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肝虚’’论治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柴桂苓 2018-11-17
1“肝虚”是本病发病的内在根本原因,亦与肾虚相关
中医学将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归属“腰痹病”“腰痛症”的范畴,其发生责于内、外两因,外因诸如外力伤害、持续劳损、外感风寒湿邪等,内因则与年龄、体质、先天不足等相关,是故该病的发生,有其多因性,多源性。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虽多因多源,但临床以肝肾不足、脉络瘀阻最为多见。
中医“筋”的概念,不单局限于肌肉、肌腱,还应包括神经及软组织结构。腰椎间盘作为连接椎体的软组织结构,当属于“筋”的范畴。《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的屈伸运动,亦同肝“木曰曲直”之性,说明了筋的功能与肝密切相关。故:“筋”之病变,首责于肝。首先,筋的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血濡养,故云“肝藏筋膜之气也”,《素问·经脉别论》有:“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衰精血耗损,或久病迁延气血耗伤,而致肝血不足,则筋失荣养,伏为发病之溯源。再者,肝为“罢极之本”,取力大至极而耐劳之意,如肝气血不充则筋力不健,不耐疲劳,曲折日久失其坚韧,稍感外力则出现裂隙,引为腰痛。现代医学亦证明,纤维环的退变、破裂,均能引发顽固性腰痛。研究发现,椎间盘中的神经末梢以无髓纤维为主,椎间盘的退化变性,造成神经纤维随肉芽组织深入深层椎间盘,故易受间质变化引发疼痛。另外,内层纤维环的破裂,来自髓核的机械及化学因素刺激内层的窦椎神经分支,亦可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肝虚虽是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内在根本的同时,但亦应重视肾虚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肝、肾在生理上有密切的联系,五行中有“母子相生”之论,精血中有“同源互生”之称。就此病的发生发展而言,肾藏精、生髓,肾精亏损必然导致肝血不足,进而致筋失濡养,发为疾病之本源。肾主骨,筋附于骨上,若肾精不足,不能濡养骨骼及维持正常的骨结构,筋亦随之松动甚至脱离,从而加速了病情的进展,故肾虚亦为本病发生的内因。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足太阳经其支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典型症状顽固性腰痛,不典型症状腹股沟、臀部、大腿牵涉痛病位相符,表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与肾相关。


2 脉络瘀阻是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导致脉络瘀阻的原因主要有气滞、气虚或血寒、血热、外伤等,脉络阻滞亦是致痛的重要原因,血行不畅,不通,故而“不通则痛”,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而致瘀阻为发病之病机。人体一身之气、血、津、液依赖肝之疏泄,才得以疏通运行,若肝虚疏泄失常,不能畅达全身气机,气不行血故而迟滞成瘀。《医学发明》云:“恶血皆归于肝”,若血瘀日久,结而不散,终成瘀血,进一步影响肝的气机或致肝不受养,则肝虚愈虚,病情迁延缠绵。外邪入体,肝虚无力散瘀,阻塞脉络亦为病机所在。肝肾本虚,又久居寒湿之地,或冒雨涉水,或当风劳作,均可致风寒湿邪乘虚入体,如《圣济总录》之所云:“风冷伤腰,筋骨疼痛,不可屈伸”。风性善动而不居,寒性凝滞而主痛,湿性黏滞而不爽,诸邪杂作,阻塞气血经络,肝虚不能散瘀,气血稽迟阻滞,而见腰腿疼痛。


3 治疗强调从肝论治
临床以“肝主筋”为理论基础,拟“补肝健腰方”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用之临床,验效颇佳。补肝健腰方中白芍有养血荣筋,缓急止痛,柔肝安脾之功,故重用至30 g,当归补血、活血,兼能行气,二者同用,主治肝血不足,筋肉失荣,共为君药;熟地黄养肝滋肾,并能去胫股酸痛,炒酸枣仁补中益肝,坚筋骨,主四肢酸疼,杜仲可入肝经气分,补肝肾亦善治腰脊酸痛,三者合用,有加强补益,缓解疼痛之功,同为臣药;川芎活血理气止痛,其味辛善行,通达周身,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对一切气滞血瘀疼痛,皆有良效,全蝎、蜈蚣为通络止痛要药,对于病情迁延者,有发散走窜之功,四味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补肝益肾,通络止痛之功。


