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枪炮,病菌和钢铁》 (一)

 任致eBook 2018-11-17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是由 UCLA 的地理学和生理学教授Jared Diamond所著,获得1998年普利策奖,并在世界多个地方成为畅销书。这本书早就有人推荐过,可是看到这么枯燥的书名,怎么也提不起我的兴趣来。最近又有人强烈推荐,说是看过以后绝对不会后悔,我稍微有点动心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拿起这本书来的是,儿子今年选修了一门AP美国历史,他的老师把这本书列为课外阅读的首选,一下激起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趣来。一方面,想看看这么多人强烈推荐的书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另一方面,可以跟儿子一块学习、讨论,这么好的套近乎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有迹可寻的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5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开始从非洲向各地迁徙,至13,000年前左右,全球各大陆上已均有靠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类定居,可以说,13,000年前全球各地的人类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作者在本书里,试图解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从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1500年,不同大陆上的人类社会在技术和政治上的如此不同的发展速度。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环境地理和生物地理上的差异造成了现存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不是像某些生物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民族发展的差异。

 

 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现代人的祖先一直是以捕捉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为生,直到11000年以前,有些民族开始驯化野生动植物,以家养的牲畜和农作物为食。农业的发展以及动物驯化的普及,使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密度高到一定程度,只有一部分人最后成为农民,专门从事粮食生产,并且可生产出多余的粮食去养活非生产者。这些非生产者包括首领、神职人员、官员和战士。人口的数量和密度的差异就造成了经济专业化、社会复杂程度、政治组织以及物质产品等方面的差异。

 

粮食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哪些民族成为历史上的贫穷民族,哪些民族成为历史上的富有民族。在粮食生产上具有领先优势的民族,也就取得了在通往征服其他民族的道路上的优势。其结果就是富有社会与贫穷社会之间一系列的长期冲突。

 

驯养动物的社会中,从动物所感染的病菌衍生了出人类的病菌,形成了新的人类传染病。驯养动物的人逐渐形成了对新的疾病的强大的抵抗力,而没有免疫力的人接触到这种病菌之后, 99%都会因之而丧命,这在以后欧洲人对美洲、澳大利亚、南非和太平洋岛国的土著的征服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农民可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

 

作为狩猎采集族群的不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似乎不得不努力工作,每天为寻找食物而四处奔波,常常忍受饥饿,寿命较短。而选择粮食生产的族群似乎有较少的体力劳动,更多的享受,免于饥饿并且有较长的寿命。为什么有些狩猎采集族群最后成了农民,而另外一些族群,甚至在一些很适合于农业发展的地区,像美国的加州和澳大利亚,选择了继续狩猎采集的生活呢?

 

所有的研究都表明,那些没有选择粮食生产的族群,不是因为他们对当地的野生动植物不够了解,不是当地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以至于他们不需要生产粮食,也不是由于文化保护主义和禁忌,而是那些地区都缺少可驯化的牲畜和谷物的野生祖先。那些地区后来发展出了农业生产,基本是因为外来的驯化动植物或其它族群的到来。

 

为什么我们的坐骑不是斑马:

 

人类驯化动物是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前2500年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有重大意义的大型哺乳动物驯化了。全世界有大概148种符合被驯化条件的野生动物,但是最终只有14种动物成功地被人类驯化。这14种动物的野生祖先,在地球上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其中13种只有在欧亚大陆上才有,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连一种都没有。各大陆之间驯化动物的野生祖先的这种十分不均匀的分布,成了欧亚大陆人而不是其他大陆人最后得以拥有枪炮、病菌和钢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在148种候选野生动物中,只有14种最终通过了驯化实验呢?这要从野生动物本身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特点来讲,缺少任何一个特点的动物都不会被成功驯化。

 

它们必须是不挑食的食草动物。像树袋熊和熊猫这种挑食的动物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

 

它们必须有相对快速的成长速度,像大象需要15年时间才能成年,肯定不值得饲养。

 

它们必须能够不知羞耻地在公共场合下进行交配,讲究隐私的动物就算了吧。

 

它们必须性情温和,对人类没有攻击性。像斑马和熊这种脾气极坏的动物只好放弃了。

 

它们必须是反应迟钝,不容易受到惊吓,处变不惊。像鹿和羚羊就不合适。

 

它们必须是喜欢群居,有集体主义精神,与其他同类和平相处,很少打架。

 

经过这些条件的筛选,只有很少一部分野生哺乳动物在所有上述的这些方面都能协调一致,而最终成为了被人类饲养的动物。

 

轴线的方向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各大陆的形状和轴线走向是不同的。美洲大陆的形状是南北走向,它的主轴线是南北向的,非洲大陆同样,它主轴线也是南北向的。相比较之下,欧亚大陆的形状是东西走向,也就是说它的主轴线是东西向。大陆板块的形状和轴心线的走向,决定了在这个大陆上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粮食生产的传播同粮食生产的起源一样,对于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差异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史前时期,粮食生产的发源地只在少数几个地区,以新月沃地(现在伊朗、伊拉克一带)为例,在那里出现粮食生产后不久,粮食生产就向外扩散至欧亚大陆西北和北非的其他地方,它往东西两个方向传播。为什么农作物从新月沃地向东西方向传播的速度如此之快呢?因为欧亚大陆是东西向轴线,位于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地,白天的长度和季节的变化完全相同,他们往往也具有类似的疾病、温度和降雨量以及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动物也一样,比较能够适应纬度相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与驯化的动植物沿东西轴线方向传播的容易程度相比,它们沿南北轴线的传播的就困难许多。气候的变化、降雨量的差异和白天的长度阻碍了动植物在南北方向的传播。比如说,新月沃地的家畜通过非洲向南的传播,由于气候和疾病的原因,从来没有超过赤道以北的国家。既使热带非洲的农作物,在向非洲南部地区的传播也困难重重。同样,在美洲大陆上,农作物和牲畜也未能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之间传播。故而,非洲和美洲这两个最大的大陆板块,由于他们的轴线是南北向的,因此产生了农作物和牲畜传播缓慢的结果。南北之间传播缓慢的现象,在一些小范围的地区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说,热带印度尼西亚的粮食生产就未能在早期抵达澳大利亚。

 

大陆板块轴线走向的不同,不仅影响粮食生产的传播,也影响其他技术和发明的传播,比如说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还有文字、冶金技术、乃至政治体制。

 

各民族的历史命运就是围绕着这些轴线在旋转。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