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鉴斋书房用具(六)—— 承盘 文盘

 一鉴斋 2021-01-28

宋明以来,文人书房中的文房雅玩有数十种之多,如何陈设这些雅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早年用于盛放食物、茶具的承盘,逐步演化出更加文气的文盘。明及清早期,家具形制简约,一般没有设置抽屉,案上杂物需要用承盘来收纳。因此,承盘,或称文盘,成为书房乃至厅堂、内室中很重要的放置、收纳物品的细木作器物。

按造型、功能分有呈盘、承盘、托盘、茶盘等几类,但造型上并无清晰的界定。在实际生活中,承盘(托盘、文盘)根据用途、功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往往根据使用方法来决定其名称。

五代南唐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中侍者手中的方承盘

书房用的承盘、文盘,在材质、形态、工艺等方面皆有讲究,颇能体现旧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因此,收集各式各样的承盘、文盘也成了笔者的收藏嗜好之一。喜欢它一是感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能制作出造型各异、形态优雅的承盘、文盘;二是因为这些器物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下图这件与《琉璃堂人物图》侍者手中方承盘相似的老红木方承盘,承担了家中茶盘的功能。

下图这件清代老红木镂空卷草纹文方承盘,盛放文房文玩,或做茶盘皆宜。

四周手工镂空雕刻卷草纹饰,其包含有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益寿等寓意。

类似镂空雕花修饰的,还有一件民国时期镂空雕梅花纹饰的长方文盘。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于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也成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岁寒三友”中梅居其一,梅能于老干上发新枝,又能御寒开花,故古人象征常青不衰。梅瓣为五,在民间又借其表示五福,即福、禄、寿、喜、财。因此,可见这件承盘必定是作为文盘之用了。

这件文盘在“一鉴斋"家中是作如下用途,摆放少量化妆品,也蛮有味道的。

下图这类老红木玉香线(也称“劈料”)文盘,线条精练流畅,是笔者非常喜欢的文盘款式之一。一鉴斋藏有多件这种款式的方盘。

这件文盘的玉香线线条劲挺,坚实挺拔。文盘高1.9厘米,除去底部,在大约1.6厘米的高度里,起四条混面香线,温文尔雅,极具文气。

下面这张照片,是“一鉴斋”多篇文章中多次出镜的画面,使用的就是这件文盘。

下图这件清代老红木批灰髹漆玉香线文盘比较特殊。一般批灰髹漆者,多为软木,少见硬木,但这件从大漆脱落之处可清晰辨识其材质为老红木材质。

因髹漆,文盘内部光洁明亮,极具质感。因此,“一鉴斋”摆拍时常会用到这件文盘。

下图这件老红木大号玉香线文盘,材料出奇的好,老红木,像极紫檀。长46厘米,宽30厘米,面板为独板。如此大规格的老红木文盘现实中较为少见,独板更难得,恐怕现在不会再有人舍得用如此奢侈的材料来制作文盘了。

从尺寸上来讲,这件更适合放置在客厅使用。

下图这件清代老红木竹节工文盘,“一鉴斋”主要用来放置文房器物。

在竹文化里,竹节造型,喻坚贞,表达了文人以竹为楷模,追求坚贞节操与高尚人格的高雅志趣。因此,竹节造型常常出现在文人使用的一些雅器之上,以此暗喻使用者之节操。所以这件是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文盘。在文房用具中,有竹节纹饰的物品,价格上也会高出同类物件很多。

下图为日常使用中的竹节工文盘。

下图这件鱼肚门泥鳅背托盘,材质老红木,是典型的民国时期比较常见的文盘样式。

文盘正面由于使用的缘故,材质一时难以辨认,背面保存完好,可以判断为大开门的老红木。

这类款式的文盘一鉴斋有多件,其中一件用于画案的案头几上,分隔书籍与文房用具。

书房与客厅也用了几件新制的四面紫檀围子云石底方承盘。

这类四周栏杆比较高的承盘,适合放置一些装饰性的物品。

用在书房收纳杂物,以弥补明式家具因简洁缺少抽屉的不足。

下图这件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鸂鶒木都承盘,“一鉴斋”画案上曾经使用过同款用交趾黄檀仿制的都承盘,后来感觉它放在画案上略显高大,就用它摆放紫砂壶等茶具。

多年前书房画案之上的陈设方案

下图这类方承盘,最开始放在书房收纳杂物,后来感觉这类厚嵌螺钿的东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于是移至客厅作装饰。

这件清代厚嵌螺钿方承盘中,点缀了一件晚明人物木雕,一只现代制作的小鸟笼,现代玻璃瓶,新旧搭配,时光穿梭,情境交融,相得益彰。

下图这件嵌螺钿圆盘,目前用作茶盘。

下图这件民国时期的犀皮漆器,用作茶盘非常合适,它的特点就是,即使遇到水也不怕弄坏。

现在放置于茶桌之上,用于放置玻璃杯与玻璃壶。这种搭配,仿佛是对几十年前的一种怀念。

承盘、文盘的使用,用法无外乎上面几种。在实际生活中,它们除了使用功能外,本身也有很好的修饰作用,间或的点缀能给居室增添一份情调,细微的改变瞬间提升书房、居室的格调和气质,同时也能反映出主人的喜好和品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