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德珠借翁偶虹创编新剧 赢满堂红

 cxag 2018-11-16

1939年11月,上海戏剧学校在法租界白莱尼蒙马浪路(今马当路)41号大华书场内成立。这是在上海办的第一所京剧专科学校,在其开设的短短六年时间内,为上海京剧舞台培养了一批“正”字辈京剧演艺人才,为上海海派京剧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上海戏剧学校部分学生合影


学校提出以“提倡与整理传统戏曲,培养京剧人材”为目的,以“摒弃旧式科班弊俗,吸收科班长处,遵循新型学校制度开课”为办校宗旨,招收年龄十至十二岁的男女学生,在教授术科(京剧专业科)的同时,兼学文化课。


学校不收学费,因此对于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许多年轻人前来报名,首届招生共录取了男生四十余名,女生二十余名,年龄都在十至十四岁之间,学校前后共招了一百七十余名学生。


这些学生进入上海戏剧学校后,都把名字中间的那个字改成了“正”字,在日后的演出中,大家统称他们为“正”字辈。


△ 上海戏剧学校学生在更新舞台演出的戏单,

此戏单与其他戏单明显不同,简单明了,

也许是学生们自己的杰作


上海戏剧学校的学生公演,因具备全部演出行当,无需外援,再加学生演出多在日场,与夜场名角儿的戏也不冲突,所以各大剧场很乐意供学校演出。


1940年,上海戏剧学校开始在更新舞台公演。据1940年10月25日(星期五)夜戏戏单,这天的公演剧目为《全部四母探郎》、《全部杨香武三朗盗九龙盃》、《天宫赐福》。


△   上海戏剧学校学生在更新舞台演出剧照


1945年7月,上海戏剧学校因迫于经济压力解散,而学校培养的“正”字辈学生则活跃在各地的京剧舞台上。


△   建国初期上海戏剧学校学生正字辈假座中国大戏院,为伶界联合会救济失业同人义演的演出戏单,从戏单可看出一排排整齐而列的正字辈名单,蔚为壮观,可见对此次义演是如此的重视。


1951年7月12日,上海戏剧学校一批学生在中国大戏院进行荣誉演出,演出剧目为《捉放曹》,那天的戏单上写着“临别纪念”四个字,反映出“正”字辈学生对于母校的深厚感情和“正”字辈同学之间的同窗友谊。



  “四小名旦”之一宋德珠崭露头角

在1942年9月几张更新舞台戏单上,正面都印有各大名家执笔的“宋德珠专号”介绍,因为宋德珠是当时更新舞台邀请的头牌名角


△ 宋德珠肖像


宋德珠是1930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第一期“德”字辈学生,初学老生、小生,后来老师根据他的外貌条件和专业优势让他改学武旦。戏校第一任校长焦菊隐为了培养这个颇有前途的武旦人才,把当时所有的著名武旦、刀马都请至学校为其授课,悉心栽培,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武旦基础。


1936年秋,北京《立言报》进行“四小名旦”评选,宋德珠得票3600张,名列前四名,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京剧“四小名旦”之一。


1938年宋德珠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毕业后,第二年就自己组建了“颖光社”,当年率“颖光社”到上海演出。


△ 宋德珠在更新舞台演出戏单


1942年暮春时节,上海更新舞台经理董兆斌来京约聘颖光社赴沪演出,由此当年7月宋德珠率“颖光社”再次来到上海,在更新舞台演出了打炮戏《金山寺》。

那天正好是一个炎热的夜晚,然而顾客骤满,宋德珠演出了他的代表作《杨排风·五打》、《虹桥赠珠》(即《全部泗州城》)、《湘江会》、《扈家庄》、《碧血桃花》、《青石山》,场场满座。


△ 宋德珠在更新舞台演出戏单


十天以后,又翻演了《金山寺五杆枪》和新剧《蝶恋花》,不论是酷热之夜,还是大雨之夕,场内都是座无虚席。

《金山寺》和《花断桥》这两出戏是宋德珠班底来更新舞台新排演的,是继《蝶恋花》获沪上观众狂热追捧后,由著名京剧编剧翁偶虹在《金山寺》的结尾处加了一个余波《花断桥》。


△ 宋德珠在《蝶恋花》中饰万香友剧照


△ 宋德珠在《杨排风》中饰杨排风剧照


据翁偶虹在他的自述文章中介绍:花断桥是遥拟川剧的《断桥》而想象结构的。这两个戏演出时,由宋德珠饰白蛇,演出时盛况空前。

就这样,宋德珠带着颖光社,凭借着翁偶虹创编的新剧“三花”——《蝶恋花》、《花猫戏翠屏》、《花断桥》,在1942年的更新舞台演出卖了个满堂红,树立了戏校化新剧的典范。


△ 宋德珠赠剧照给为他编戏的翁偶虹


△ 宋德珠在更新舞台演出戏单



现在以及未来的中国大戏院,依然期待为各大戏剧院校,提供展演交流的平台

△ 2018.8.31《狂飙》演出剧照


17年前,田沁鑫导演曾带领彼时刚刚走出校园的辛柏青、袁泉、朱媛媛、小陶虹等演员,以“国歌”词作者田汉狂飙突进的一生为主线,讲述田汉四段凄婉爱情。17年后的2018年,在中国大戏院开幕演出季 暨 国际戏剧邀请展,田沁鑫又带着新一批年轻人,毕业于上戏的青年演员金世佳和一众在校学生,再次“狂飙”,同时取得令人惊喜的票房成绩


△ 2018.8.31晚,田沁鑫导演、上戏师生与观众演后交流


同样也是在中国大戏院的开幕演出季,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小剧场女王”孔令美带着她第一次导演的作品《都市生存手册》,携中戏、上戏演员带来精湛演技,一同探讨当代都市生活语境下的青年话题,得到沪上观众的认可


△ 2018.9.5晚,《都市生存手册》主创团队、演员与观众演后交流


不久之前,88岁的中国大戏院,联手沪上新锐话剧团——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以及中国最具规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海外服,共同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创立“上海外服·中国大戏院白领戏剧俱乐部”。



新时代的戏校化新,你我一同见证!






 



谁是中国大戏院?


她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带有“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之一。

厉慧良、马连良、梅兰芳、孟小冬、李玉茹、周信芳等京剧名家曾在这里登台。

她曾是南北名家创意交流的展演地。

她曾见证过年轻演艺人的首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