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18年高考已经落幕,广大考生结束了12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了最放松的暑假,同样辛苦陪考忙前忙后的家长们也算是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卸下了“重担”。大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开始等待,等待高考成绩公布,而后填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书。这期间并不轻松,加之有相当多的不法分子快速“上线”,赶在高考后录取前的时间段设局诈骗。提前查分、内部指标……招生骗术多、手段广,有些甚至以假乱真,让人防不胜防! “野鸡”大学“套牌”招生 ![]() 前不久,一个名为“武汉经贸大学”的网站,几乎完全复刻河北经贸大学官网,涉嫌虚假招生。被各大媒体报道后,“武汉经贸大学”竟又复刻了北京吉利学院官网背景图,目前该学校网址已经打不开,但想想2017年教育部发布国内的“野鸡大学”高达381所,形式不容乐观。 【小编说】“野鸡大学”的治理之路还很长,教育造假对一个考生、一个家庭的伤害或许会持续一生。到底该如何有效辨别真假高校?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官方网站,域名后缀一般为“.edu.cn”,而“野鸡大学”多使用“.com”等其他后缀,为了迷惑蒙骗考生和家长,有的更是会在“.com”前加入“-edu”或“edu”混淆视听。 大数据+报志愿,靠谱吗? 有人称“高考只是预赛,填报志愿才是决赛”。而填志愿拼的就是智慧、眼光和胆量。“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也被引入到高考志愿填报中,相关的APP悄然上线,一时间在某些地方的考生间广为推荐。“人工智能”、“大数据”,听起来都是可以帮助考生优中选优的好帮手,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真的可信吗? 【小编说】进入手机应用商店,输入“高考”,确实可以搜到几个与高考志愿报考相关的APP,且均有较高的下载量,其中更有高达588元的志愿卡产品。在国内大型电商平台上,“志愿卡”更是成为了普通的商品,有的店铺月销售已突破了400单。这些“志愿卡”真的有那么“聪明”么?他们的大数据来源究竟是哪里?这些都未有官方定论。有媒体报道称,这类APP有的就是诈骗软件,一旦下载,木马就会控制手机,轻松盗取用户支付宝等隐私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常规骗局也卷土重来未可知,在高考诈骗高发期,考生和家长要一并擦亮眼睛: 1、谎称可提前查分。不法分子往往是通过短信、微信发生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查分网址、网站,盗取考生的银行卡、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进行贩卖或精准诈骗。 2、谎称有“内部指标”。不法分子通过散布虚假信息,自称某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或某高校领导熟人等,可通过“内部指标”、“点招”、“特长加分”等手段实现低分高录,直接骗取家长钱财。 3、混淆不同教育类型。不法分子利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现状,故意混淆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高等自学等,称只要花钱就能进名校。 4、高考补助金。不法分子自称“某教育局”,对考生发放“高考补助金”,实则是电话操控,妄图实施ATM机转账的诈骗伎俩。 5、寄送伪造录取通知书。不法分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费等费用打入其提供的私人账户。
骗术这么多!到底该如何防范? 1、高考后等待分数和填报志愿期间多与学校老师、同学取得联系,进行充分沟通,对于相关政策充分了解。 2、如有人主动联系沟通报考等相关问题,一定多留心眼,切记泄露身份信息、准考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隐私信息。 3、不轻信花钱即可录取,所有招生计划都是公开的,且现在都是电脑提档。 4、收到录取通知书要仔细核实,一方面通过教育考试网站查询自己的录取情况,一方面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办学资质等情况。 5、涉及到钱、银行卡都要注意再注意!对于入学收费也要核实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明收费,谨防受骗!(文/肖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