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我被青春期孩子“撞了一下腰”说起

 tylzgl 2018-11-17


1

“撞腰”过程


先说怎么撞的腰。一次周末通话中,我和孩子谈月总中的问题,我很想支持孩子突破状态,就以此为契机和他探讨,但没想到他并不认可月总中的某些描述和说法,并陈述了自己的理由。于是我说,老师经验丰富,也观察了很多孩子,看得肯定比自己清楚,能够给我们非常好的指引作用,而且,你也的确需要提升自己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仔细探讨月总中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改进,而不是忽视老师的建议。


根据经验,与孩子说到问题会容易有类似情况,他往往不愿意多讲,也不会主动剖析自己。我有了一个判断:孩子在逃避问题。但是作为家长不能坐视不理,于是我调整态度,让自己尽可能理解他,做得更好,但是不允许孩子逃避。于是,我坚持和他讲道理,想把这件事说透。


沟通过程中,我认为自己的态度正常,没有给他贴标签扣帽子,保持着语气平和,有理有据。但是没有想到孩子却有完全不同的观念,并且在为数不多的针锋相对后,孩子就表示不愿意再继续说下去,于是大家不欢而散。


我就有点郁闷了,是我还做得不够好吗?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向平和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如果都不能和他谈他的问题了,那我该怎样才能有效支持他改正问题呢?


后来我再与孩子聊起这件事,孩子表达了他的想法。他觉得和家长沟通时,有时会觉得家长说的话是不对的,是废话,大多数情况下他忍着去听,但心里会想:你说的对的地方我会去听,你说的不对的我就屏蔽掉,做出听的样子。最后实在听不下去就不听了。


虽然我自认为自己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孩子,我也一直自认为能比较好地尊重学生们的想法。现在听到自己孩子这样说,我还是颇有些震惊的。孩子的话虽然说得不中听,但我相信他说的是实话,我必须得尊重事实,接纳现实。我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后来,我想明白了,是孩子的状态变了,而我还没有觉知。


2

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都怎么啦?


(一)青春期的孩子

1 情绪脑发展滞后于智力脑

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的头脑急速发展。人的头脑包括几个部分,其中包括情绪脑和智力脑。青春期孩子的智力脑急速发展,反应灵活、能量高,特别能接受新事物,自我意识增强,各种观念的冲突加大,但情绪脑并没有发展好,相对落后。


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绪脑是在20岁左右才逐渐达到平衡。也就是说,整个青春期都是属于情绪脑不成熟的阶段,而随着情绪脑的成熟稳定,也就意味着青春期的结束。青春期的孩子就好像是一颗智力接近成人的头脑装在一个孩子的身躯里,没有把情绪装置配好,必然发生很多不协调甚至失控的情况。

2  青春期生物密码启动后的影响

受到青春期荷尔蒙的影响,快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的不舒服不适应,身体各种感受非常敏锐,也必然反映到情绪上,受之影响,比较容易出现情绪把控不好的情况。


与此同时,生物密码也会开始启动,总会觉得自己缺点什么,漏了很重要的东西。其实这就是生物本性,觉得应该寻找异性了,于是给自己发射一个信号,让自己开始找。


如果没有上过两性关系课,很可能就随着生物本性寻找异性了,比如女生这时特别在男生面前就会特别扭扭捏捏或者试图吸引对方注意。如果上过课,平日里也建立起了很好的理性思维,知道自己不该顺应生物本性,但青春期的到来,不找异性但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还是会有“莫名的烦恼”。

 

如果一直停留在青春期这种“内心缺点什么,往外找东西”的状态,理性差的孩子就容易发狂,情绪大起大落,偏理性的孩子会一天到晚都在纠结郁闷。


我教过一个13岁左右的男孩,每天都是低着头找东西的状态,似乎若有所思,总好像想着什么或者想对你说点什么,但他的表达却又很乱,处理问题也乱七八糟,心比较浮躁而且迷茫。这种状态肯定就不能专注于提升。

3  自我人格的确认及对自尊的强烈要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童年时期最显著不同的就是自我意识开始苏醒,有自我人格确认的需求,表现出对自尊极为强烈的要求。


孩子在13岁之前与父母连接紧密,对父母比较依赖,较少与父母对立。但13岁之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想要证明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不再是父母的模仿者、服从者和跟随者。


