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跟痛的人用什么药最好?为什么?

 阿凤ok 2018-11-17

足跟痛又叫跟痛症,是民间对足跟部疼痛的一种俗称,具体部位是指足跟部跖侧的疼痛,常见于40~ 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尤其是产后妇女更多。足跟痛与西医学所说的足部骨质增生或蹠底筋膜炎很相近,但又不全是。

中医典籍称足跟痛为“伤筋”,是“骨痹”中的一种,因此也称之为“跟痹”。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发病病因说法各异,有的认为它主要由跟骨骨刺而引起;有的则认为它多是神经卡压而使跟骨内压力增高的结果。多数专家相信,此病可能与外伤以及由外伤引起的跖骨筋膜炎、跟骨关节滑囊炎、跟腱炎、脂肪垫变性等无菌性炎症及病症有关。还有一些患者则与风寒潮湿有关。有些病例则没有确定的外伤史,也没有骨刺的形成。

古典中医学认为,伤筋证(足跟痛)是由于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复感受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而出现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致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多与劳累过度、足跟部长期反复摩擦劳损、急性弹跳或长途跋涉损伤、风湿之邪外侵、久病卧床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有关。现代中医学家们在辨证治疗中常把伤筋证(足跟痛)分为骨刺与非骨刺两大类,在骨刺类与非骨刺类中又根据其不同症状表现而具体分为若干小类,如将骨刺类又分为肝肾亏损、瘀血阻络、慢性劳损等类型;把非骨刺类称为寒凝血滞型“跷脉证”,其中又分为“阴跷脉”、“阳跷脉”和“阴、阳跷脉”等类型。

一、主要表现

(1)在一般情况下,患有足跟痛的中老年人曾有过足部的过劳史或受伤史。患者的相应部位有局部疼痛及明显压痛,有的还可有局部红肿,晨起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会加剧。疼痛的主要部位是足后跟或足底部,疼痛的性质为酸胀痛或针刺样痛。

(2)如果已形成跟骨骨刺,则骨刺有一个逐步发展的缓慢过程,因而病人不会突然出现发作性疼痛。只有当骨刺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时,才可引起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症状。病人常在站立或行走时发生疼痛,休息一下后症状可减轻,有时局部也可有肿胀和压痛。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但却与骨刺的方向有关。一般来说,骨刺的方向与跟骨底面如果是平行的,则可能没有疼痛;若骨刺的方向为斜向下方的,则常有疼痛。此类患者经X光片检查后多数可以查证。

(3)非骨刺类的足跟痛在拍片检查中可无异常发现,但疼痛常可牵扯到内外踝或小腿内外侧。

二、检查验证

(1)根据症状加以诊断。患者的年龄大多为中老年,且以女性居多。

(2)可能因长期的运动史或足跟外伤史而引发刺痛或肿胀,或在遇到风寒刺激时足跟部有明显的疼痛感。

(3)局部检查多数病人不红不肿,但骨结节前方有压痛。

(4)X光片检查可发现局部软组织增厚,或为鸟嘴样骨刺,这些都具有诊断意义。

三、服药治疗

(一)非处方药选

中成药

(1)活血止痛散(胶囊) 散剂:成人每次1.5克,日服2次;胶囊剂:成人每次4粒,日服3次,均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本品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对于因瘀血肿痛者尤其有治疗效果。肝肾患者及孕妇和6岁以下儿童禁用。

(2)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浓缩丸:成人每次8丸,日服2次。传统医学认为,本品具有显著的滋阴补肾之功效。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发现,本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肿瘤和抗衰老的功效,主治各种痹痛、骨蒸潮热、头晕耳鸣、遗精盗汗等,对多种类型的伤筋证(足跟痛)具有明显疗效。(二)普通处方药选

1.西药

(1)吲哚美辛(消炎痛)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2~ 3次,必要时可增至成人每日100~ 150毫克,分3~ 4次服用。饭时或饭后服用。本品具有明显的消炎、解热、镇痛作用。由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所以一般不宜长期服用。老年、肾功能损害、出血性疾病、癫痫、精神病患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14岁以下儿童、消化道溃疡及对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