4 医案举隅
1)患者,女,61岁。初诊日期:2016年3月7日。腰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伴臀部疼痛1个月。患者诉2年前无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久坐、久站后症状加重,坐位时疼痛明显,咳嗽时亦有明显痛感,不伴有下肢症状。患者多次于当地社区医院行牵引、针灸、理疗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1个月前,患者感腰痛加重,并伴有臀部胀痛,至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行腰部MRI检查发现L3/4、L4/5椎间盘退行性变,余无特殊,追查椎间盘造影检查阳性。现症见:腰部、臀部疼痛,不耐久坐、久站,坐时疼痛尤甚,弯腰受限;时有头晕、耳鸣;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查体:脊柱未见明显侧弯畸形;L4/5处压痛阳性;跟臀试验双侧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均阴性。西医诊断: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医诊断:腰痛(肝肾亏虚,脉络瘀阻证)。治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方用补肝健腰方加补肾之品。处方:当归15 g,川芎12 g,白芍30 g,熟地黄25 g,炒酸枣仁10 g,杜仲15 g,延胡索10 g,蜈蚣1条,全蝎(研兑)3 g,生黄芪 15 g,丹参15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淮山药15 g,甘草5 g。7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16年3月14日,腰、臀部痛明显减轻,余症亦缓,去全蝎、蜈蚣,加续断10 g,继服14剂。服上方至第3周,腰、臀部疼痛等症状渐消,头晕、耳鸣等症状明显改善,面色亦较前红润,服完上方巩固疗效。随访2个月,腰痛未作。
本案患者为典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证属肝肾亏虚,脉络瘀阻,治疗从“虚”“瘀”着手,以补肝健腰方主之。患者兼气血不足之证,加用生黄芪、党参补气生血,加丹参行瘀兼顾补血;患者老年女性,天癸已竭,遣方之时需顾护正气,故加用炒白术、淮山健脾益气,以固后天之本。二诊时患者疼痛减轻,去全蝎、蜈蚣防攻伐太过,加续断增补益之功,以徐图其本。


2)患者,男,46岁。初诊日期:2017年4月2日。腰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3 d。患者为长期伏案工作者,1年前无诱因而见腰痛,痛处固定,拒按,卧床时亦可稍缓,行路、久坐后复重。1年来患者多处求医均未见良效。3 d前,患者通宵工作时,未及时添加衣物,感凉后疼痛明显加重,休息未见缓解。现症见:腰部冷痛感,痛处固定,得温痛减;舌暗,苔薄白,脉弦涩。查:腰部MRI示:L4/5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造影检查阳性。查体:L3/4、L4/5处压痛阳性,跟臀实验双侧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均阴性。双下肢肌力、感觉可。西医诊断: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医诊断:腰痛(肝肾亏虚,风寒瘀阻证)。治以补益肝肾,散寒活血止痛。方用补肝健腰方加减。处方:当归15 g,川芎12 g,白芍30 g,熟地黄25 g,炒酸枣仁10 g,杜仲15 g,延胡索10 g,蜈蚣1条,全蝎(研兑)3 g,白芷10 g,威灵仙10 g,附子10 g,细辛3 g。7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17年4月9日,7剂后腰部冷痛感减轻,上方去白芷、威灵仙、附子、细辛,加用穿山甲5 g,炒白术15 g,葛根15 g,续服7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17年4月16日,时腰部疼痛已不明显,效不更方,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继服14剂后痊愈。
《灵枢·百病始生》云:“邪不能独伤人”,患者腰痛日久,复感风寒而加重,其本仍在肝肾不足。治疗时以补肝健腰方加白芷、威灵仙、细辛、附子去其风寒表证;二诊时以穿山甲增活血散结之功,白术、葛根培补脾胃,以防伤正,待诸痛渐去,再缓固其本,以求毕其功于一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