有的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和成熟,甚至会故意的逆反,有意与任何权威,长辈以及社会标准反着做,不管什么观点立场,只要与父母不同,他们就高兴。

(二)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1 孩子小时候需要各方面呵护,父母长期承担着艰难复杂的养育工作,从惯性上比较容易产生自大的情况,往往意识还停留在孩子小时候,还习惯于把他们作为小孩子来对待和要求。


2 小时候,孩子弱小,家长强大;成人后,孩子强大,家长弱化,家长心态也会明显变化,会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家长已经不愿意也无法再为孩子负责了。而偏偏就是在青春期,孩子长大了,而家长正值壮年,一方面处于人生的智力、经验、地位、财富的巅峰状态,另一方面又会时常处于事业、家庭、健康诸多方面的压力困扰中。


可以说,家长和孩子都处在一个“熵增”的过程中,且双方势均力敌,短兵相接就自然容易发生正面冲突。



3

关于尊重


青春期问题其实并不是只有青春期才有的问题,也不是产生于青春期的问题,它产生于孩子的幼年时期,只不过,在孩子小的时候,尚不具备与家长发生巨大冲突的能力。青春期问题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问题。


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其实孩子在通话的开始,就告诉了我一些本周取得的进步,相信他是希望得到我的肯定和鼓励的,而我却没有太在意,只想着他做得还不够好的方面,转头将话题拉到他的月总上,于是孩子的语气发生了变化。


但是我还认为自己应该坚持去引导孩子,不能让他逃避问题,我认为这是自己负责任和支持他的体现。


孩子不想讨论他的问题,我就自以为是地判断孩子逃避问题、并且以不认可月总的方式不去面对问题(因为问题没有了),但从来没有想过他可能不认可的不是月总,而是我和他沟通的方式。当我只想着这些都是他的问题时,甚至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他不想与我讨论呢?


孩子并非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只是不愿意在没有征求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迫讨论,更不喜欢因此被妈妈下了“逃避问题”的评判。他对于自己的情况其实有自己的判断,老师平时说的话他也记在心里,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


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啦啦队长,给他摇旗呐喊,加油鼓劲,可惜我却没有做,而非要把自己当教练,硬塞给他一些他不需要不想要的东西,还认为是支持孩子,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


回想起来,不尊重这个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更严重,但是那时候孩子不懂得反抗,只是现在表现出来了而已。


4

大数据里的秘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北京、黑龙江、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初中生(年龄约13-15岁)进行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数据,描绘了当下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整体现状和大致轮廓,大数据揭示的问题也许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高达55.54%的初中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倾诉心事,选择“母亲”的仅为14.34%,而选择“父亲”的仅占3.44%。


50.39%的初中生认为“和父母沟通中最大的困难”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47.39%的学生认为家长给的学习压力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严,高达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18.29%的学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学习。


这说明初中生已逐渐将同伴作为重要的情感依恋对象,家长已不再是孩子的重要的倾吐对象。


正式步入社会之前,青少年“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对同伴倾注越来越多的感情。这种在同伴群体中培养起来的互动能力,为今后他们进入社会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心理准备。


礼记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里的“友”指伙伴,这句话其实就是对伙伴价值的肯定。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不乏有因为某个同伴的榜样力量,而找到努力方向的事件。


山长曾讲过自己10岁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大他几岁的大哥哥,酷爱阅读,山长最初爱上看书,就是源于对这个大哥哥的崇拜和模仿;后来他上中学是进入重点班,身边都是努力学习的同学,没有人玩恋爱、懒散和不思进取的游戏,他们整个伙伴团队都非常鄙视别的班级那些成天无聊乱串的人。


山长总结:当时如果自己不努力,一定是得不到伙伴的认同的,少年时代对伙伴有本能似的渴望,谁都不想成为被边缘化的人,所以唯有拼命学习,让自己获得好成绩,从而得到整个伙伴团队的认可,成为他们的一员,正是这样一种伙伴激励的良性刺激,使他并没有让父母费什么心思就考到了很好的大学。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了伙伴价值的意义:不仅是可以一起嬉戏玩乐、交流思想、取长补短、互相陪伴的朋友;还能激励孩子养成至上情结,对自己负责,变得有荣誉感;另外对于帮助孩子学会社交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对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青春期孩子这些特点,家长的最佳应对方案是及时转换自己的身份,成为孩子的同伴、朋友,做得好的重要标志就是:孩子什么心里话都可以和你说。只有当孩子愿意和你说,家长才有可能影响到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实在做不到,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就是对于自己看不惯的言行举止不要理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5

真正的尊重和关注,做“住在一起的叔叔阿姨”又何妨!


