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优课件 | 郭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雁南飞8302 2018-11-17

【名师档案】

授课教师: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郭晋

指导教师: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   朱真

     湖南省岳麓区教研室  代洁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赵洁

课程档案:本课荣获2018长沙市历史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湖南省历史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全面辩证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3.提升学生对改革本身的认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大环境及相应制度保障;改革过程是艰难的,还应有坚定的信念、伟大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联系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全面分析及对其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三、教学思路

本课主题为——文政之殇,人治之痛。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了16年,16年间,王安石以其鲜明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力推行的变法确实为北宋王朝带来一股新气象。但伴随着神宗的去世,变法也随即被废止。原因何在?除了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外,究其根源则在于人治之痛。此处的人治不仅指代个人因素,更直指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当文人士大夫的这样一种政治理想被置于中国古代人治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时,是缺少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的,而没有这样的一种制度保障,改革很难推进。由此得出启示,改革要想成功,终将要改变人治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由人治走向法治也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大家,但老师依旧感觉非常亲切。因为老师也是永州人。提到和永州相关的大人物,有一位不得不提。他就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实际上啊,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主人公——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北宋中期,怀抱着一颗“心忧天下”的爱国之心,肩负着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独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使命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所勾勒的那幅理想蓝图,王安石进行了一场大胆的政治实践,这便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请同学们翻开教材。

【新课讲授】

一、文人理想,政治实践

都说理想源于现实,那么,王安石作为一名文人,他心中的那幅理想蓝图又源于一个怎样的现实状况呢?

(投影图表材料,引导学生直观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现实状况)

材料一 

  

    

 

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

时间

岁入

岁出

状况

宋太宗(976-997在位)

22245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在位)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

宋仁宗(1022-1063在位)

126251964

无余

无余

宋英宗(1063-1067在位)

116138405

131864452

亏15726047

                                  ——以上数据均摘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教师设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表分别反映了北宋中期的什么状况?

学生:冗官、冗兵、冗费

教师:而这样一种由北宋初期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措施所引发的“三冗”问题又导致了北宋中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教师:“三冗二积”,这就是王安石步入北宋权力中心时的现实图景。同学们,面对此景,如果你是王安石,你的理想是什么?

学生:穷尽一生改变时局,营造一个国富兵强的北宋王朝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富国强兵。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材料,一起去探寻王安石的理想蓝图。

(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的文人理想)

材料二 史称公(王安石)尝与司马温公(司马光)廷辩理财,温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公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变法的总方针、总政策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站在地主阶级和专制主义统治的广泛利益的立场上,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势力,稳定中间阶级(中下层地主和上层农民),缓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巩固宋封建统治。”

                                             ——《汴京梦断》

材料四 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教师设问:阅读上述材料,总结王安石的变法理想。

学生分析后,教师进行总结:

材料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材料三——妥善处理国家、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材料四——重视商品、货币与市场关系,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

教师总结:除此之外,王安石在给仁宗皇帝上呈的《万言书》当中还对如何建立一个兵强、人才济济的北宋王朝进行了规划。由此观之,好一幅宏伟蓝图。

1069年(熙宁二年),变法开始,王安石也信心满满的将他的上述构想付诸实践。变法从富国、强兵、取士等方面全面铺开,那么,实效如何呢?

我们首先从富国之法与强兵之法当中各举一例,来进行个案分析。

(投影青苗法和保甲法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依据之前对王安石变法理想蓝图的分析来合理推测两大举措的理想效果)

1:青苗法

措施

具体内容

理想效果

青苗法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货后还本付息。(国有农业银行低息贷款)

①青黄不接时救济百姓

②抑制私人高利贷

③增加国家收入

教师:这不就是王安石心中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吗?实效呢?

材料 熙宁三年的八月, 宋神宗告诉司马光说:“青苗有显效”。譬如元丰六年发放的青苗钱是一千零三万七千七百七十二贯石匹两, 收回的数字是一千三百九十六万五千四百五十九贯石匹两, 收取利息近四百万贯。

                   ——转引自张诩华《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

学生:在实施之初,确实增加了国家收入,有一定实效。

2:保甲法

措施

具体内容

理想效果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相互监督、检举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精简军队

材料  荆公之治保甲,成效卓著。始焉用之为警察,而盗贼大息。前此环畿群盗,攻劫杀掠,岁辄二百起,至是则无复一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学生:确实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治安的稳定。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组对比材料。

(投影两组对比材料,引导学生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 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

时间

岁入

岁出

状况

宋太宗(976-997在位)

22245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在位)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

宋仁宗(1022-1063在位)

126251964

无余

无余

宋英宗(1063-1067在位)

116138405

131864452

亏15726047

                                   ——以上数据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宋史》

教师设问:通过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对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