(2)双氯芬酸钠(双氯灭痛,双氯高灭酸钠,奥尔芬)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3次,饭后服用。本品是一种新型强效消炎、镇痛、解热及抗风湿药物,可用于各类关节炎、软组织损伤及其他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有肝肾功能损害及溃疡史者慎用,妊娠头3个月内及有阿司匹林过敏史者忌用。

(3)盐酸苄达明(消炎灵,炎痛静) 成人每次25~ 50毫克,日服3次,饭后服。本品具有镇痛、抗炎及解热之功效,可用于软组织和肌肉损伤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2.中成药

(1)骨刺片 成人每次5片(每片0.3克),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2~ 3个月为1个疗程。传统医学认为,本品具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养血活血、软坚之功效。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发现,本品多为滋补之药,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能促进新陈代谢,消除骨刺,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及抗衰老。主治由骨质增生引起的伤筋证(足跟痛)、颈椎病、肩周炎等各种痹证,如属于肝肾不足者尤为适用。有外邪者慎服,孕妇慎服。

(2)骨刺消痛液 成人每次10~ 15毫升,日服2次,善饮酒者酌加。本品具有祛风活血、利湿、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风寒湿痹、湿热蕴结引起的各种骨质增生、颈项强直、酸沉胀痛、行走艰难等症,对风寒及湿热型伤筋证(足跟痛)有较理想的疗效。体弱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服。

(3)当归拈痛丸 成人每次9克,日服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本品具有祛风、利湿、清热之功效,主治全身瘙痒,骨节疼痛,肩背疼痛、酸沉,胫、足部赤肿、沉重、疼痛及疮疡。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4)正天丸 成人每次1袋(6克),日服2~ 3次,温开水送服,15天为1个疗程。传统医学认为,本品具有疏风、活血和养血之功效。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发现,本品具有镇痛、镇静作用,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积,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孕妇忌服。

(5)健步壮骨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9克),日服2次。传统医学认为,本品具有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效。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发现,本药有抗炎、镇痛和抗疲劳作用,对有肝肾不足、寒湿阻络、下肢萎弱、步履艰难、阴冷天加重等症状的伤筋证(足跟痛)患者有疗效。

(6)健步强身丸 成人每次1丸,日服1~ 2次。本品有补肾强骨、宣痹止痛之功效,主治由肝肾阴虚、风湿阻络引起的筋骨萎弱、足膝无力、行步艰难等,对于有上述证候的伤筋证(足跟痛)患者疗效显著。

(三)中草药处方药选

【药方1】小茴香6克,黄柏12克,牛膝、杜仲、补骨脂、骨碎补、熟地黄、鹿衔草各15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型伤筋证(足跟痛)。本证属于骨刺类跟痛症,主要证候是足跟疼痛、肿胀,有压痛,休息时疼痛较轻,站立行走时疼痛加剧,不能耐久站立和远行,严重者足不能着地,经X光片检查足跟部有骨刺生长。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孕妇忌服,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2】生甘草、炙甘草、炒白芍、炒赤芍各30克。舌质有瘀者,加川牛膝30克;舌苔白腻有湿者,加木瓜30克;年龄大、身体弱者,加生地、熟地各15克;证情重者,加元胡30克。

【适应证】瘀血阻络型伤筋证(足跟痛)。本证属于骨刺类跟痛症,主要证候是先有一足的足跟酸困疼痛,渐至另一足的足跟疼痛,症情不断加重,严重者不能行走,甚至终日卧床,经X光片检查足跟部有骨质增生。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腻。

【制用法】将药加水适量,煎熬3次,共取药液1 000毫升,兑匀后分4次在一昼夜服完,每日1剂。药用牛膝,孕妇忌服。

【药方3】甘草3克,地龙、秦艽、土鳖虫各6克,川断、牛膝、赤芍、威灵仙各9克,当归、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各12克。

【适应证】足部有骨刺的伤筋证(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如仍不见效,可配合外敷疗法。孕妇忌服。