要解决好青春期家庭教育,家长就要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心中升起更宏大的理解和尊重呢?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外在的名相来说,他们是我们的孩子,即使他们到了青春期,我们可能仍然比他们高大强壮,我们知道的比他们更多,我们的人生经验比他们更丰富,我们能做的事情也比他们更多。但是,这些都是外相。


超越了外相,我们每个人都是本自俱足的。我们知道:我们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与任何人之间在本质上也是平等的。


抛开所有外在的名相,如果我们明白:我们会始终次于某些人,或优于某些人,本质上我们不会次于或优于任何人,那么,我们对于孩子、对于他人,真正的尊重、真正的自尊和谦卑就会从这份了悟中升起。


我们对于孩子的关注,有两种,一种是以外相为基础的关注。比如,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做了作业没?赶紧吃饭,吃完饭把房间收拾好!快去洗澡!你最近的排名怎么样,最近的成绩怎么样?……我们会一天到晚不停地对孩子说这说那,让他们做这个,不要做那个......


对孩子外相的关注有不少是正当的,有必要的,但我们往往焦虑、浮躁,而丢失了无形的关注。


无形的关注是指我们倾听孩子,触碰孩子,用心与孩子对话,帮助和支持他们做一些事情。关注孩子无形的层面才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维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觉知而不是期望。无形的关注是一种灵魂层面的关注。


山长为了帮助小明慧养成好习惯,会很厉害地打她屁股,但是打完后,他会非常关注小明慧灵魂层面的感受。山长这样轻松有趣地说:我会找另外那个小明慧,问问“她”,发现那个“她”挺好的,没什么问题(那时孩子还太小,不好判断,所以山长找到她的高我,直接与她的高我、灵魂沟通)。


当然我们不会也没必要用这种方式沟通,重点是我们可以发现,山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心,关注孩子的灵魂。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对方的心,当我们的心无我、清静时,不是被恐惧攫取时,就可以真正关注到孩子。


有位教育家有这样一个说法:对于青春期孩子,家长不妨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借住在这个孩子家、替孩子父母帮着照看他的叔叔或阿姨。你会去关注这个孩子在想什么,也会关心他的冷暖起居,但是不会去随意干涉他,不会替他做主,更不会随意对他指责呵斥,也许你会忍不住悄悄摇头,有时又会暗自欣喜,但会尊重对方,绝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这个孩子,因为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界限在哪里。这个说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调整心态的方向:以往那个“父母大人”心态可以下课了,是时候切换成“住在一起的叔叔阿姨”模式。


6

60%伙伴+30%啦啦队长+10%人生导师


以前总以为孩子青春期的问题离自己很遥远,或者盲目地觉得孩子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次让青春期孩子撞了一下腰,也撞出了教育的火花,让我不得不重视和研究这件事情。青春期教育与其他时期教育有很多共通性,更具有这一阶段的独特性。


无可否认,对于青春期孩子,志向领航、伙伴同行,家长靠边站。我们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身份定位,不要抱着家长的身份架子不放,不妨调整心态,让自己做“住在一起的叔叔阿姨”就好,成为孩子60%伙伴+30%啦啦队长+10%人生导师。让孩子知道,你是他的伙伴,始终与他在一起,永远鼓励他,为他加油,牢牢抓住适合的教育契机,在孩子困惑、思索、敞开心扉愿意听的时候,点拨他,给他指引。


一位优秀的资深新教育家长曾这样与我分享她做今日学堂家长多年的感受: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惯父母。但是,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圆融,随着你自己也不断改进提升,慢慢地,你和孩子之间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到后面,你会发现孩子成长地比我们快很多,孩子会反过头来包容你,主动为你考虑、支持你。


这位家长的话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们看到一种父母与子女之间与众不同的美好相处。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龙应台在她的著作《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文人的表达始终笼罩着一层淡淡地忧伤和失落,我们知道与孩子终将不会再并肩携手,支持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提升自己。而更重要的永远是:做好自己,服务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独特价值。



本期制作:叶萌、田庆伟、郑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