材料三 “太宗既灭北汉,即举兵以攻幽州。大败于高粱河。……1004年,辽圣宗自将入寇,至澶州。……真宗车驾渡河,乃以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和议。1042年……又增岁币银、绢各十万两、匹。当仁宗时,夏元昊造反。宋人屯大兵于陕西,屡战不胜。1043年,亦以银、绢共二十五万五千成和议,谓之岁赐。”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百度百科·河岷之战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三、四,联系所学知识,从军事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生:变法增强了北宋国力,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会发现,在北宋中期“三冗二积”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王安石将他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理想付诸实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一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肯定王安石变法的一点。但是,慢慢的,伴随着变法的不断推进,事态还能继续朝着王安石所设想的那样发展吗?我们来看宋话本中的这样一则故事:

(投影宋话本中的相关故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老师补充:虽然宋话本作为商品经济下市民文化的产物,作为文艺作品,为了吸引眼球这里面的刻画有夸大的成分,但我们从中还是能窥见出一定的历史状况。

教师设问:这个故事给我们描绘的又是一副怎样的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其实,不仅百姓反对变法,因为触动了多方利益,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诸多反对的声音。来自王安石提拔起来的小官郑侠呈现的一副《流民图》,成为压垮变法的最后那根稻草。回顾最初王安石心中的那幅理想蓝图,再看看眼前的《流民图》。理想一度如此美好也的确卓有成效,但慢慢的,现实呢?为何伴随着变法的不断推进会出现这样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理想与现实渐行渐远呢?实际上,自王安石变法后,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一直议论纷纷。我们来看看其中几位的观点:

二、文政之殇,人治之痛

1.苏辙:

    “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2.钱穆: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攻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3.黄仁宇: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美】刘子健

“对重症久病者下药不宜太猛,因为他虚弱的病体也许无法承受其副作用。最好,最安全的疗法是让病人好好休息,佐以力道温和的药剂,使其慢慢恢复。”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教师说明:这里面既有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的观点,也有后人的评说,既有来自国内的观点,也有来自国外的声音。接下来,老师想邀请大家开启一场思维火花的碰撞。

课堂活动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组探究如下问题:

    1.本组更倾向于谁的观点?

2.请提炼他的观点。

3.结合补充阅读材料和教材P57相关内容,谈谈你们的理由。(给出例证来丰富本组所选观点)

4.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你们是否有不同于以上的观点呢?请亮出你们的观点及理由。

(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出相应观点)

1.政策本身并未实现民富,反倒加重人民负担

2.政策本身急于求成,主观因素的影响(个人性格、用人不当)

3.政策过激,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4.某些变法措施过于超前,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不符

教师: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理想与现实渐行渐远吗?我们来细细品味王安石的那句名言“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我们都知道,这句话表明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但如果再细细品味的话,同学们还有其他的一些想法吗?

再讲一个故事:

1073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王安石应诏,准备陪同神宗到城中观看花灯,与民同乐。傍晚,王安石伴随皇帝大驾回到宫中。神宗的车驾进了宣德门,王安石随之策马而入。这时,从门边来了两个太监,一把拉住王安石的马缰,他差点掉下马来。王安石见此情形,大声呵斥。太监沉着应对:“大臣到宣德门必须下马,宰相大人你不知道吗?人臣到此都得下马,相公你不下马,难道你是王莽之流吗?”第二天早朝,神宗问起此事,王安石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说了一遍,然后姿态很高的请皇上派人查明,宣德门下马有无定制。神宗有些怪异的说:“朕做亲王时,进宣德门并没有下马啊?”问题在于,谁不知道,亲王比宰相尊贵得多!

现在大家明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了吗?

学生:王安石已然触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死穴——皇权专制。一旦触及这一问题,再开明的君主都会有所忌惮,这是所有封建帝王不可触碰的底线。

教师:有了这样一种认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王安石你天不怕、地不怕、祖宗之法都可以无所畏惧,那皇帝呢?

教师总结:追根溯源,则在于中国古代人治社会下变法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当文人理想被置于人治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时,失败也是意料之中了。再者,纵观整个王安石变法的过程,都与一个人物紧密相连,他就是宋神宗。神宗在位时,幸得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稳步推进,但神宗死后,短短一年内,新法尽废。这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治社会的悲哀吗?

补充原因:5.人治社会下变法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

    基于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样一场文人理想的政治实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北宋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但遗憾的是,由于文政之殇,更源于人治之痛,王安石两度被罢相,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尽废新法。正如王安石在写给他女儿的诗中所说:“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唯有妙莲花。”最终,诸缘梦幻,一切回归平静。

【结语】

纵观这场历时16年的文人理想的政治实践,变法伊始的王安石怀抱着一颗“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之心,步入北宋政治权力中心,意欲将其文人理想付诸实践。可伴随着变法的不断推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王安石情殇不已,但即便如此,他依旧信心坚定地推行新法,也正是他身上的那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推动着他无畏向前。

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观景如此,改革又何尝不是呢?今年,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编辑:孔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