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使历数百载不衰的门阀士族终趋消融。最终士族与庶民再无区别,士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

宋代以后,欧阳修主持修订《新唐书》,感觉谱牒十分匮乏。欧阳修也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 苏洵就曾指出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自家的族人却不知或不清楚本族的世系,这样的背景下,京师诏修百官家乘。天禧五年(公元1022年),真宗谱诏要求官员“各述祖宗本末,以进朕省览”,官吏叙本族谱引,需要上报朝廷。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南宋,民间修谱走向民间,明朝修谱盛行,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族谱挤满了历代的有名人物。谁也无法说不再门当户对。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因此,201810月中旬,祖籍在湖南的董常惕宗亲说,以前对什么统谱、联谱、造谱这些名词,现在人们已经基本接受了。

既然,修谱那么混乱,修谱还有什么意义?修谱也好,寻根问祖也罢,都是教育人们不要忘本,传承良好风范!也许有宗亲认为首要是先解决经济困难,还要寻根问祖和修谱吗?或者说寻根问祖既要钱又费力,你们做这事就得了,我没有空也不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亲人却相聚少,族人来往更少,亲情越来越淡。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纠纷增多,生而不养、有老不敬、不讲孝道、不尊师长、不讲道德、抛弃道义和传统……以致变成物质丰富了,生活变好了,人的精神却走丢了?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寻根溯源是每个人的愿望,发扬传统、教育后人是我辈之责任。敬老养老是孝道之核心,公民之规范,儒学之精髓,国学文化之首要。敬祖宗,爱父母,续宗脉,承前人之志以及良好品德和家风,方能世世代代相传。

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凝聚族情,聚族收宗,能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每个姓氏,要寻找它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只能从寻找家谱入手。家谱,历来被当作是血缘延续的载体和依据,记录一个氏族产生、发展和变迁,是宗族血脉承传的全过程,是后人去认识前辈祖先的主要依据。氏族和民族,又组成一个国家的整体。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与愿望,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践行孝道。一个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他总要寻找自己的根,不忘根本。即使一万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仍然能够知道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根。

百善孝当先,孝敬老人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弘扬孝道,劝人为善,是修谱作用之重心,为民族信仰之基石。 因有孝道,老有所依,子孙奉孝,天经地义;因有孝道,子孙繁衍,祖宗传我,我辈当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乃至理名言。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族谱中的家训要求族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兄弟互携,妯娌相邦,家庭团结,邻里和睦。是道德教育的教科书,是教育后人“仁、义、礼、智、信、忠、孝、善、美”的特殊教材。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是完全一致的。先祖曾经付尽了心血,才有今天。通过修谱来怀念先祖,和宗睦族,团结宗亲。以祖宗之心为心,才不会忘祖,不会忘族,这也是我们尽孝之道; 修谱可以弥补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凝聚力来解决民间纠纷调解等很多问题;增强家族观念,教育子女立志成才,勤耕苦读;注重品行修养,增强抗体,拒绝诱惑!积极进取,为国出力!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我记得有一位广西钟山叔侄说,九江一带的松脂很好,但别人一经转包出去就赚200万。那我们有宗亲在九江等地,有这个平台,我想,只要宗亲多来往,也一样会促进经济的。我们今天是大家搭建这个平台,我们不去搭建,就别等待他人去搭建,毕竟泉溪后裔从江西迁徙到湖北、陕西、河南、山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这样一个平台建立,就会在寻根问祖、加强经济建设、践行孝道礼仪等方面予以促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泉溪派的起源与分布

      南宋时期右丞相董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一生几十次的任职变动。

《宋史 。卷四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记载:嘉定六年(公元 1213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今江西宜春市下辖县主簿;十四年(公元 1221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绍定二年(公元 1229年),迁镇江1970年,江苏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辖镇江市及丹徒、扬中、丹阳、武进、宜兴、金坛、溧阳、江宁、句容、溧水观察推官;明年春(公元 1230年),入为主管刑部架阁文字。秋,兼权礼兵部架阁,迁籍田令,特差权通判镇江府;五年(公元 1232年),丁母忧;端平三年(公元 1236年),差通判蕲州,辞;嘉熙元年(公元 1237年),召赴都堂,迁宗正寺簿、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二年(公元 1238年),兼权知常德府,寻兼军器少监,依旧提点刑狱;三年(公元 1239年),以直宝谟阁知江州江州,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兼都督府参谋;四年(公元 1240年),进直华文阁、知潭州、主管湖南安抚司公事;淳祐二年(公元 1242年),迁左司郎官,进直龙图阁、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三年(公元 1243年),进秘阁修撰;四年(公元 1244年),召入奏事,迁权户部侍即,赐紫,进集英殿修撰、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六年(公元 1246年),召至阙,辞。出知静江府广西省桂林市的古称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又辞。权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七年(公元 1247年),进宝章阁待制。八年(公元 1248年),迁工部侍郎,职事依旧,兼转运使;九年(公元 1249年),召赴阙,封定远县男。迁兵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兼侍读,升给事中,兼侍读,进宝章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辞。进封子。是年冬,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侯;十二年(公元 1252年),为同知枢密院事;宝祐元年(公元 1253年),权参知政事;二年(公元 1254年),进参知政事;三年(公元 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四年(公元 1256年),策免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五年(公元 1257年)及(附注:“达到”意思)景定元年(公元 1260年),俱用祀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恩加食邑;二年(公元 1261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进封吉国(隋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新建州城于今市区赵公塘一带,境内属庐陵县,为吉州首府),又进封许国公;三年(公元 1262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遂薨。遗表上,赠太子少师,谥文清。

