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所为,有所不为”

 刘刘4615 2018-11-17
(来源:新民晚报) 11-14 08:16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

标题由孟子原话衍生而来,与孟子本意有差异。不过,此语已被今人广泛使用,成为重要的思想指导。遵循古为今用原则,两者结合起来略说。

孟子从否定面立论,所有人都要有自己的“不为”。说的是人不是禽兽,人有心,能选择自己的行为,不愿做背离信念、违反原则的事。第二层意思是说,人不是神,人有局限性,本能地知道却步,不会做力所不逮的事。在这种“不为”前提下,人才可以去做事情。所谓不为达之于所为,是将不为时的戒心、警醒、律己、慎重扩充到所为的事情上。这是应当的,亦是合适的。义,就是做事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这里,孟子强调了先舍而后取,强调了不为与为的辩证关系——否定而后肯定。

标题所示,同是取舍,却是先取而后舍,肯定而后否定。为何有如此变化,并不容易解释。本文以为,思想由实践中来,观念是现实的反映。孟子身处战国时代,七雄争霸,战争频仍,民不聊生,读书人却苦心钻营,竭力出人头地。因此,批判现实主义者孟子不仅批判残酷的社会,也批判纷乱的思潮和招摇的士人。同时,孟子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追随热门的、流行的趋炎附势与腾达,而要冷静下来,以孔子思想为指导,认真思考,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即不为而后有所为。两千三百年后的新中国与战国时代根本不同,统一、和平但是一穷二白,急需大干快上,快马扬鞭。所以,思想界对孟子观点加以改造,首先倡导“有所为”,激励人们积极投入到崭新的建设热潮之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而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人们又都明白,还要“有所不为”。

今人与传统儒家比较,思路相异,方法不同。孰优孰劣,空谈没有意义,要结合客观实际判断。合乎客观实际的,就是好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当今主流指导,完全正确。不过,许多人,特别是地方领导者和各行各业负责人,思想上还有偏差,即对“有所不为”理解不深,重视不够。人不可能总是先知先觉,通过实践而来的后知后觉同样宝贵,甚至更加宝贵,怕的是永远不知不觉。例如,近年来极其重视退伐还林、退耕还湖等等,着手实践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为与不为的考量,也是人生的大课题。本文以为,从个人修养来说,按照孟子教导,根本是“自省”,首先考虑“不为”,明白自己哪些事不该做,不能做,是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其实,孟子之言正是从人生着眼,其他意义则是由后人发挥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