【药方4】木香3克,生姜、红花、淫羊藿各9克,当归、黑杜仲各12克,黄芪、白芍、牛膝各15克,肉苁蓉20克,熟地、鸡血藤各30克。

【适应证】有骨刺形成的伤筋证(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孕妇忌服。

【药方5】细辛6克(先煎),鹿角霜9克,木瓜30克。

【适应证】伤筋证(阴跷脉)(足跟痛)。本证属于非骨刺类跟痛症,主要证候是右足跟有酸胀痛,牵及内踝作痛,严重时影响休息和睡眠,经反复拍片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苔薄白或有瘀点,脉沉弦紧。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剂,连服5剂。孕妇忌服,高血压及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6】细辛(先煎)、炙甘草各6克,红花9克,仙茅15克。

【适应证】伤筋证(阳跷脉)(足跟痛)。本证属于非骨刺类跟痛症,主要证候是左足跟有酸胀痛,涉及外踝及足背作痛,离地则痛,着地则止,房事频繁则疼痛加剧,房事稀少则疼痛减轻,严重时影响休息和睡眠,经反复拍片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舌右侧前部有不少瘀点,脉弦缓。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剂,连服8剂。高血压、肾病患者及孕妇慎服。

【药方7】细辛(先煎)、甘草各6克,艾叶9克,续断24克。

【适应证】寒凝血滞型伤筋证(阴、阳跷脉)(足跟痛)。本证属于非骨刺类跟痛症,主要证候是左、右足跟均有酸胀痛,遇阴雨天疼痛加剧,遇热则减,足跟疼痛涉及内外踝及小腿内外侧,经反复拍片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苔薄白或有瘀点,脉沉弦紧。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剂,连服8剂,以后每周再服2剂,连服3周。高血压、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8】莱菔子750克,川乌、狗脊、肉苁蓉、骨碎补、补骨脂、女贞子、蛇床子、金樱子、鸡血藤、旱莲草、淫羊藿各1 000克,熟地1 500克。

【适应证】伤筋证(足跟痛)。

【制用法】将药共研成细末,制成药丸,每丸重6克。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9】血竭、制乳香、制没药各10克,独活15克,老鹳草20克,透骨草、寻骨风各30克。

【适应证】伤筋证(足跟痛)。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1~ 2个疗程见效。

【药方10】首乌、黄精、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各10克,生地20克,鲜荷叶半张。

【适应证】产后伤筋证(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剂。可同时配合外用熏洗疗法。肝肾功能不全者慎服。

【药方11】甘草10克,木瓜、熟地、桑寄生、山萸肉各12克,白芍、山药各25克。

【适应证】老年性伤筋证(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用。

四、其他治疗

1.照射疗法

用周林频谱仪照射,成人每次4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最好配合其他疗法一起治疗。

2.超短波-红外线综合疗法

先做超短波治疗20分钟,继之做远红外线治疗30分钟,每日1次。此疗法目前在上海华山医院已成功实施。

3.远红外线-超声波综合疗法

先做远红外线治疗30分钟,继之做超声波治疗10分钟,每日1次。疗效显著。

4.加垫疗法

(1)在较厚的海绵或毡子、塑料鞋垫上对应跟骨疼痛的部位剪一个空洞,大小随疼痛范围而定。

(2)在足跟下痛点的相应部位用棉花、旧布等垫高鞋垫0.5~ 1厘米。此法对足跟下滑囊炎有持续挤压按摩作用,可促使局部炎症扩散、消失。

(3)用硫磺适量,碎头发50克,将两者混合均匀,再用双层纱布包裹,做成鞋垫或袜子穿在脚上。每20天更换1次,连穿2~ 3个月。

5.研磨疗法

用脚踩圆形球(玻璃、钢铁、木制均可,直径为2~ 3厘米),赤脚使足跟下疼痛点接触圆球,让它滚动研磨,每天2次,成人每次10分钟。

6.熏洗疗法

(1)用山西陈醋150~ 250毫升,加热煮沸后关火,用蒸气蒸熏患处,温度适宜后再用热醋浸泡患脚。若在食醋中加入威灵仙30克蒸煮后如法熏洗,效果更佳。

(2)将乳香、没药、白芍、元胡、川牛膝各20克,独活、透骨草、威灵仙各30克,鸡血藤60克,加清水3 000毫升左右,浸泡1小时后过滤取汁,倒入盆内。再加入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一起搅匀后煮沸。使用时先用热气熏蒸,待水温适宜时,将患足浸入盆内浸洗。若水温下降可再加温,成人每次熏洗1小时左右,每日熏洗2次。1剂药可用2天。