    这样一位任职多地的官员,为其修谱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董晋后裔基本没有修谱,只是为了应付考取功名后的朝廷检查写个“谱引”,董槐修谱,其《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确立了江西谊、谦、让三大庭;确立了为董晋世系;确立“素则吾派祖”;确立了谦公在董合没有迁徙到流坑前就“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确立了“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确立了“珪随父在邑,……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从而确立泉溪派。董槐公确立的世系在南方各地包括至今依然沿袭其世系,依然保存其谱序,就是 “司徒仲五公廿四世孙贡生董楷,在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1807年)撰《统宗重立字支派序》,也肯定了董槐的谱序,且以江西谊、让、谦三大祖庭。

        尽管在清朝乾隆辛丑年间,错误统谱,把后唐时期的董熹字德昭,变成南宋的德昭,后唐的董熹(字德昭)----董珪------有林,该德昭的曾孙都在北宋了;熹公字德昭----珪公------渊(注意,此渊迁徙力田,也不是流坑的渊-----谨(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乡试)。因此,其后董振公等予以纠偏。

从多次的修谱记载,就有湖北咸宁、奉新、通山、斜港、濯港宁州、通羊石门、狄田、阳新、黄石、大冶、蕲州、武穴、英山、郧阳、麻城、靖安、九江、建昌、栎田、修水、都昌、抚州、广济、瑞昌、临江、赣州、南昌、丰城等地,都有泉溪后裔。在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泉溪董氏旧谱序》、《泉溪盘根奕叶序 》、咸丰九年《董氏各族里居总记》做了充分的记载叙述,我也在《九江武宁泉溪村部分后裔分布的谱序记载与注解》粗略统计就有:奉新、赣州、黄田、斜港、通山、濯港宁州、咸宁、亥州、栎田、建昌(即今日永修)、靖安、辛安里,长乐源,银炉山,荻田、南昌、大冶、麻城等地;而从阳新宗谱,我在《湖北阳新、大冶、鄂州、黄石、武穴等泉溪后裔明清部分外迁族谱记载》也发现了迁徙各地的有:陕西商州、山阳、平利、白河、洛南、安康、镇安、石泉、西乡、凤县等多地;四川达州、房县、开县、霍州、地充、江北等地;湖北均州(现丹江口市)、郧阳、圻州(今蕲州)、鄂州、随州、咸宁、英山、江夏、竹溪、竹山、武昌、黄冈等地;安徽桐城、宿松以及霍山、彭泽、青山、潜山、太湖、武陵、兴国等地;还有河南、江苏、浙江、贵州、广西、广东等地皆有分布。

  《山溪口分迁序》“后俊公长子硕,从麻溪迁湖北麻城。传一世至硕之子艺道字福三者,又由麻城迁通羊,石门,越其孙临六公迁咸峰山。”;《濯港支派序》“庆生子一曰瑞,瑞生子三,曰元(注:熹------嵩,嵩的8世裔孙为南宋董元),曰规,曰矩,规无传。矩迁咸宁。”……

此外,若从董晋右丞相的儿子全素连接的后裔,与泉溪有渊源的就很多了。从远遂述中连接远公就有淮安盐城、董槐公后裔就有江西、广西、江苏丹阳等地。

有这么多地方的宗亲,为什么出现 董宏量《咸宁董氏寻根记》感慨“谱上注明咸宁董氏来自江西泉溪,而江西并无泉溪这个地名,不知所指是否流坑。”,我想,由于泉溪没有重建泉溪董氏宗祠,无法了解泉溪,也以为之前称呼“鄂赣皖董氏宗亲联谊会”没有凸显泉溪作为祖居地,宣传力度不够给人误解,况且有清朝乾隆辛丑,嘉庆两次的危害。我个人认为,宗亲联谊会修改为“泉溪董氏宗亲联谊会”正为当时,但需要泉溪宗亲依法登记注册,便于以后开展工作。各地对待族谱的考证上,需要开拓境界。就如董槐后裔各地记载有江西、广西与江苏都存在。那么广西的董槐以上有董晋的先祖,董寀公,是钱塘江钱塘府,还记载到山东青州府。可是从上追溯,山东的青州府的董氏是清朝迁徙的,世系不对;在桂林的董家巷也只有15世,也不同一时间。因此,从后往上追溯,才得到真实。既然广西钟山族谱记载是南宋的右丞相槐公,是记载被丁大全迫害的事件,这样的董槐只有一个。若认为不同一人,但时间官职事件的标示全部指向一人,那这个就不是同名同姓。既然南方各地都记载董槐谱序,当然以董槐谱序留存地与谱序中的泉溪为发源地。之前不同的,依据族谱与墓碑,只能从董槐连接,如此才能追根溯源。

宗亲是相互往来的,走出去,请进来,相互交流,才不至于陌生,况且在现代都市几乎淹没乡村的情况下,若不及时相互来往与溯源,就真的让后人无法寻根了,也不知泉溪派的后裔分布与繁衍情况了。

3、宗祠是姓氏文化的结合体

        姓氏文化,是宗族中一种共有的文化结合体,主要表现形式是宗祠、族谱以及与宗族有关的文化体系。 姓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以及姓氏文化在人们心中得到认同,人们的宗族文化观念也相应加强了,从“小家”的家事到“大家”的宗事也一样得到重视,比如对一些公祠的重修,对族谱的修订,或是对远祖山坟的拜祭,此等种种,都证明了人们对宗族的文化意识的认同。这样一个庞大的世系宗族,由于基本是外迁,祖居地反而是宗亲人口少的地方,力有不逮,也不应该让泉溪独自承担。泉溪的宗祠始建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若存留则至今815年。但由于文革被毁于其后水库淹没,重建泉溪董氏宗祠,需要依靠泉溪派的各地宗亲齐心协力,共建寻根问祖的平台。看到各地大力新建董氏宗祠,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建,我们没有理由仅仅让泉溪发源地的宗亲承担这样庞大的经费。既然,有热心的宗亲倡议,无怨无悔地付出,我们各地宗亲责无旁贷,需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泉溪的董氏宗祠,也是我们的宗祠。

    重建泉溪董氏宗祠,在宗祠内明列世系与迁徙,便于慎终追远、寻根问祖,简列支脉繁衍,迁徙先祖与地点。传承祖德,促进宗亲支脉交流。

 
 

4、   董氏联谊会的作用

各姓氏在解放前,为了避免被欺压,就往往依靠宗族的力量。或者说榜大宗。

古人说得好:“一个篱笆三棵桩,众人拾材火焰高。”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位,私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宗族的纽带也会给经济带来促进作用。

树有根,水有源,骨肉情深,血浓于水,鞠育之恩,慎终追远、孝敬长辈、奉祀祖先、延续后代、扩大宗族,历代相传。 宗亲联谊会,因应维系伦理而产生,正可补足这方面的缺陷,是联络同姓宗族的最佳场所,对家族历史文化发展轨迹,遵循祖训,敦宗睦族,阐一脉相传之亲,叙血缘连枝之情,传承祖德弘扬宗功,促进宗亲之间的正常发展与交流,团结亲情,守望相助,发展宗亲友谊,激发和增强宗亲尊祖敬宗的热情。

      宗亲联谊会除了平时的联络外,还有族谱的编制,宗族祖先的祭祀。从会议、文娱到运动、聚餐等,还可进行学术交流,文化研究,信息交流,招商引资,寻根问祖。经济要发展,以宗亲为桥梁,以血缘亲情做纽带,搭建泉溪董氏联谊平台势在必行。有难众力支持,有难大家分担,集众人之力平台才容易建立。

在及时修谱便于各地联谊基础上,可以加强不同支派的往来。国家在法律没有制定的方面依据公序良俗。也就是风俗,村规民约。那民约是依据多数人的意见。村民自治也要达到三分之二的人数,少数服从多数也需要你的人数占多数,不然有口难辩;民间调解也在考虑多数人的意见;诉讼仲裁需要证人证言也会看人多势众,不然别人不敢出面作证。其次是政治上的,中国还是人情味比较浓重的国家,讲究情理与法理的结合;在乡村建设项目上,凝聚力号,人缘广,项目就容易到位,且有大项目;再就是企业上,我们泉溪派有一大批企业精英,多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同支派的宗亲。生意往来,信息服务就更加便捷。因此建立平台好处多。

    平台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动口不动手,动手需要实际行动乐于捐助,才建立平台。靠别人出力,自己以种种借口,把责任推给其他宗亲,那就不会凸显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毕竟,相互往来需要资金,把有限的资金办成急需的大事,都需要发动组织,需要各位宗亲热心参与及鼎力相助。也不要等到自己所在的地方需要修建尊亲敬祖等场所,才想起宗亲,平时不乐于帮助;或者把自己局限在一地范围,事不关己,似乎大众的事情与己无关或与本地方无关?这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也不是为了见识而来。无数的人为了寻根问祖,苦于找不到自己的发源地而一代又一代人地去寻找,我也为寻找多方考证。如今,广西的董槐后裔根在泉溪,广西与各地宗亲都有责任义务修建自己共同的宗亲平台,在泉溪派后裔成熟的地方举办“泉溪董氏宗亲联谊会”,在泉溪重新修建共同的董氏宗祠,弘扬孝道,尊亲敬祖。我想有泉溪派的宗亲、有全国各地宗亲的支持,一定会实现这一愿望的!

最后,谢谢各位宗亲!说得不对的,请给予批评指正。

201811月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