(3)用红花、细辛各10克,苏木、桂枝各15克,水煎后用药液熏洗泡脚,每晚1次,泡完后盖被休息。

(4)将夏枯草50克,放入1 000毫升食醋中浸泡1~ 2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倒入盆内,先熏患足部,待稍冷后,把脚跟浸入药液中1~ 2小时,每晚1次。每剂药可用2天,6~ 8天即愈。

(5)取川芎、生川乌、生草乌、威灵仙、透骨草各30克,用水煎后倒出药液,加醋适量,浸泡患足半小时,每日2次。

(6)用茄子根或黄豆根500克,加水炖煮,取其汁水洗脚,可治足跟痛。

7.外敷疗法

(1)将仙人掌的两面毛刺刮掉,剖开后用其一片敷于足跟疼痛的部位,外用纱布或绷带固定好,12小时后换用另一片。敷2天后休息半天。连用2~ 4周。

(2)将血竭10克,透骨草15克,川芎、乳香、没药各20克,共研成细末后,再按3∶1的比例加米醋和白酒调成膏状,涂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包扎。5~ 7天换药1次。

(3)将冰片3克,穿山甲6克,姜黄、赤芍、栀子各12克,共研成粉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再用塑料薄膜包扎固定,夜敷日除,药干了后加醋再敷。每剂连敷3夜,1周为1个疗程。

(4)将川芎、透骨草各150克,制没药、制乳香各200克,共研为细末,成人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稠糊状,敷于患处,再以纱布包扎,每3日换药1次。

(5)取川乌6克,没药、地龙、红花、桃仁、川芎、乳香、威灵仙、炮穿山甲各10克,鸡血藤15克,将药共研为细末后储瓶备用。用前以食醋及50°的白酒各半,将药粉调至合适(手握成形,不流淌)摊在纱布上,药厚约3毫米,稍压成饼状即可。晚上临睡前,将药饼敷于患足跟部,再以胶布固定,外用热水袋热敷30分钟。每晚1次,30天为1个疗程。本方适宜有骨刺存在的跟痛症患者。

此外,还可采用传统的封闭、推拿、针灸以及手术等方法予以治疗。

五、饮食宜忌

本病的饮食原则是补益肾气、理气和血,宜食用具有补肾壮腰、强筋健骨食品,忌食生冷太凉和辛辣香燥食品。

(1)本病患者最宜食用粳米、粟米、玉米、黑芝麻、山药、苋菜、菠菜、豇豆、荠菜、韭菜、芡实、葡萄、核桃、樱桃、栗子、莲子、枸杞子、松子、干品红枣、桑葚、熟藕、桂圆、何首乌、羊骨、狗肉、猪肾、猪蹄、乌骨鸡、鸡爪、黑木耳、牛骨髓、淡菜、鲈鱼、蜂王浆、甲鱼、鳝鱼等食品。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炸煎烤食品;病情发作期间应少吃或不吃生冷食品,戒烟,但可以少量饮酒。

六、专家提醒

(1)不要以为足跟痛是一种小病,此病在白天可严重影响患者活动、工作和学习,夜晚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因此应抓紧治疗。如果病情较重,应减少每天的行走和站立时间,必要时可扶杖行走。

(2)在使用中成药治疗此病时,可将六味地黄丸与骨刺丸同时服用。待疼痛消失后,应停服骨刺丸,续服六味地黄丸4~ 8周以上。六味地黄丸系补益之品,宜久服,不仅能巩固疗效,还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对身体的各个关节部位都有利。

(3)各种非手术疗法均告失败后,要尽快考虑手术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